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3《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1: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幸、善、事、谢、操、置、从”等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因、于”等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及作者等相关知识;
(2)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受“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如无间”的行文特点。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二、教学建议
1.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2.本文文言知识难度小于《烛之武退秦师》,易读易懂,然而其文学价值却高于前文,故本文的教学可偏重于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重点放在本文的文学鉴赏。
3.本文中“因”和“为”的用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可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因”和“为”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文言难度低,老师可以将文中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字音字形知识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以导学案形式给学生提前做一次梳理,课堂上不再偏重于文言教学,重点字词句知识提点一下即可,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对照积累,可省去课堂教学不少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另一方面,此文的故事性相较《烛之武退秦师》更强,情节安排更具可读性,人物形象更多样、丰满,老师可将课文内容分解,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解决翻译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大意。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掌握文言虚词“因”“为”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山东”“非常”“再拜”“属”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掌握判断句及省略句的判断方法,学会补充省略成分。
2. 客观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
3. 体会《史记》“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的行文特点。明确司马迁刻画人物的用意。
4.赏析课文波澜跌宕,“三起五落”的情节安排,精妙如间的人物描写,明确其文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法,讲述文体知识,讲解文本切入,讲读重点语段,讲演文本透视,因此,可以说,不管哪种教学法,大多伴之以讲授法。
[拟用于文体知识,以及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仍无法理透的文本内容。]
2.问答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此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主要疑难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讨论或辩论 ,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累积多人的智慧,生成答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突破]
4.练习法:学练结合,力争学以致用。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课中(当堂达标)和课后(教学反馈)练习,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拟用于基础知识检测、句子的赏析及简单的(人物)特写练习。]
6.自读法: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切换到书本中,对当今一线教师来说,可谓迫在眉睫的。学生掌握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
[拟用于拓展延伸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设计课时:2-3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课前预习
1.查询资料:
(1)查询《史记》相关资料
(2)查询“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争霸”等六个关键词的内容。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三遍。速读一遍,扫除字音障碍;速读第二遍,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情节结构;细读第三遍,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3.了解《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梳理学生提出的难点字词句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刘邦《大风歌》可以看出,他志向高远,并有清醒的忧患意识。项羽《垓下歌》中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危难之中仍不忘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个性特点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看弱势刘邦如何利用项羽性格弱点,通过鸿门宴转危为安,全身而退。
二、文学常识积累:
1.关于《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2.关于纪传体通史
(1)纪传体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用来 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反映史家的历史见解。
(2)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
3.关于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三、难点字词梳理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展示自己无法理解、翻译的字词句,老师解答。
四、文本内容梳理:
此环节以师生问答形式为主,用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一)老师展示问题:
1.鸿门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学生在10分钟内根据问题提示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内容。
(三)学生逐题展示自己的梳理结果,形式不定,可老师指名回答,亦可学生自主回答,还可用抢答形式。最好让学生相互更正、补充答案,老师只作点拨,不作评价。
备答参考:
1.开端: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范增侧击项羽攻打沛公。
发展:项伯私会张良,刘张拉拢项伯,项伯为沛公美言,项羽摆下鸿门宴。
高潮: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借故离席。
结局:沛公安全脱险,张良留谢献礼。
尾声:沛公诛杀曹无伤。
2.文中人物关系:
(1)沛公和曹无伤、张良、樊哙是君臣关系。
(2)项羽和范增、项伯、项庄是君臣关系,同时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范增是项羽的亚父,项庄是项羽的堂弟。
(3)张良和项伯是旧友,现各为其主。
五、小结
我们发现,文中人物分成了两个派别,这两派之间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张良和项伯的关系又在这场冲突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析。
六、文化常识积累
左司马: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
左尹:楚国官名,位次于令尹(春秋楚国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
参乘:也叫车右,其任务是站在车右担任警卫。
坐次:古代礼仪中,“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顾炎武《日知录》)。室中和朝堂坐次不同,室中“宾主位,东西面”,朝堂“君臣位,南北面”。鸿门宴在军帐进行,尊卑如室中,依次是东向、南向、北向、西向。按礼,刘邦是客人,应该坐最尊位(东向),但他却选择了坐南面(北向),主动示弱,其机巧可见一斑。
七、成语、名言积累
1.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2.斗酒彘肩: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顾,顾念,考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躲避小的责备。
八、课时作业:(可使用答题器作答)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卮酒(zhì)  刀俎(zǔ)  杯杓(sháo)
B.参乘(shènɡ) 瞋目(zhēn) 美姬 (jī)
C.鲰生(zōu) 左尹(yī) 戮力(lù)
D.玉玦(jué) 隔阂(hé) 披帷(wéi)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解题思路】A项,“卮”应读“zhī”。B项,“瞋”应读“chēn”。C项,“尹”应读“yǐn”。故选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解题思路】“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故选D。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相去四十里 ②沛公已去
B.①沛公不胜杯杓 ②不胜枚举
C.①沛公安在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D.①道芷阳间行 ②间至军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题思路】D项,两个“间”都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A项,①句中的“去”为“距离”;②句中的“去”为“离开”。B项,①句中的 “胜”为“能承受”;②句中的“胜”为“尽”。C项,①句中的“安”为疑问代词,哪里;②“安”为“养”。故选D。
4.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毫毛不敢有所近
A.①③⑥⑦⑨ B. ①③⑤⑧⑨ C.②④⑥⑧⑩ D. ②④⑤⑦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解题思路】①“距”通“拒”,“内”通“纳”。②“坐”通“座”。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⑦“采”通“彩”。⑧“要”通“邀”。⑨“蚤”通“早”。故选B。
5.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何辞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解题思路】C项无明显特殊句式,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故选C。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旦日飨士卒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解题思路】A项,“河北”“河南”古义分别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为”河北省”“河南省”。B项,“婚姻”古义为“儿女亲家”;今义为“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D项,“非常”古义为“意外的变故”;今义为“程度副词”。C项,古今都为“士兵”。故选C。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沛公则置车骑 ②置之坐上
B.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C.①樊哙从良坐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毋内诸侯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题思路】D项,均为“接纳”。A项前者为“放弃”,后者为“放置”。B项前者为“辞谢”,后者为“感谢”。C项前者为“坐下”,后者为“座位”。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