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B(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B(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2: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试B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徳行做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辨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会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辨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摘自人民网,王星光《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
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
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
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定原则则是“仁”。
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以采取变通的“时”的手段。
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
D.孟子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合。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
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做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行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
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的思想的影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
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稻香
符浩勇
李群忙完应酬,从亿丰商厦出来时已是晚上八点。他驱车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心里并不平静。刚才酒桌上同行的话还响在耳边:这些年,市县里只要有人进了省城站稳脚跟,你就无法摆脱市县来人的烦扰或者纠缠。你帮他把事办了,孝敬菩萨的话也会说;可要是帮砸了事,当面甩脸就走人。
他正步入中年,已是省城商业总公司的副总经理,就拿这次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来说,应聘者各显神通,各个渠道途径的招呼铺天盖地,应接不暇。而二十多年前,他只身来到这座城市,却是举目无亲……
那年,家乡遭荒,娘给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来找一个叫贾良的人,说他在家乡当过知青,会帮忙的。走的前夜,他和青梅竹马的稻香道别,他动情地说:“等我在城里站稳脚,就回来接你。”稻香却婉拒了:“你进城去了,就好好为前程奔,别惦记我了。”说罢转身就走。他没有去追她,却暗暗下了决心,在城里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待她,就像他曾发誓不会忘记秋天田野的稻香。
次日,他挤上客车一路颠簸到了省城,好不容易转折打听到一家门牌下。他敲开门,门里挤出一张中年男人的长脸,警惕地盯着他:“你找谁?”他说:“我来找贾良,他在我们家乡当过知青……”那张长脸皱了皱眉说:“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他急忙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长脸回答说:“城里这么大,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哪里去找他,你还是回家去吧。”说罢关上了门。他提着行囊像只无头苍蝇走在宽阔繁华的街上,看着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出来时,他只带了单程的路费,只得找了家小旅馆住下再作打算。
第二天他去找工作,准备先挣回家的盘缠。他走过几条街道,问了好多家店铺,找工都没着落;饥肠辘辘,看着店铺里刚蒸出笼的包子,他记起了家乡田野的稻香。忽然,他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在街边哭着,看样子显然是迷了路,一副又饿又怕的样子。许多人停下来看她,却又都走开了。他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稻香上山打柴迷路的情景,就上前去,用他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一块烧饼给了她。女孩不哭了,跟着他又拐过一个街口,却说不清家到底在哪里,他正焦急,女孩的父亲突然从天而降,问清缘由,对他谢天谢地。他已身无分文,正犹豫索要回家路费,没想到女孩父亲问:“你是进城找工的吧?要不到我们公司来干吧。”他喜出望外,差些流泪跪了下去。
在公司,他的勤勉和上进,很快在对外营销方面独当面。在兼并一家公司时,他在一张人员花名册上看到了贾良的名字。起初他还想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等到真正见到贾良,居然正是当初自己刚进城时敲门后见到的那个长脸的中年男人。贾良见到他时,脸也“唰”地红透了,不敢正视他。哦,当初他为何不愿意相认?是怕会给他带来麻烦,还是像稻香说的那样城里的人情比纸薄。而偏偏在这以后,他就是贾良的上司,虽然同在一家商厦里上班,在各种场合常常逢面,但却形同陌路;有好几次,他感觉到贾良似乎要跟自已和解打破僵局,但一想起当初的境遇,就懒得理睬他……
如今二十年过去,李群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了一个温馨而安逸的家庭,妻子勤勉贤惠,女儿争气上了大学。尽管这些年在城里打拼滚爬,疲于奔波,但每当驱车回到居住小区,看到楼上亮着柔和灯光的窗户,还有妻子倚窗期待的身影,他就感到无限幸福和温暖。
他开车缓缓滑进车库,刚走出来,有个女孩就上前拦住他。他认为是为这次公司招考找他的,故作惊讶地问:“你找谁?”
女孩说:“我来找李群叔,是我娘叫我来的,我娘叫稻香。”他凝眼一怔,仿佛看到稻香轻盈的身影。刚进城两年时,他回家乡,还带了城里的礼品去见稻香,她却已经嫁人了,山里的风霜削走了她的俊俏;她衷心祝贺他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母亲过世,他就很少回家乡了。这些年因为业务忙于应酬,一次次盛宴的记忆荡然无味,也早忘却秋天田野的稻香。现在莫非家乡又遭了灾,稻香才想起了他,让女儿来投靠他?眼下已不是二十年前了,农民工涌进城来,就业机会竞争激烈。况且找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她要住多长时间?家里的房间也不宽敞。他不动声色地对女孩说:“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
女孩急问:“那他搬到哪里去了?”他说:“在城里,找一个人就像大海捞针,你找不到他的,还是回家去吧。”刚一说完,他就觉得这句话似曾耳闻,竟出自自己的嘴里。女孩向他道谢准备离去。他忽然想起这与多年前自己来找贾良时的遭遇是何其相似。贾良鄙视他的那副嘴脸在心里生了根。贾良早已退休了,他却始终都不原谅他。而现在他怎么也成了这样!他心里一抖,记起稻香当年的温情,对女孩说:“我刚才没认出来,我就是你李群叔;先进家里住下吧,进城找工也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女孩听了,向他嫣然一笑,说:“李群叔,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去年大学毕业,在一家公司上班,这次家乡要修大桥,我回去一趟,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
他听着很羞愧,一脸窘态。待女孩走后,他忽然记起前不久接到家乡一个庆典请柬,他原打算找个借口搪塞过去,但此刻他决计了,不管多忙也要回一趟乡下去。
(摘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同时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和反衬等多种手法对李群的形象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充分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B.小说以“稻香”为题,因为“稻香”既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又是主人公思乡情绪的寄托,更象征李群家乡人民的淳朴、善良、温情、宽厚。
C.“你误会了,我不是来找工作的……我娘让我给你带土特产来了。”小说这一安排使故事情节陡起波澜,侧面展示了稻香的美好品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李群决计回乡作了铺垫。
D.小说穿插回忆了李群进城碰壁的遭遇,为下文写李群内心世界的变化作了铺垫,同时与稻香的女儿进城寻人的情节相照应。
5.结合文本,概括李群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6.文中两处画线的人物语言几乎一样,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均可认为属于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创造新的强大引擎,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帮助改善民生;到2025年实现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到2030年,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材料二 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和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合作。
就目前来看,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因为它拥有最高层政府明确的国家战略,政府为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投入了大量资金。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2017年有48%的全球人工智能投资涌入中国初创企业,2016年这一比例只有11%,而美国在2017年的占比为38%。
中国拥有大量消费者数据,这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生命线。谷歌大中华区前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如果说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石油,中国就是AI(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时代的沙特阿拉伯。”
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建设及使用相关基础设施(例如智能汽车使用的智能道路),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而另一方面美国拥有全球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和教育机构,还拥有极为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库及多样化人口。多样化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非常重要。拥有全球多样化人工智能人才让美国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获得了巨大优势。同样的,美国多样化人口产生的数据对于培训适用于全球的人工智能算法来说也是无价之宝。
(摘编自《中美AI技术研发应取长补短》,2018年10月23日《参考消息》)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徳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摘编自《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泛指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
B.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可知,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但2018年之后其产业规模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C.从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报告看,2017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上投入的资金量要比美国高出很多。
D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范畴,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属于人类工具。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可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B.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竞赛中,美国相较于中国的优势就是在开发可全球应用的强大人工智能算法方面拥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
C.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更加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人类存在,人工智能才有价值。
D.专家建议给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这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会有与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9.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中国会成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原因以及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②,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赤泉侯:汉将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②檥船待:使船靠岸等待。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乃自刎而死
B.汉军至,无以渡军中
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以故汉追及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项王瞋目而叱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3分)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里听到四面的楚歌声,感到大势已去,于是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暑热思风
[宋]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
B.“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
D尾联写江海的可爱就在无边无际,必须借助风的威力,才能兴起雄波巨澜,给人以深刻启迪。
15.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她到岗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看起来自已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突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各种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的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老旧社区景观改造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街心公园藏身于大城市的街巷中,弥补了城市步行环境欠佳、活动场所不足的局限。
B.对于将房产税纳入立法议程的提议,业内人士认为,房产税方案与现行政策的关系仍待捋顺,这是房产税立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C.凭借智能化的设计与强大的功能,这款扫地机器人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较短时间内就抢占了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D.该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止跌回升仍将受到多种因素所影响,如国企改革、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的发展规模等。
19.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②④③
20.请根据文意续写两个句子,保持与前文结构上的一致。(6分)
孟子,你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历寒暑,驱车马,宣仁政,置安危荣辱于度外。贫贱不能动摇你坚定的意志,纵使两袖清风,你仍然胸怀一腔浩气;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伟丈夫!
2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新型混凝土的三个主要优点,加标点不要超过18个字。(6分)
人的皮肤被割伤,除非伤势很严重,一般都会自行愈合,因为人体的微脉管系统很快就会给皮肤输送材料,帮助修复伤口。美国工程师研发的新型混凝土拥有与皮肤类似的特性,破碎之后能够自行“愈合”。工程师们利用特殊的微纤维加固水泥,这种纤维允许混凝土弯曲,即使发生断裂,裂口宽度也只有头发直径那么小。断裂后,这种混凝土吸收周围空气中的湿气而后软化并“生长”,填补裂缝。自愈合混凝土的造价是传统混凝土的3倍,但由于维护成本降低,足以抵消高出的造价。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与点拨
1.答案:A
解析:A项,“‘时’是辩证法的源头”表述不正确,该句的表述夸大了孔子“时”的地位,与原文不符。
2.答案:C
解析:表述不正确,原文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可“依时而定”,而不是“仁”的内涵可以“依时而定”,管仲的前后“仁”的内涵并没有发生改变。
3.答案:D
解析:A项,“时”并非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只是一个重要的概念。B项,“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属无中生有。C项,召忽自杀以殉时还没有儒家学说。
4.答案:B
解析:“稻香”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是主人公思乡情结的寄托,更是李群家乡人格的象征。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5.答案:下定决心在城里立足—前路迷茫—喜出望外—感到幸福、温暖—冷漠自私—羞愧。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注意文章中表现李群心理变化的词句。
6.答案:内容上:表现人物的冷漠无情,讽刺和批判城市化过程中人性的冷漠和扭曲。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故事情节更富有趣味性和戏剧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贾良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李群已经不住这里了,他早搬走了”第一句话是贾良当年对他说的,通过他所面对的窘境,突出贾良对他的冷漠态度,也反映了城里的人情比纸薄。第二句话是李群面对小女孩所说的,他误以为小女孩是来投奔自己的。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说,这两句话说话的对象不一样,但内容却是如出一辙。极为鲜明的讽刺城市化进程之中人们内心的冷漠和自私。结构上,两句话都位于中间,作用主要是过渡照应,承上启下。
7.答案:C
解析:“中国在人工智能研发及实施上投入的资金量要比美国高出很多”错误。材料二是说“全球人工智能投资”“涌入中国初创企业”的资金比例比美国高,而不是“中国投入的资金量”比美国高。
8.答案:A
解析:B项,“拥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只是美国的优势之一。C项,材料中“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一句,强调的是“坚定地相信人类存在是有价值的”,并不是强调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D项,“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与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说法不确切。
9.答案:(1)原因:①拥有明确的国家战略,投入大量资金。②拥有大量消费者数据。③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关注实际应用。
(2)遇到的主要问题:人机关系的格局还需界定,存在伦理和安全风险。(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连词,“来”。A项都是介词,“于是”。B项,没有用来……的办法。D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11.答案:D
解析:①表现项羽气概;②表现其战功;③为失败推卸责任。
12.答案:B
解析:B项,项羽在垓下时有八百余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13.答案:(1)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天下。
(2)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
【参考译文】
项王的军队设营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个叫虞的美人,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一匹名叫骓的骏马,项王一直骑着它。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的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骑马跟随他的士兵有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向南飞驰而逃。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这件事,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大片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场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定要决一死战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绝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项王高声呼喊,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于是杀掉了一名汉将。这个时候,赤泉侯杨喜担任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于是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使船靠岸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疚吗?”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于是自刎而死。
14.答案:C
解析:C项,“颈联写风变化多端,……”错误,颈联“岂随”“愿助”表明,这些只是作者的希望,并非实写风的变化多端。
15.答案:
示例:(1)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作者身受暑热,渴望风能带来降雨,使百姓免受旱灾。
(2)渴望社会清平之情。作者希望风吹云散,天空清明,寄寓了对海清河晏的盼望。
(3)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作者不愿意风助虎啸,暗喻有能力者不要助纣为虐。
(4)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作者希望风助“鸿毛”免去远行劳苦,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
解析:首联“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首句点“暑热”,作者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为赤热所苦,表明诗人心忧天下。次句点“思风”,因担心天下的人苦热,就产生了思风的愿望,作者深情地说:“在哪里能使我辈借得清风的相助,而为天下人驱除暑热,使他们不被酷暑所侵害呢?”这两句寄情深远,是诗人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声音,表达诗人济世救民之情。而“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进一步倾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诚,这里寄望于风能卷雨,使人民不再遭受旱灾,同时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这两句希望风不要趋炎附势,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流露出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
16.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未尝见全牛也
17.答案:B
解析:B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语境不符。
18.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弥补”与“局限”不搭配,可将“局限”改为“缺陷”。C项,“抢占了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的市场份额”不合逻辑,应改为“抢占了五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D项,结构混乱,“受到多种因素所影响”句式杂糅,应去掉“所”。
19.答案:A
解析:本语段借灰色与其他色彩的关系来阐明灰色理论与多彩生活的关系。②阐述灰色对其他色彩的依存,内容上紧承首句,且有关联词“也只有”与首句中的“只有”照应,因此先排②;②是⑤的原因,根据“因此”判断⑤紧承②;①的“这世界”紧承⑤“多彩的世界”而来;在指出了世界多彩的特点后,④③阐述灰色理论与多彩世界的依存关系,根据“正因为”和“也正因为”判断④应该在③前面。
20.答案:示例:富贵不能腐蚀你纯净的灵魂,纵使黄金万两,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威武不能压低你高昂的头颅,纵使泰山压顶,你仍然坚守一身正义。
21.答案:自行愈合(软化“生长”)、可弯曲、维护成本低。
解析:这则材料共五句话,第一句是引子,引出说明的对象。后四句话,可分为三个小层次,中间两句是一个层次勾画每个层次的关键词或短语,进行信息的筛选与融合即可。
22.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
材料一是革命家秋瑾的诗句。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土,也是第一批为推翻清政府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结合诗句可联想到:爱国、献身等。
材料二袁隆平的目标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体现了袁隆平的人文情怀和悲悯之心等。
材料三的话充满了热爱生活的温情。让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正是繁华名利场中难得的坚守。可以想到:幸福、友爱、亲情、淡泊名利等。
三则材料看似独立又相互联系:家国天下,境界、格局各不相同,又互相关联。
参考立意:1.爱国与奉献;2.做人,应有崇高的追求;3.既要顾“小家”,更要念“大家”;4.既要“关注身边人”,更要关注“所有人”;5.爱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6.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7.不忘过去,珍惜当下;8.“小家”的幸福来自“大家”情怀;9.家国情怀;10.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命)等。
13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