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导入新课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积累与张岱有关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5、熟读成诵并能默写全文。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作者简介
读准字音
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
是日更gēng定
余挐ráo 一小舟
拥毳cuì衣炉火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长堤dī一芥jiè
铺毡zhān 对坐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
余强qiǎng 饮三大白而别
舟子喃nán喃nán 曰
莫mò 说相公痴chī
更 gèng 有痴 chī 似相公者
通假字:“挐”通“桡”,撑船。
读准节奏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崇祯五年冬天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学习第一段
重点词语:
①余:我。
②俱:都。
③绝:消失 。
④是:这,这样 。
⑤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⑥定:完,结束。
⑦ “挐” :ráo通“桡”,撑船。
⑧拥:穿着。
⑨毳cuì: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
⑩雾凇sōng:指冰花 。
⑾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
⑿芥: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微小的。
⒀而已:罢了。
翻译第一段
①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飞鸟和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打更以后,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问题探究
1、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交待了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
②地点:西湖湖心亭。
③事情:看雪。
④描写西湖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作者描写雪景的方式和顺序是怎样的?体现了什么?
①全景:广漠。特写:渺小。(白描)
②写景顺序是: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部分 、 从总写到分写。
3、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表现了什么?
①交待了看雪的时间、地点;
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4、“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的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独立高洁,孤芳自赏。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柳宗元《江雪》诗中哪两句诗描绘的情景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江雪》诗中哪两句诗描绘的情景相似?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些?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8、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 ”、“一芥 ”?舟中人为何是“两三粒而已 ”?这是什么写法?
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以大处着墨,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是白描的写法,兼有夸张的意味。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
事物形象的方法。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
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
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
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手法写人范例: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笔尖.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一面》中写鲁迅的手:“竹枝似的手”。
《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手:“像松树皮” 。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
小结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学习第二段
重点字词:
①对坐:面对面坐着。
②焉:怎么 。
③更:还。
④客:名次作动词,做客,客居。
⑤及:等到 。
⑥莫:不要 。
⑦痴:痴迷 。
⑧者:……的人。
⑨强(qiǎng):痛快。
⑩痴似:痴于,痴过 。
⑾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⑿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⒀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翻译第二段
②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一个童子烧的酒滚沸,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说:“(这样的大雪天)哪里能想到在西湖中还能遇见你。”(他们)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地喝几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姓氏,(他们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第二段:叙写在湖心亭奇遇赏雪人。
问题探究
1、文末所说的“相公”指谁?“痴似相公者”又指谁?“痴”字的本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
① “相公”指余 (即作者本人);
② “痴似相公者”指“拉余同饮 ”的两人;
③ “痴”字的本意是傻。
④ “痴”字的言外之意是不同于流俗的情趣。
2、问其姓氏, 为何不答?
相逢何必曾相识,只要情趣相同,心灵沟通就行。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①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②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如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小结
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主题思想
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以写景为重点。生动地描摹了西湖的雪景,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看雪
寒夜独舟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
人
全景——广漠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