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要求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回顾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和手工业的劳作方式?
一家一户的家庭式个体劳作劳作为主,魏晋南北朝和中世纪欧洲庄园式劳作
农业: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1.大机器生产
(1)背景: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影响: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
(1)历史背景: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2)基本特征
①劳作方式: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
②管理方式: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工人的纪律意识。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3)主要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
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
(2022·广东高考)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B
(2021浙江高考真题)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C
【详解】18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英国陶瓷逐渐将中国瓷器挤出欧洲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的建立,产品产量和效率方面有了明显提升,故选C;瓷器不需要进行组装,因此和通用部件标准化无关,排除A;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并不是英国瓷器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D。
(2018·全国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人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洛タ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赶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堇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1)洋务派: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2)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大生纱厂
天津永利碱厂
张謇
范旭东
对比明史: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两幅图片,指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提示(1)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2)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有学者指出,徘徊在曲折历史命运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创造者们
——张謇以状元之尊奔波筹款,其……不容被历史抹杀;荣德生等实业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国难自救会”,其……不容被历史磨灭;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一直斗争着也一直经营着,其……不容被历史遗忘。其中,省略号处的内容分别是 ( )
A.“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
B.“实业救国之心”“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
C.“产业革命精神”“民族救亡意识”“实业救国之心”
D.“实业救国之心”“民族救亡意识”“产业革命精神”
D
探 究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思路引领:思考工厂制度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分析生产组织形式是如何激发劳动者生产的。
答案提示: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便于集中管理工人,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温故知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纲要(下)P59】
1.生产力变化: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的发展。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的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二战后发生经营者革命。
3.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中间阶层崛起。
4.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城市、生活改善、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报刊书籍、女性地位提高等。
5.社会问题凸显: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世界日益连成一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探究
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
思路引领:从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导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阅读课文,了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人民不得不按时上下班;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使人更加集中,从而按部就班地生产生活;工业革命也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使人更加重视时间,守时成为人民的新习惯。这一切都使生活节奏加快。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①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方式带来消极影响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2)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英国宪章运动
材料:萨拉·古德(8岁)证言:我是高沃煤矿的矿坑通风口值班工人。......我早晨4点钟,有时3点半就起来,5点半以前出门。......有时清晨上班时,我非诚瞌睡。
——《议会文件》1842年
由于缺乏公共卫生设施,
霍乱、伤寒和斑疹伤寒肆虐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人口猛增,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20世纪以来,国家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交通网,促进了城市间
、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了大农场,
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大量人口平从乡村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
生活准则。戴表、标准钟——英国大本钟)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国家
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清政府与1904年推行“癸卯学制”)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
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经过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2020课标Ⅰ,34,4分)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B
解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但资产阶级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从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悲惨之城”的出现,B项正确。此时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彻底扫荡了封建势力,包括教会势力,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