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左图是甲午战争后的时局图,该图反应出什么问题?面对这些
问题当时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1、问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反应:维新维新运动、义和团
运动……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①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阅读课文第一子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概括变法的背景)
材料一:卿士之制,自古为然,盖由封建来者也。孔子患列侯之争,封建可削,世卿安得讥。读《王制》选士、造士、俊士之法,则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日然矣。选举者,孔子之制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为什么康有为要搬出孔子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领袖
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典相融合。
原因:维新思想与传统思想格格不入,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说明维新派不敢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康梁维新思想
戊戌维新运动上层改良
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义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余人......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设问:梁启超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举措?
变法
《新学伪经考》将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设问:梁启超为什么要搬出孔子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领袖?
卿士之制,自古为然,盖由封建来者也。孔子患列候之争,封建可削,世卿安得 不讥。读《王制》选士、造士、俊士之法,则世卿之制为孔子所削,而选举之制为孔子所创,昭昭然矣。选举者,孔子之制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原因:1.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
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可减少阻力
问题探究1:
1895年,康、梁等发动在京举子联署《万言书》(《上清帝第二书》)上书,建议变法图强,并仿行西方议会制度,选举议郎。史称“公车上书”。
1895年至1897年间,康有为连上《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继续主张设议院,开国会,警告朝廷“瓜分豆剖,渐露尖牙,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警告朝廷如不改革则“金田之役,将复起矣”,“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guǐ)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要“借君权变法”,“以君权雷厉风行”。后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经慈禧太后准许,光绪帝颁“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得出什么历史认识?如何总结争取变法过程中维新派的特点?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2)内容:
改革范围广 改革力度大 改革操之过急
变器 变制
特点:
2、过程:
变法开始后的103天内,光绪皇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力度广度空前。
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垦荒、私人办实业,成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
政治:广开言路,准许大小官员和普通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挠;删改则例,撤销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寄生特权,准许他们自谋生计。
军事:裁减绿营,裁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军力量。
文教: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地方书院改为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派人出国游历、留学。
问题探究2:
从变法诸多举措中,如何认识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
3、结局:失败
材料二: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立,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戊戌六君子遗集》
康广仁
变法基础——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变法步骤——操之过急
变法倚靠——手无实权
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这场变法运动的结局及原因?
4、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以往清朝律例一向禁止私人结社,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
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项目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 (1898—1911) 40部 23部
63% 37%
购买的国外书籍 (1903—1905) 421部 135部
73% 27%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多数,即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戊戌变法时期及之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问题探究3:
戊戌维新试图从制度变革入手,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挽救民族危机和实现近代化的历史课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而未能成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与此同时,紫禁城外的广阔天地里,却爆发了惊心动魄的事件,迫使太后和顽固的满族亲王们将注意力从纯粹的宫廷问题转向一个全新的问题。 ——[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
——陈旭麓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戊虽
戌败
变犹
法荣
义和团揭帖
义和团各坛口散发的传单
迷信色彩
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
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 )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兴起背景
B
2.作用: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A
3.口号
4.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严格说来,它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两个救国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自身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5.评价
二、义和团运动
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扬契维茨基《八国联军目击记》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认识:义和团运动
西摩尔(英)
瓦德西(德)
我们是来帮助清政府剿匪的。
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借口
西方列强想要进一步瓜分中国
欧美画作中的义和团拆铁路
1、原因
三、八国联军侵华
瓦德西(德)
西摩尔(英)
我们是来帮助清政府剿 匪的
1.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
进一步瓜分中国
1900年6月初廊坊阻击战
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
7月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逃亡途中发布剿灭义和团的谕旨,义和团运动失败
2.经过
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腐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中国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3.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1)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
势力的扩张
材料:东南互保示意图
(2)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设问:根据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辛丑条约 影响
拆炮驻兵
赔款
划使馆界
严禁反帝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根据《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
将背景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以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沿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爱国团体。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列强借赔款和特权,得以大肆掠夺、瓜分中国;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工具,列强在精神上、文化上欺凌中国。
问题探究4:
归纳总结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堂小结
一、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分子的革故鼎新:维新变法
中国民众的爱国怒火:义和团运动
二、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三、启示:只有结束专制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危机
拓展延伸
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变
不变
拓展延伸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起,美国南北战争;
1866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
1871年,德国完成铁血统一;
1875年,法国确立共和制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变
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