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2、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
3、通过把握阿Q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他的精神胜利法。
3、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4、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
5、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
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把握阿Q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他的精神胜利法并能够辩证看待他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叙述的事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说如果要他编选世界上十部最伟大的作品,其中就有一篇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由此可见,《阿Q正传》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那么,《阿Q正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阿Q又是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
二、《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三、解题
①“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为什么叫阿Q?
鲁迅说:“阿Q是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
这Q字不就是他的形象吗?”
②“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四、阅读全文,疏通字词,完成“阿Q个人档案”并概括两个章节叙述的事件。
1.明确字音。
土谷祠(cí)舂米(chōnɡ)根柢(dǐ)癞疮疤(chuānɡ)
敌忾(kài)下箸(zhù)醉醺醺(xūn)口讷(nè)
2.解释词语。
①小觑:小看。②口讷:嘴笨,言语迟钝。③行状:履历,事迹。
④出言无状:说话超越了本人身份、地位,显得无礼。
⑤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⑥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3、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阿Q个人档案”表。
姓名 阿Q 籍贯 不详
年龄 30左右 婚姻状况 未婚
身份 雇农 工作 打短工
家庭成员 无 住址 未庄土谷祠
爱好 喝酒、押牌宝 外貌特征 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4、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阿Q的哪些信息?
点拨: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
5、概括两个章节中叙述的事件
章节 事件 章节 事件
优胜纪略 ①比 阔 续优胜纪略 ①比虱子,败在王胡手下(生平第一件屈辱)
②藐视村人,看不起城里人 ②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生平第二件屈辱)
③癞疮疤的故事 ③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
④赌博被抢
第二课时
【本课时要点】分析阿Q的性格。
一、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下列“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明确: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
王胡——比捉虱子,被打
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小尼姑——欺负小尼姑
二、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以上面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
示例:
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 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明确:由于内心的卑微,导致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 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明确: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明确: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这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
明确: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
总结: 闲人事件——敏感禁忌、欺软怕硬、、自欺欺人
王胡事件——自尊自大、争强好胜、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假洋鬼子事件——愚昧狭隘、排斥异端、奴性十足、圆滑世故 小尼姑事件——欺负弱小、猥琐无赖
《阿Q正传》是国民劣根性的总展览。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本课时要点】进一步认识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深入探究阿Q形象
1、阿Q的社会地位如何?
穷苦的流浪汉,一贫如洗,光棍一条,被人忽视,遭人凌辱和践踏。没人留心他的‘行状’(先进事迹)。叙述人在序中讲他对阿Q是四不知(不知他的传记如何命名,不知他姓什么,叫什么,籍贯何处)。但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是一介草民,像闰土、祥林嫂一样埋在尘芥堆里。在未庄他仅仅是小角色,打打工,孤零零的生活着,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人来将心比心的替他想想。人家只是看他真会做,这就是用得着他时要你,用不着他时就把他一脚踢开。高兴时就对他恶作剧,不高兴时就凌辱他。不知什么是友爱与关心。在现实世界中他是一个奴隶,是一个被践踏者。可以说是六无人员: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2、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的不争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被打了不反抗。
3、追问:阿Q真的没有反抗吗?
明确:有反抗,但是反抗不彻底!他在语言上反抗。甚至在行动上反抗,但当他失败之后,他并没有继续抗争,而是选择逃避,在虚拟的精神世界中通过欺骗自己,把现实中的“失败”巧妙地转变为“胜利”,从而得到满足,继续安于现状。用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承受失败的他却自认为从未失败过。鲁迅称这样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为“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主要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摧残、畏强凌弱、自欺欺人等。
解读: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
《阿Q正传》第二和第三章“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完全是阿Q失败的记录。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创造性思维只能属于阿Q,一个可怜而又可笑的人。
4、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板书)
双重人格:
质朴老实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
总之,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1、写作背景简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2、写作动机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明确: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底层百姓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意,“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三、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2、白描手法
抓住事物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吝啬,宁可将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不可将sketch的材料拉成小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白描手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
①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②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③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3、杂文式的笔法
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话、或大词小用,或庄词偕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四、课文总结: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剖析“国民性”,塑造“精神胜利”的人物最典型的作品。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愿这一天能早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