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07版人教必修二)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的转折意义;理解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主要过程和历史作用;提高阅读并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多角度比较、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新整合本节内容,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对比,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曲折性、艰巨性和伟大性;认识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定改革的信念和信心。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要性、必然性
四、设计思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属于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如何进行——改革成效怎样”是本课的主要线索。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提供“多元”材料、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教学设计和途径,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五、活动设计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必修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师自备粮票,让学生传阅,指导学生仔细看粮票上对粮食斤两、使用地点、使用时间的具体规定,感受计划经济的特色。播放视频《票证: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变迁》,计划经济背景下,票证遍布全国各地,涉及生活各个领域。 学生拿到粮票,通过触摸、观察、思考、交流后认识到: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票证无所不在,没有粮票等凭证寸步难行。感受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即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需要的东西。思考:中国经济为什么由票证时代过渡到今天的卡证时代,又是如何实现由票证时代过渡到今天的卡证时代的? 1.创设情境,问题引领,阐释概念,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计划经济的特点。
探究新课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改革?1.设计表格,指导学生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方式、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的区别。进一步追问其本质区别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3.提出问题:①中国是在什么背景下怎样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 ②计划经济体制的贡献及局限性有哪些? 提供材料:①老照片—抢购商品; ② 老照片—计划经济下的商店营业员; ③票证影印材料。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在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明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保证了最基本的需要;稳定了物价;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巩固了政权。但其消极影响也很明显: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管的过多,统得过死;平均主义;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不高。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完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较简表。通过合作完成表格,学生明晰:①所有制形式:计划经济是单一公有制,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并存;②资源配置方式:前者是指令性计划,后者是市场配置。③产品分配形式:前者是平均主义,后者是多种方式并存。2.懂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源的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计划经济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配置。3.学生讨论并回答: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原因。①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 (2)过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在“一五”计划中建立起来的。 (3)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①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②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1.学生通过列表,厘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2.市场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计划经济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配置。比较两种经济体制孰优孰劣,关键是看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在商品经济时代,计划和市场都是一种手段。3.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分析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运用材料的基本能力。通过归纳、整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怎样推进改革?1.相约师生间以学号称呼。2.设计问题: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转折意义主要从会议的内容方面分析。3.结合呈现PPT探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首先指明探究程序。(2)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介绍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3)教师示范引领,师生合作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作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补充学习材料、相关教材,思考问题: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安徽的小岗村进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反问: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没有首先在城市进行 (4)提供有关家庭承包责任制材料:要求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什么?是哪两种权力的分离?(5)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探究,汇报成果。 第一,请探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作用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第二,组织学生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讲解: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播放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视频。教师进一步阐述:市场经济的起源、实质 2.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教材,围绕关键词作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知识点。(时间、地点、主要内容)3.(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及教材P57“学习延伸”材料。学生代表回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安徽的小岗村进行的原因有:安徽省遭遇大旱,农民非常贫困;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人们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保守。首先在农村进行的原因有:农业大国无农不稳,过去农村工作问题的严重性,部分地区的大胆尝试,等等。学生相互讨论、启发,认识到城市的经济结构复杂,组成多样,牵涉的面比较广,改革难度比较大。(4)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经营方式改变 ,大集体--分户经营;分配方式改变: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管理方式改变: 人民公社--乡、镇、村居委会。(5)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作用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一,通过探究武汉柴油机厂个案及教材相关内容,学生交流发言,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有:(1)计划经济经营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到了促进作用学生阅读材料,完成表格: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性调整,第二阶段是制度创新。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联系身边的变化及搜集的数据,如,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等材料归纳)第二,学生阅读材料,合作探究,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过程。 材料一反映体制僵化;材料二反映西方和平演变,国内自由化思潮;材料三说明苏东巨变,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学生代表分别回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结合教材56页)必要性:①体制僵化,束缚发展,②国际国内形势复杂。(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提 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基本框架确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理论完善:中共十五大;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六大。(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减少因借班上课师生间的陌生感,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创造条件。2.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并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特点。3.培养学生用历史、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改革的艰辛和发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或习惯。强化学生的课程意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抓住主线,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结构。联系时政,关注现实。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过程,提高解析材料的能力。
第三部分:改革成效如何 ?发动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每个人用一句话来介绍改革开放的成果。教师以“启东事件”为例,说明改革促使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诸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以“王子,王子,想说爱你不容易”作为这一教学环节的结束语。 学生踊跃回答(具体内容略) 1.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现实,以发展地眼光观察社会现实,体会改革的伟大意义。2.提高学生以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成果来之不易,理解改革的艰辛,坚定改革的信念。
新课小结 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主线就是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成效如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敢创新路的决心和智慧。 学生从宏观上逻辑性地对课文加深理解。明确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 促使学生明确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意识。
课堂练习 呈现【2011年江苏高考题】24B 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六、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营造平等、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问题的创设,思路的引导、点拨,力求艰深问题通俗化、浅显化,让学生以身边的事、现实中的事理解历史现象,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师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下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个人感觉本课遗憾之处,一是前半课用时过多,导致后半部分教学略显匆忙。二是在学生在分组探究时,有学生提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中国计划经济的区别,我只是个别解答,没有在面上点评,如果能及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出,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老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可能对本课相关概念的理解要更透彻些。
附:
学习材料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概念阐释: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是指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资源配置方式: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面之间的分配。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①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③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⑤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的伟大转折?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
材料一 尽管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很可能被定罪坐牢,但穷极了的小岗农民已经顾不了太多,在一张皱巴巴的字据上,18位农民按下了充满悲壮意味的鲜红手印。这份“生死契约”内容非常简单: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18位农民没有想到,他们被饥饿逼迫而成的这份“生死契约”竟无意间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1979年4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开始敞开农村体制改革的大门。此后不久,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在全国拉开,小岗自此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人物》杂志
材料二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轫地,小岗人在当年率先搞起“大包干”之后也很快发生了变化。仅仅是一年以后,小岗村家家户户不但吃饱了肚子,还都有了余粮,纠缠他们多年的饥饿感终于被成功甩掉。但遗憾的是,当全国其他很多地区大步迈向小康的时候,小岗村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了。现在小岗村的每一位老农自己都承认:与30年前相比,我们确实变化非常大,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比,我们的确就落后了,我们是“一步跨过温饱线,30年没进富裕门 ”。
-------《人物》杂志
材料 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后,这个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与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质量差,浪费严重。……1984年11月, 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格里希走马上任后,马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格里希每天背上工具包逐个车间巡查。……他的包里放三样东西: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游标卡尺用于检测零件的精度,吸铁石用于吸查机器里有没有掉铁渣,白手套用于验证机器是否被脏物污染。
为了解决管理上人浮于事的情况,上任不久的格里希免去了严重失职的总工程师和检验科长的职务,将一批能干的技术人员调到质验部门,并给每个质检人员发一套红衣服,这些“红衣主教”在厂里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
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责任心,格里希在1985年初提出了结构工资制,在此制度下,职工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延续、岗位的变迁、工作成果的变化而升降,每两个月浮动一次。
格里希的改革给武柴带来了新气象: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产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格里希治厂的精髓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他反复强调要以国际市场的高标准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武汉名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鑫炎教授说:“格里希当初提出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产品名牌制’等建议,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非凡意义。”
格里希在任期间执着于保证产品质量,一些员工却认为武柴作为农机骨干企业,其产品在当时的国内市场是“皇帝的女儿愁嫁”,格里希大火:“我的目标是国际市场!”这是中国企业最早苏醒的国际标准意识。
但是1986年11月,格里希苦心经营起来的质量检测体系,因为格里希的离任,立即名存实亡……武柴产品质量急剧下滑。格里希早就提出要打破“铁饭碗”,1985年初,他提出结构工资制之时,反对的意见很多,格里希一卸任,这一工资制度就烟消云散了。1993年武柴开始出现亏损,到1998年已经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格里希为之深情奉献的武柴不复存在。
——2008年4月12日《扬子晚报》
合作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作用研究。
合作探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