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
1地表在变化
2地震
3火山
4地球的内部
5塑造地表的巧手
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
1地表在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存在。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科学知识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展示∶几个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发生显著变化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如∶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等等。)
提问∶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地表是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是缓慢进行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
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 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 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
5、分小组进行讨论。
6、学生交流推理分析结果,并介绍推理分析的理由。
7、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
1、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
2、学生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
5、过渡∶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
6、布置任务∶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课内进行,由教师提供相关的书籍或进行网络查找)
7、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了解本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地表重大改变的情况。
2地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可以改变地表。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2.科学探究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地震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根据地震现象,构建地震模型,用地震模型说明地震情况。
科学态度,STSF懂得地震足一种自然现象,会产生巨大危害。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懂得自我保护。教学重点∶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戎因。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谈话∶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了解到海南岛琼山地震,导致陆地沉陷为海。由此可知,地震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地震。
资料分享,了解地震
谈话∶课前,老师请大家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 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地震后的照片∶地震会使房屋倒塌,建筑物损段,有的村庄或城市变成废墟。地震让道路破损,桥梁中断。地震会造成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地震会使地面出现裂缝,这些裂缝还会出现在山上。地震如果发生在海底,除了海底裂缝以外,还会产生海啸。
地震时的感受∶地震发生时,人会感觉到上下震动,屋顶的吊灯左右摇晃。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甚至有些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曾经发生了地震。
地震数据
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表明,仅我国近一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9000多次地震。
5.了解地震∶大家搜集的资料告诉我们,地震经常发生,有些只是轻微地晃动,有些人都感觉不到;有些地震强烈爆发,破坏力极强,用山崩地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者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所以说,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三、探究地震成因
1.分析强震现象
回顾资料∶强烈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地面塌陷,用山前地裂来形容非常贴切。
提出猜想∶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强震过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地面开裂、山体开裂,要知道地面和山体都是由岩石层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虽然种类不同,但厚重的岩层都很坚便。
猜想∶是岩层产生了断裂后,引起地面震动才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吗 3.实验验证设计实验∶第要模拟骨层断裂是否会产牛震动;第二要模拟地面震动是否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
实验一,感受震动∶用小木棍模拟岩层,感受一下小木棍折断时是否产生了震动。
动手实验,注意安全
谈感受∶在用力折断小木棍的过程中,小木棍先是弯折,积蓄到一定力量后才在瞬间折断,发出脆响 在木棍折断的一刹那,断裂产生的震动传递到手上,力量还不小呢。
回放实验放慢视频。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折断木棍时,需要先积蓄力量,然后会在瞬间折断从而产生震动,然后力量消失,不出动。地震发生前,没有感觉,然后在瞬问爆发,产生的震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然后就归于平静。
小结∶这两者之间如此相似,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岩层断裂会产生地面震动。
实验二,模拟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泡沫板模拟地面,沙子模拟建筑物。
观看实验视频分析∶从视频看∶地面震动,带动沙子震动,影离断裂面近的地方沙子震动幅度大,距离断裂面远的地方,沙子震动幅度小,甚至不震动。
对比∶23.如果是岩层断裂产生的震动带动建筑物震动呢 当然是震动幅度大受损严重,震动幅度小,受损也小啦。
小结∶地面震动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
分析实验;综合以上两个实验,你能推测地震形成的原因了吗有的同学说∶通过岩层断裂就会产生地面震动,而震动会造成地而建筑物的损害。还有的同学想到∶我们可以用双手让木棍折断,又是什么力量让厚重的岩层断裂呢
5.得出结论
科学家是这样解释地震的∶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产生扭曲变形而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而巨大的挤压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力量。
四、了解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学习抗震知识
了解我国发生的强震灾害∶阅读22页资料,了解当时的情景。
谈感受∶强震破坏力强,范围广,给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质疑∶地震灾害这么严重,有没有办法能像预报天气那样进行预报,然后让人们提前做好避震准备,避免受到伤害呢
训解∶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人们从很早就开始对地震进行研究。现代的地震监测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广泛地应用在各地地震的监测站。但是,目前为止,地震预报依然是一大难题吗,当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比较早、比较准地预测地震的要求。
虽然现代科技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在白然界,一些奇怪的反常现象却能给人类进行震前预警。阅读地下水异常和动物异常的诗歌,理解含义。
过渡∶虽然这些异常现象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地震到底在哪一刻发生,会造成什么灾害,目前为止还没人知道。因此,我们给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物抗震等级,做好预防。并且在地震爆发时,选择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入身安全。
看视频,了解地震自救知识。
判断∶假如地震来了,下图的做法对不对 高空跳窗、躲在桌子底下、躲在卫生间的墙角里、远离高压电线。
小结;除了这些场景外,地震来临时我们可能会在任何场所出现。由于地震爆发时间极短,在瞬间作出正确的反应才是硬道理。
老师送大家几句话,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热择。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
原则三∶沉着冷静,安全有序。愿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灾来临的时候都能平安度过。
五、课堂总结
让我们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吧。
地震是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虽之。
地震是出于;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来着地球内部巨大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把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因为日前科技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学习防震知识,做好防震保护尤为重要。
3火山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山体。知道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给人类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产物。
2科学探究
搜集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能用正确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感受"火山"喷发时的能里释放,预防烧烫伤。
3科学态度、STSE
积极搜集资料,乐于完成与火山相关的了解和学习任务。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关于火山形成及喷发的见解。辩证地看待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
教学重难点∶提高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火山形成及喷发的资料,活动手册、记录笔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火山地貌图片,火山喷发的音像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护目镜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在本单元第1课中,我们了解到,1963年,冰岛以南海域海底发生了火山喷发,诞生了一个新岛一一苏特赛岛。由此可知,火山喷发是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之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了解与火山有关的内容。
二、了解火山
1.观看火山喷发视频。
2.交流∶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火山停止喷发,山体冷却后会是什么样 可以推测到地球内部有何特点 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 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 岩浆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3)推理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地貌。
(4)分析火山的形成。阅读指南车信息资料,说一说新的认识。描述火山喷发形成要具备什么条件
3.小结∶因为地壳深处的熔融的岩浆,在很大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有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了岩浆岩,有的岩浆,冲击地面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三、模拟"火山"喷发
1.教师出示模拟材料,共同分析。如土豆模拟"小山",菲茄酱模拟"岩浆",酒精灯加热模拟地球内部高温。
2.说一说∶模拟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火山喷发情况。
4.分享∶看到什么现象 联系火山喷发说说各部分的意义。
四、火山的危害和利用
1.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是火山是怎么形成的,想一想,火山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有什么利弊呢
2.学生讨论
3.交流分享
(1)危害∶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2)利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
五、拓展延伸
1.补充阅读资料∶冷却后的火山体呈锥形;火山分死火山、活火山、体眠火山,火山喷发有害也有利。
2.实践作业∶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布置一个火山专栏。
4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能推测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学准备∶暗盒、橡皮泥、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探究暗盒。
同学们,夏天吃西瓜时大人们是怎样辨别西瓜熟了没有 原来是通过拍和听西瓜内部传来的声音来辨别的。
(实物出示三个盒子)那我桌上有三个暗盒,不打开盒子,你能用什么方法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吗
学生讨论探究暗盒内物体的方法。
学生示范探究。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依据什么来猜测的。
揭开谜底。
小结∶几位同学们都通摇和听方法来收集了盒子内部的信息,从而作出了判断。
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
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无法打开深入到内部去直接观察,但是,刚才猜物体时根据暗盒内部的信息来猜测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启发呢
是的,你知道科学家为了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都有从哪些方面收集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呢 学生猜想科学家收集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火山喷发视颊)启发
观看火山喷发影片。
科学家通过火山喷发收集到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通过熔岩和气体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
探究科学家通过其他一些自然现象是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热∶地球内部强大的热能。
钻井∶了解地球浅表的一些直接信息。
地震∶通过地震波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师∶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但是地震波这一方法确实最有效的。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猜测,请同学们看书。
师∶科学家们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进行了哪些的猜测 小组交流,汇报∶(地球的三个圈层、每个圈层的厚度以及物质)
(出示地球构造模型)科学家根据地震波提供的信息制作了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你知道了什么
师∶其实地球构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 (熟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制作地球内部模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
师∶你们打算怎么做 小组可以讨论。
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分组合作。
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
5塑造地表的巧手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流水有力量,长期的冲刷可以侵蚀、改变地表。
知道温度、风、植物、水等都会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
知道人类的一些活动,也改变着地表形态。理解一定条件下人类活动可双向改变地表形态。
2、科学探究
观察流水冲刷现象,做出流水可以改变地表的猜想与判断,能设计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类推,得出结论。
从李冰父子破除河道岩石的科技史得到启发,从自然界中寻找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事例。
通过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
3、科学态度
乐于探究对地球外部的缓慢的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
学习历史人物的探究方法和精神,懂得生产生活的难题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方法得到解决。
理解人类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也明确这种改造也会带来负面作用。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2、通过分析围湖造田的利与弊,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模拟实验,了解流水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1、回顾地球的内部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地裂是怎样形成的?
云南的腾冲火山群是怎样形成的?
2、介绍本课学习内容:主要研究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
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哪些外部力量能塑造地表呢?
二、探究流水的力量能改变地表
1、出示图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情景。
学生观察:这里的土层和河水有什么特点?
2、猜想:是什么力量导致河水浑浊,土层有沟壑?
3、模拟实验:流水冲刷土层。
4、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流水把土层冲出了小沟,并带走部分泥沙,使水变得浑浊了。
5、对比实验模型与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分析黄河浑浊及沟壑的成因。
6、提问:实验中被流水带走的泥沙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随着流水速度的减慢,这些泥沙会慢慢沉积下来。
7、谈话:那被黄河水带走的泥沙又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这里地势较高,黄河流速较快,河水会带走大量的泥沙。到了黄河下游,地势逐渐平缓,黄河流速减慢,河里的泥沙就会逐渐地沉积下来。大量泥沙的沉积,使土层变厚,从而形成平原。
8、总结:流水作用能改变地表形态。
三、探究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
1、出示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的变化情况:石块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介绍流水对岩石的冲刷使岩石发生了变化。
3、介绍李冰父子煅烧再浇水破碎岩石的方法。
4、提问: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着类似“煅烧再浇水”的现象?
5、介绍风、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6、小结:通过以上事实,我们知道了水、温度、风、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发生作用。
四、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行为:修建人工运河、砍伐树木、沙漠绿化、修建公路、围湖造田。
2、以洞庭湖“围湖造田”为例,学生谈谈“围湖造田”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3、总结:看来,“围湖造田”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又有有弊的方面。
4、讲解:自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大洪灾过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田还湖,加固干堤”等策略,洞庭湖水系的水土保护工程开始实施。人类应正确评估改变地表形态的利与弊,及时止损,注重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总结
小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流水、风、温度、植物、人类的活动等共同构成了改变地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地表在变化。
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召开辩论会等方式来探究"人类活动队地表的影响"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人类那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 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活动
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湖面变化早什么趋势 (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 (给学生讲述1998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4、全班交流。
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三、课后反思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