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7 21: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热传导
2谁的传热本领强
3热对流和热辐射
4制作保温装置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热传导
教学目标∶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并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把金属勺放在热水中,过一会儿摸摸勺柄末端,会感觉到热,这个热是怎样米的 s∶热水的温度高,勺子温度低,热从热水传给了勺子,所以我们摸人柄末端时感觉到热。S∶热从热水传给水中的了勺头,勺头温度高,勺柄温度低,热又从勺头传到匀柄中部,然后再传到勺柄末端,所以我们感觉到热。
问∶两个说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师把两个汇报进行提升"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是不是这样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
1.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以及假设
3.进行《给金属勺加热》的实验
4.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5.结合图示,分析的出∶在一个物体上,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探究活动二
在两个物体间,热是怎样传递的 请同学们认识实验材料、方案、假设。
2.进行实验。
2谁的传热本领强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并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各种锅的把儿,是什么材料做的 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做炊具的把儿呢 。
学生回答∶炒菜做饭时,用手摸木头或塑料等材料做的炊具把儿时,也能感觉到有点儿热,只不过不像铁把儿那样烫手,可能是因为这些材料传导热的能力比铁和铝弱一些吧。
"木头和塑料传导热的能力真的比铁和铝弱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吧。
进行探究
实验一∶比较各种材料的传热快慢实验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这四种材料传热快慢
学生汇报实验材料、实验方案以及假设。
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铁传热本领强,玻璃、塑料、木头传热本领弱。
教师出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概念。
探究∶空气的传热本领
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
观看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以及假设。
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三、形成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传导热的能力不同",把并日依据它们传导热的性能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类。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需要准备的材料。
3热对流和热辐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在水和空气中,热传递主要靠对流的方式,热由高温处传到低温处。知道热可以不依靠任何介质以辐射的方式向周围传递。
科学探究∶通过"冷热水产生对流实验",发现冷热水接触。冷水下移、热水上升的规律。通过"热对流实验,分析出水传递热的方式是热对流."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水靠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类比推理,得出空气也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根据阳光、白炽灯、炉火等的传热现象,推理出不需要介质传递热的方式——热辐射.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科学态度∶能通过观察实验寻找证据,并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坚持正确的观点。了解热对流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科学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热对流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水的热对流现象,类比推理空气也以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
教学过程:
参与
教师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有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那水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课下做了一个实验-给试管中的冷水加热.教师出示在上部加热视频并讲解∶将酒精灯放在在上部给水加热2分钟,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温度接近100摄氏度。用温度计测量试管底部水温只有32摄氏度.看来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探究
出示在试管底部加热的视频引出问题∶我们知道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导热的速度很慢,可是在这个实验中水温却升高的很快。那热在水中主要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呢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启示。
1.出示图片∶讲解实验原理.2。出示视频∶冷热水对流实验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和现象。准备一瓶冷水和一瓶热水,分别染上白色和红色。用塑料隔板盖住冷水瓶口,将冷水瓶倒扣在热水瓶上,抽掉隔板后,看到红色热水上升,白色冷水下降,摸一摸上面的冷水瓶,变热了一些。
2.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
教师引导∶根据这个实验的启示,你能不能推测一下∶当我们在试管底部加热时,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
预设1∶生∶我们在试管底部加热;底部的水首先变热,底部的热水会上升,热就传上去了。预设2∶生;底部的热水上升以后,原来上面的冷水会下沉到底部,继续受热上升,这样不停的循环,水温就会很快升高。
3.实验验证
教师∶是不是像同学们推测的这样呢 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请大家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实验热对流实验∶教师演示并讲解;准备个盛有水的水槽,装入冷水.将少量高锰酸钾放入水底,将一瓶热水放入水槽下面,瓶口对准高锰酸钾所在的位置。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到的现象∶高锰酸钾微小颗粒上升,然后向侧面移动,再下降,又回到加热点附近。
师分析:加热点附近的高锰酸钾微小颗粒上升,说明热水在上升,而在水槽侧面,我们看到高锰酸钾微小颗粒下降,说明水槽侧面的水温低,冷水在下降。下降以后回到加热点附近。又被加热,然后热水又上升,在水槽侧面的冷水又下降,回到加热点附近。通过这样的方式,水槽中的水变热了,
回归∶看来同学们的推测是正确的。
解释总结
教师小结∶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热水会上升,冷水会下沉,形成对流。随着水的流动,热由高温处传到低温处,这种热的传递方式称为热对流。
认识空气的热对流现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水是靠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的,而空气也可以通过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冬天,我们在房间下方安装暖气,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成为热空气,热空气向上运动,冷空气向下运动,形成空气的热对流.通过热对流使整个房屋变得温暖。教师∶水和空气传递热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认识热辐射教师提出问题∶那么,太阳的热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解释∶太阳和地球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能用传导的方式传递热吗 显然不能。太空中没有水,也没有空气,能通过对流的方式传递热吗 肯定也不能。其实,太阳可以不靠任何介质向外发射出热,这种方式叫热辐射.生活中,篝火的热、浴霸的热都是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出去的。篝火、浴霸的周围有空气,需要通过空气介质的,但空气气体传热很慢,而我们感受到这些光的热却很快,说明它们是穿过空气直接达到身体。
布置任务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递热的规律都是从高温传向低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热传递有关的内容。请大家准备好两个同样的普通水杯,能盛装水杯的小盒子、泡沫板、毛巾、铝箔纸、热水、温度计、壁纸刀、尺子、笔、学习单等。
4制作保温装置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暖水瓶的构造,并知道暖水瓶构造的保温原理。2.能够根据热传递的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保温装置。科学探究∶
能够应用热传递的知识分析暖水瓶的保温原理。
能够自己设计保温装置,并用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将创意转化为模型和实物。
能从不同方面去评价保温装置的可行性和使用效果。科学态度;从不同视角提出保温装置的设计思路,完或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热传递的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保温装置。
教学难点∶将创意转化为模型和实物。
教学过程:
任务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热传递的知识。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阻止热的传递传递,就能达到保温的目的。
教师出示热水瓶结构图(教材中的图),提问∶观察热水瓶的结构,说一说它是如何保温的 预设∶
生1∶热水瓶有塑料外壳,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不容易传导出来所以能保温。
生2∶木头的瓶塞也是热的不良导体,也能减少热传导,起到保温作用。
师补充∶木头的瓶塞不仅能减少热传导,还能减少热对流。热水瓶里面有两层玻璃,中间抽成了真空,没有了介质,也阻止了热向外传导。里面还有银白色且光滑的"反光层",阻止热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递。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减少热传递就能达到保温的效果。
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图,提出任务;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杯热水。你能不能设计制作一个保温装置,帮助老师这杯热水保温。
设计
材料和选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这些材料。
出示材料图片∶保温板、棉花、毛巾、硬纸板、铝箔纸、盛装水杯的盒子、薄布、报纸、塑料等。提问∶你选择哪些材料 为什么
设计保温装置图。教师∶请大家根据材料设计一个保温装置设计图。并用图+文字的方式画出简易设计图。
预设∶
方案一∶保温板顶盖-保温板2-杯盖一棉花-铝违纸-棉花
方案二∶塑-杯盖保温板硬纸板一保温板
学生设计并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评设计∶两位同学都能根据材料的性能进行选择.考虑到减少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三、制作
1.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来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制作。
2.出示工具图∶制作时,可能会用到下面的工具.大家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3.教师讲解制作基本步骤。
教师∶制作时,我们先测量尺寸,再进行画线和裁剪,最后组装.
教师演示制作过程。
(1)测量盒子内壁的长、宽、高。
(2)画线。以一个面为例,注意尺寸要减掉一块保温板的厚度。以便组装。裁剪。按画好的线进行裁剪。裁出5个面。
(3)组装注意组装顺序。
四、评估
1.作品展示介绍自己的保温装置。
2.测试
教师∶同学们都做好了保温装置,下面我们来对保温装置的保温效果进行测试。先准备几个相同的杯子,标上序号。如果有多个保温箱,给保温装置也标上序号。在保温装置内和保温装置外各放一杯热水。15分钟后,比较装置内和装置外的水温,如果装置外的水温下降的多,说明保温装置有保温功能。再比较不同保温装置中的水温,水温下降的越少,保温的效果越好。
3.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做的保温装置的测试结果。
4.出示测试结果数据表格.分析测试结果∶通过测试,我们知道,这两个保温装置中的热水经过15分钟后,温度都下降了(11℃),保温装置外的水温下降了(17℃)。保温装置中的热水水温下降的少。说明,我们制作的保温装置有保温的效果。比较保温装置1和保温装置2中热水的温度,都下降了11℃。说明这两个同学制作的保温装置、保温效果一样。
五、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保温装置,帮老师解决了问题。从保温效果上看,这两位同学制作的保温装置效果都不错。他们的设计也很好的应用了热传递的原理。外观也比较美观。如果我们能把保温装置的密封性做的更好一些,再能加入真空层,还会提高保温效果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制作的保温装置效果如何 也和身边的人分享一下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