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四:进行专题研讨,深入认识戏剧价值》
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前三个任务聚焦于《窦娥冤》《雷雨》与《哈姆莱特》,而这个任务基于对这三个剧本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更上位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探究悲剧 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内心的悲悯与良知。在中西比较以及古今比较中,了解中 国传统戏剧的特征及其文化指向,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窦娥冤》结局的改编意图,理解中国文化对大团圆结局倾向 的追求。
2.把握《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 悲悯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悲剧的美学价值,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探究改编意图。
请查阅《窦娥冤》剧本相关改编信息,重点关注改编者对剧本结局的改编, 深人思考他们的改编意图。
设计意图
后世改编的《窦娥冤》经常会呈现出大团圆的结局,这与关汉卿的剧本存在着差异,这样的改编与中国人对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有关。
2.学习活动二:思考悲剧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单元的《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都是悲剧,学习悲剧的意义与价值是 什么?请就此问题发表你的看法,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进行思考:“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 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 悯情怀。”
中国人似乎更追求大团圆的结局,比如后世在改编《窦娥冤》时,为了迎合 观众的需求,剧作家都倾向于将其改为大团圆的结局,如将其改编为《金锁记》《六月雪》等。但是,悲剧带给人的冲击力是喜剧所不及的,当美好的东西被撕 毁时,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与良知,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并树立 努力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
设计意图
此处还可以勾连学生阅读过的其他名著作品,如《巴黎圣母院》《边城》 《红岩》等进行深入思考,思考悲剧的美学价值。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结果,感受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特点。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中国传统戏剧知识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传 承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结果,感受东西方戏剧的 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请比较窦娥与哈姆莱特悲剧产生的不同原因及最终的结果,感受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进行探讨:
窦娥与哈姆莱特两位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从中也能看出东西 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悲剧更侧重外在冲突,即人与社会的冲突,而西方 悲剧更侧重于内在冲突。西方悲剧经常反映的是人与无法抗拒的力量——包括命运、性格、社会进行抗争。
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洗刷,也让这出悲剧带着大团圆的意味,突出了中国 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感化作用。而哈姆莱特虽然走向了复仇,最终不仅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母亲,还献出了生命。相比之下,这出悲剧可以说是 一悲到底。
西方传统戏剧中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当观众仰望着台 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地位与能力的主人公在命运、社会面前据理力争,却也无法 逃脱失败的结局时,总会产生怜悯和恐惧的情绪。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能引导学生建立比较意识,在比较中认识东西方传统戏剧的不同,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不同文化。
2.学习活动二: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请以《窦娥冤》为基础,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宋元以来传统戏曲的情况, 读一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不同时代戏曲的经典选段,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 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这一任务需要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完成。
设计意图
学生在查阅中国传统戏曲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