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一:细品个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一:细品个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7 16:1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一:细品个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戏剧语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通过品读人物语言,能够分析人物性格。 这一学习任务以《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窦娥冤〉节选》,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以定场诗为切入点,通过赏析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作品中的几位主要人 物:窦天章、蔡婆婆、赛卢医、桃杌。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定场诗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分析个性化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通过定场诗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教材选文,根据22页课文注解①中的内容简介,判断如下四则定场诗分别出自谁之口,从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煞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
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剧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注:杂剧中人物上场时往往先念四句或两句诗,即定场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好的定场诗往往跟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相匹配,这几首定场诗分别出自蔡婆 婆、窦天章、赛卢医和太守桃杌之口。从这几首诗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是从行医者赛卢医和为官者桃杌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二是借助窦天章的诗,能看到元代社会下层读书人的境遇,也可以看出他个人的抱负——“承恩召”,因为抱负远大,以及读尽缥缃万卷书的才华,使得他在前途与女儿之间抉择时,选择了前途,抛弃了女儿,以至后面科举高中。这首诗都符合四个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体现了关汉卿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第一首是蔡婆婆的定场诗,从这首诗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蔡婆婆对年华逝去似乎略有不甘,“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能看出她追求生活的安乐,这样的性格决定了她面对生活变化时的态度。张驴儿父子逼迫她时,她是什么样的反应呢?教材第22页课下注解 ① 中,窦娥在向窦天章叙述整个事件经过时这样说俺婆婆去取讨,被他赚到郊外,要将婆婆勒死。不想撞见张驴儿父子两个,救了俺 婆婆性命。那张驴儿知道我家有个守寡的媳妇,便道:‘你婆儿媳妇既无丈夫,不若招我父子两个。’俺婆婆 初也不肯,那张驴儿道:‘你若不肯,我依旧勒死你。’俺婆婆惧怕,不得已含糊许了。只得将他父子两个领到家中,养他过世。”从窦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蔡婆婆很软弱,同时窦娥认为蔡婆婆是不得已才含糊应允了张驴儿父子的请求。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蔡婆婆是否一直处于被强迫的状态?
阅读全剧,可以找出蔡婆婆几处矛盾的地方:
(孛老云)兀那婆婆,你是那里人氏?姓甚名谁?因甚着这个人将你勒死?(卜儿云)老身姓蔡,在城人氏, 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因为赛卢医少我二十两银子,今日与他取讨;谁想他赚我到无人去处,要勒死我,赖这银子。若不是遇着老的和哥哥呵,那得老身性命来!
(云)婆婆,你为甚麽烦恼啼哭那?(卜儿云)我问赛卢医讨银子去,他赚我到无人去处,行起凶来,要勒死我。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救得我性命。那张老就要我招他做丈夫,因这等烦恼。(正旦云)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你再寻思咱: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少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况你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怎生又招丈夫那?(卜儿云)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但是我的性命全亏他这爷儿两个救的。我也曾说道:待我到家,多将些钱物,酬谢你救命之恩。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妇又没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老婆,正是天缘天对。若不随顺,他依旧要勒死我。那时节我就慌张了,莫说自己许了他,连你也许了他!儿也,这也是出于无奈!
(卜儿云)我的性命都是他爷儿两个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笑话了。
(卜儿云)孩儿也,再不要说我了。他爷儿两个都在门首等候,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正旦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卜儿云)那个是要女婿的?争奈他爷儿两个自家捱过门来,教我如何是好?
(孛老云)孩儿,羊肚汤有了不曾?(张驴儿云)汤有了,你拿过去。(孛老将汤云)婆婆,你吃些汤儿。(卜儿云)有累你。(做呕科,云)我如今打呕,不要这汤吃了,你老人家吃罢。(孛老云)这汤特做来与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儿。(卜儿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请吃。(孛老吃科)(正旦唱)
【贺新郎】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想他家与咱家有甚的亲和戚?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则待要百年同墓穴,那里肯千里送寒衣!
蔡婆婆最初因为懦弱而含糊应承了张驴儿父子的要求,不敢在窦娥面前承认自己告知家中有一守寡媳妇的事实。接着,蔡婆婆很快接受了这个结果,并且一再劝诫窦娥也接受招婿的事实。这些表现与定场诗所反映的蔡婆婆的性格特征一致,她的行为也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窦娥这一人物形象,把定场诗作为切入点,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一点元杂剧知识。
2.学习活动二:为窦娥撰写定场诗。
作为第一主人公,窦娥没有定场诗,请阅读课文选段,根据你对窦娥性格的理解,为窦娥创作一首定场诗(在格律方面不做要求),并陈述你这样创作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
教材选文是《窦娥冤》第三折,这一折是整剧的最高潮,窦娥的形象非常值 得品读。临刑前,我们既能看出她对婆婆的照顾与孝顺,也能看出她性格中既安分又反抗的矛盾的一面。品读以下两组唱词,体会窦娥的性格特征。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 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 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 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 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从(1)中可以看出窦娥埋怨与质疑天地,控诉黑暗的社会现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虽然埋怨天地,但在行刑前,又只能寄希望于天地,可悲又可叹,这一点从 ⑵ 中可以看出来。
从窦娥与蔡婆婆的矛盾性格中,可见关汉卿塑造的人物都是非常立体、丰满与真实的,而不是符号化的。
设计意图
这里教师使用 的是鼓励性的语句。 虽然从选段也能大 体看出窦娥的性格 特征,但有条件的 话,应鼓励学生阅读 《窦娥冤》全剧。
窦娥的矛盾性格在全剧中还有没有其他呈现?带着这一疑问,思考下边语 段,分析窦娥的性格特征。
语段欣赏:
(1)【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 待和天痩。
【混江龙】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 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闯,断人肠的是剔团囤月色挂妆 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
攸攸。
(云)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唱)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 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 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愀?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 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2)【后庭花】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 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3)【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 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症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 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匹,又无花 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论议。不如听 咱劝你,认个自家晦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 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愐惶 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4)【骂玉郎】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 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 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 从何处也?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
(5)(孤云)你招也不招?(正旦云)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孤云)既 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 我药死公公来。
(6)(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 里被我婆婆见。
设计意图
这样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悲悯心,启发学生思考造娥悲剧的原因。
窦娥的形象十分丰满,有反抗的一面,也有安分、孝顺的一面。从(1)中能看出窦娥因为与父亲生离、与丈夫死别而产生寂寞与闲愁,从“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中可以看出她归命于天的安分;“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则体现了窦娥的孝顺善良。从(2)(3)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刚强、有主见。从(4)(5)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坚强,即使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认罪,但在官府以婆婆相要挟时,窦娥很快就认罪了,也反映出她的孝顺。从(6)中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孝顺。 窦娥是集女性的善良、孝顺、刚强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女子,然而最终走向了毁灭。
学生定场诗示例:
我本愿做秦氏女,奈何蹉跎命运苦。
世上丈夫最心狠,谁道天地最公正?
理由:本首诗的创作是建立在我对窦娥性格分析的基础上的。这首诗第一句,窦娥以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的形象自比,意在剖白自己对亡夫的忠 贞,对婆婆孝顺。第二句以“奈何”转折,意指窦娥虽有秦罗敷的性格,但二者命运却大相径庭。第三句包含了对父亲舍自己而去、丈夫先自己而去的悲惨遭遇的控诉。第四句则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天,认为非自己不够善良,而是老天爷不公平,暗合后文窦娥所展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屈昶同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雷雨》(节选)中称谓语的变化,体会主要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2.借助称谓语的变化,把握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
3.通过人物语言,全面认识周朴园这一人物。
教学重难点
以称谓为突破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从称谓看人物形象。
快速阅读《雷雨》(节选),梳理选文中称谓语的变化,感受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梳理。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谓变化:
梅家的一个年轻姑娘一侍萍一亲戚—你—侍萍 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
老爷—朴园―你
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
董事长—您—你—你们—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姓周的—强盗周朴园对鲁大海的称谓变化:
你—傻小子—鲁大海—你—你这种混账东西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活动有以下目的:一是体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二是借助称谓语的变化,探究 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三是借助称谓的 变化把握剧中的戏剧冲突。
2.学习活动二:探究称谓语变化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称呼。周朴园和“下人”鲁妈谈起三十年前的侍萍时心中充满了怀念,也有不愿意在“下人”面前暴露侍萍真实身份的、遮遮掩掩的心情,所以称呼侍萍为“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但当他发现鲁妈对侍萍的情况相当了解时,又担心她与侍萍有关,问她:“你姓什么?”得知她姓鲁以后,周朴园长舒一口气,略带追忆的口吻连喊了两声“侍萍”。面对鲁侍萍的追问“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他遮掩地说侍萍是他的“亲戚”。而在周朴园发现与自己谈话的原来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时,心中无疑是惊讶的,惊讶于侍萍外貌的变化,也惊讶于侍萍为何会出现在周公馆,再一次叫了“侍萍”这一名字。可转念又觉得侍萍到周公馆或许是有目的的,于是生气、严厉地称呼她为“你”,并质问道你来干什么 ”接着在二人的争执中,周朴园一直都称呼鲁侍萍为“你”,与 “侍萍”相比,“你”更像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只有在侍萍撕毁了他给的支票时,才喊她为“侍萍”,这一声称呼略带愧疚之意。
(2)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由“老爷”变为“朴园”再到“你”,可以看出她从低眉顺目到反抗的过程。最初来到周公馆时,她是以四凤母亲的身份来找四凤的,穿着打扮都很质朴,因此周朴园将她误认为是公馆的下人;她也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一直称呼周朴园为“老爷”。当她觉得周朴园对曾经的侍萍很怀念时,在相认的那一刻,深情地喊他“朴园”。而当周朴园质冋她来周公馆的原因时,她不再留恋于过去,称呼周朴园为“你”,并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可以看出侍萍对过去遭遇的控诉。随后,她撕毁了周朴园作为补偿的五千块钱的支票,这时她的反抗达到了顶点,随着她与周朴园的冲突渐趋紧张,她对周朴园的称呼也不断变化。
(3)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呼。鲁大海与周朴园见面时间很短,但是他对周朴园的称谓变化很大。最初的称谓“董事长”“您”还带着些许尊敬,而后就变成了“你”“你们”,又变成“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姓周的”,最后变为“强盗”。 鲁大海对周朴园的称呼的变化表现出两人的冲突愈加激烈,最终伴随着那一声 “强盗”到达顶点。
(4)周朴园对鲁大海的称呼。周朴园在知道鲁大海为自己的儿子后,称呼他为“傻小子”,可见,他对鲁大海含有怜爱之情。随着鲁大海对他越来越不尊敬,他对鲁大海的称呼也变为“鲁大海”“你”,最后变为“你这种混账东西”。称呼的变化是周朴园情感的引擎表,“你这种混账东西”这一称呼反映出他的愤怒达到了极致。
设计意图
称谓语的使用既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要符合对话双方的关系。通过梳理选文中称谓语的变化,可以看出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
3.学习活动三:撰写“我眼中的周朴园”。
阅读《雷雨》全剧,请以“我眼中的周朴园”为题完成一篇文章,不少于 500 字。
为何选择周朴园这一人物进行重点分析?因为对周朴园的认识直接关系 到对《雷雨》主旨的理解,周朴园是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情感的、专制的、残忍的封 建大家长与资本家?很多人一提起他,用到的几乎都是贬义词,因为他处于全剧的“权力中心”,由于他的“反面形象”,进而认为这部剧的主旨就是批判封建制度。李广田在读过《雷雨》之后,认为里面的人物“简直没有方法来判决他们的是非,当然这里并不是没有是非的存在,不过我们是被另一种东西给破除了是非观念,于是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是无罪的,都赢到我们的同情”。
周朴园是十分复杂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及讲评习作时,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深人思考: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如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周朴园的身份,充分挖掘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想一想,如果在戏剧舞台上,他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是长衫还是西装?你觉得他的眼神里应该流露出什么样的神情?据了解,1936年曹禺曾亲自扮演周朴园。 剧照中的周朴园有着一双明亮而又灼灼逼人的大眼睛,一副精明刚毅又十分内向的表情,薄而轻的眼镜,浓 而黑的胡须,脸上同时写着软弱和坚强……孔庆东说大概曹禺自己最能体会这个爱不得、恨不得的周朴 园了。”三十年前(1893年)他和侍萍同居并生下两个孩子,他对家庭进行过反抗,但最终没能抵过封建大家庭的戕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朴园也是一个可悲的角色。
学生作品示例:
我眼中的周朴园
周朴园其人,在《雷雨》中可以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随着对作品的阅 读,我们对周朴园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在生意中,他故意害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来谋取利益;在生活中,又想要全盘操控自己的家人向自己所 认为的光明又正确的道路前进。这样的周朴园毫无疑问是那些冷血的资本家、专制的封建大家长中的一 员,可他真的仅仅是这样吗?他真的生来就是这种被读者所不认同的人吗?显然不是。他留着三十年前侍 萍喜欢的家具,家中一直摆放着她的照片。不仅记得她的生日,还记得她生萍儿时害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 惯,并一直保留着。他大约也曾是个生动的、有鲜明爱恨的人,想过反抗,和侍萍产生感情并有了两个孩子, 可惜事与愿违,他最终还是被家人所束縛,反抗无效,娶了门当户对的太太。他也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 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抑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使周冲害怕他,周萍过度压抑自己,以至于对自己的后妈在 一段时间内产生了禁忌的感情。
归其缘由,无非是他年轻时家里人也这样对他。从自作主张为他找了个合适的太太一事就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身份不够好的侍萍断然是配不上他的。这种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在他做父亲时又重演,于是悲 剧也无法避免。
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意上各种事务经年累月的浸染,他总是多疑的,不愿把事情往好处想,在认出侍萍后 的第一反应就觉得她是刻意找来讨债的,想要用钱补偿以促使她尽快离开,只有在小儿子周冲不敢与他聊 天以致一人独处时,才会显露出自己的孤单寂寞。
周繁漪说这家里的人包括周朴园,都偷偷做出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却嫁祸在别人身上,为了既获得利益 又收获虚伪的“体面”。在我看来,周朴园是可怜的。在他还未成为如今这个冷漠而残忍的人时,在他还是 个少年时,曾深陷于周家这摊淤泥之中无法抽身。他大概想过要挣扎,并在这时遇见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 梅妈家的女儿侍萍。她虽然身份不如自己,但却是美好的,是他在周家这摊淤泥中找到的星星。他终于想 要对自己的家庭做出反抗,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最终失去了她并没能找回。或许就是在这次挫折之后,他 失去了反抗的斗志,融入了淤泥,成为现在的、被周繁漪所骂的周朴园。当然,他也是一个放不下周家荣华 富贵的自私的人。虽然周朴园同现在的太太结婚是被家中所逼,但他完全可以为侍萍求情,让她至少能安 定下来。可从侍萍在生下他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时候,就在大雪天被驱逐,只为了不败坏周家的名声的剧情来看,周朴园还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这大抵和他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出他对名 声的过分看重,这也和周繁漪所说的情况相吻合。他不是完全无情的,准确来说他是一个虽可怜却也该 得到最后的悲剧作为报应的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周朴园,一个可怜却又可恨的人。(作者:陶佳亿)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周朴园这一形象。在学生最初的印象中,他可能是专制家长、冷酷资本家的代名词,但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也会逐渐感受到周朴园身上的温情,如我们在前一个学习环节中发现,他会深情回忆三十年前的侍萍,也会叫鲁大海 为“傻小子”……周朴园是极其复杂的,对他的认识也关系到对《雷雨》主旨的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内心独白以及比较两种翻译版本的异同,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2.通过日记与内心独白的创作,深入理解窦娥、哈姆莱特、鲁侍萍三个人物,
教学重难点
品读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并比较朱生豪与卞之琳译本的异同,在比较中 进一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一:复述故事。
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或阅读《哈姆莱特》全文,了解全剧内容,在课堂上为同 学们讲述整个故事。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课下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提前了解剧情,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下面集中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做铺垫。
2.学习活动二:探究哈姆莱特内心独白的价值。
教材选文中有一大段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即“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删去似乎也不影响剧情的发展,你认为它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请阐述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这一段独白对认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帮助。一方面,他能够看清 社会的黑暗,指出这个社会到处都存在着“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不惧死亡,认为如果死亡能够让人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得避免的打击消失,那么死亡也是“求之不得的结局”。另一方面,他又害怕死亡,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国度,这让他痛苦万分。对死亡的恐惧自始至终困扰着 他。一般人认为,哈姆莱特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他身上既有勇敢、反抗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的一面。这也使得他在实施报复计划时总是犹豫不决,并最终走向了死亡。“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不仅是哈姆莱特面临的困境,也是 全人类的困惑。
设计意图
“生存还是毁灭” 这一大段内心独白无疑是《哈姆莱特》中最有名的段落,这一段既充满了艺术性,又极具思想上的深刻性。品读这一段独白,能帮助学生感知到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深入理解这一人物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给学生补充《哈姆莱特》 的创作背景,帮助其理解“人文主义”这一 概念。
3.学习活动三:比较异同,品味语言表达之妙。
比较卞之琳译本与教材所选的朱生豪译本关于这一段独白的翻译,从用词、标点、修辞等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谁的翻译。
英文原文: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to die-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 to sleep.
To sleep —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一 Soft you now!
The fair Ophelia! — Nymph, in thy orisons
Be all my sins rememb’red.
朱生豪译(教材选本):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 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 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嚢以 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 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 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 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 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卞之琳译本: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呑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
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
扫它个干净?死,就是睡眠
就这样;而如果睡眠就等于了结了
心痛以及千百种身体要担受的
皮痛肉痛,那该是天大的好事,
正求之不得啊!死,就是睡眠;
睡眠,也许要做梦,这就麻烦了 !
我们一旦摆脱了尘世的牵缠,
在死的睡眠里还会做些什么梦,
一想到就不能不踌躇。这一点顾虑
正好使灾难变成了长期的折磨。
谁甘心忍受人世的鞭挞和嘲弄,
忍受压迫者虐待,傲慢者凌辱,
忍受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
衙门的横暴,做埋头苦干的大才、
受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出去,
如果他只消自己来使一下尖刀
就可以得到解脱啊?谁甘心挑担子,
拖着疲累的生命,呻吟,流汗,
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
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
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
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
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
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
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
蒙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
本可以轰轰烈烈地大作大为,
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
失去了行动的名分。啊,别作声!
美丽的莪菲丽亚 女神,你做祷告
别忘掉也替我忏悔罪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讨:
翻译语言的不同实则反映出译者对作品原文的不同理解,比较不同的翻译 版本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不同译者对哈姆莱特的认识。两种翻译在句式的选择、 词语的具体翻译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有人欣赏朱生豪的翻译,也有人喜欢卞之琳的翻译,认为后者将独白翻译为诗歌尊重了作品原文的形式。但不管哪种翻译,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因此,在阐述欣赏哪种翻译的理由时,必须围绕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 语言的细微差别来理解人物形象,语文 学习最本质的就是品味作品中的语言, 设计这样的活动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语言敏感意识。
4.学习活动四: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1)以临刑前窦娥的口吻,写一封给父亲的信,不必写成文言文。
(2)以鲁侍萍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记录三十年后她与周朴园相认时的经历和感受。
(3)以哈姆莱特的口吻,写一段自白,向信任的朋友霍拉旭叙述自己父亲去世后自己的心境以及在丹麦宫廷生活的感受,尤其是面对奥菲利舰试探时复杂的心理。
学生作品示例:
鲁侍萍曰记
今天终于到家了,没想到四凤工作的地方竟然是周宅……我不怨任何人,但 我一定要带她离开。而且竟然会遇见朴园……这一定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但是三十年了……明明应该早已结束了。
我不想回忆……那条河,像深渊一样。我身后被逼得无处可退,面前的深 渊又拽着告诉我怎样解脱……于是我跳了下去,我以为结束了。
我没想到会获救,也许这就是命吧。既然这是命的指使,我想我应该活下 去,也该是时候为我的孩子考虑了——他还那么小、那么可爱,他将会是我余生 的全部。
我以为那是一个新的开始,没想到我只是跳进了深渊,还在里面兜兜转转, 又绕回了开头……
这不公平的命!是要我和他挣扎到底吗!
呵,可他终究没认出我。也是,我变老了,他不会认出我……对,他不会认我,他只想让我走得越远越好。
但是为什么……那个房间、那些家具……他竟然一直记得!他还说记得我的生日、我的习惯……他以 为这样能弥补他的罪过。可是,如果罪过都可以弥补,我的悔、我的恨又算什么!付出的时间、金钱,甚至罪过都可以清算,可那些爱呢 他竟然说忘不了我?我可不是他口中的“梅家小姐”!他还是那样,自私又蛮横……三十年前,他逼得我冒着大雪出走,把我赶出周家的门……今天,他竟然要用钱打发我——他只想 求自己心安、自己舒服!他以为我这些年的苦算什么!但我大概也没有多好……我不应该让他认出我……不应该
不过正好——也如他所愿——我要带我的孩子离开,越远越好。我的四凤,我不能让她重蹈我的覆辙!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虽然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气却还是郁热难堪,压得我心里实在难受。希望明天没 有雷雨,我好尽早带着我的孩子离开。
(作者:张欣芮)
设计意图
设计撰写内心独白这一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1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