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时 2课时
备课人 单位
课前 预习 及 教学 准备 课前预习: 一、熟读课文 1.借助文中的注音和字典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准确掌握字词的读音。 3.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 二、把握大意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 画出文中你认为较难理解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搜集资料 搜集关于李大钊先生的资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 、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建 议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由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2.理解课题:让学生自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然后交流:从字里行间你了解到了什么?相机理解“被难日”一词的意思。 3.小结:本课正是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时的,他的女儿李星华所写的回忆录,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4.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5.课件出示人物简介: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因此被军阀张作霖通缉。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他仍留在北京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毫无惧色的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认读(先指名读,再齐读一遍) (2)理解词义 先让学生自己说出借助工具书理解到的词义,教师再适时补充。 (3)课件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籍 屉 怖 瞅 魔 胖 刑 哼 峻 残 匪 窝 啃 舅 2.指导书写:籍 魔 舅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再把每个生字各写三遍,同桌互评。 3.小组合作,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思考:(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标画出相关词语。(2)“我”回忆了16年前父亲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4.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积累字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读感悟“革命者”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导语: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16年前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还有在法庭上与敌人顽强斗争的事情。现在,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1)轻声读2-7自然段,思考: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品析人物语言:“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课件出示) 这段话中哪些词又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为什么?(教师随之把相关词语变红色突出) (3)小结:由此可见,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板书:忠于革命) (4)运用: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改成陈述句为…… 2.学习被捕时部分 导语:面对严峻的形势,父亲依然紧张工作。可是厄运难逃,可怕的一天终于还是来了。面对凶残的敌人,父亲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1)默读课文8-17自然段,思考: ① 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面对凶残的敌人,父亲的态度呢?
② 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描写“我“的惊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小结:课文通过描写“我“的惊恐,即表现了敌人的凶残,又进一步表现了父亲的沉着冷静。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板书:视死如归) 3.学习法庭上部分 导语:父亲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父亲却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没向敌人妥协。在临刑前一天,我们在法庭上见到了父亲。 (1)默读课文18-28自然段,思考:“我”在法庭上见到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 “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课件出示) ①标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 ②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③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④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父亲此时为什么是“安定”、“沉着”的? ⑤指导朗读。 (3)小结: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板书:坚贞不屈)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
板 书 设 计 修 改 建 议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1-7) 形势严峻 工作紧张→忠于革命 被捕时(8-17) 不慌不忙 态度严峻→视死如归 法庭上(18-28)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第 二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理解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 重点 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建 议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还有法庭上的表现,认识了一位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革命者。那么,李大钊同志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的呢?让我们回到字里行间感受一下他对亲人的慈爱。 【瞻前顾后,自然导入】 二、回归文本,全面感悟“父亲”形象 1.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句子: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交流:慈祥的父亲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交流:父亲在瞅什么?他望了望我们,心里会想什么? (3)“是的,我是最大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机制和勇敢。
交流:我哪里来的机制和勇敢? 2.小结:面对凶残的敌人,父亲临危不惧,坚贞不屈;面对妻儿,父亲却充满慈爱。因此,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 3.让学生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让学生说说从这些句子中除了悲痛还能体会到什么? 【整体感悟父亲的形象: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默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摘录出具体的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妈,昨天是4月28日。 2.文中还有多处地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现在就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对应的句子吧。 课件出示: (1) 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被带来了。 3.交流:文中多次出现前后照应的地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拓展: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你能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进行补充吗?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 学 反 思
课堂达标训练题
1.比一比,组词语。
阀( ) 娱( ) 僻( ) 刑( ) 绞( )
伐( ) 误( ) 避( ) 型( ) 咬( ) 2、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3.读课文,理解句子。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