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重点: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1)政治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侵华、《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
《南京条约》签订
火烧圆明园
《辛丑条约》签订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1)政治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邹容生于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 渝中区)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已熟读 四书五经,能诵读《 史记》、《 汉书》等史学名著。此时,正当 维新运动高涨之时,邹容逐渐接触到以 “ 新学”、“ 西学”为主的书刊,并因此而萌发了蔑视封建文化、 科举制度的看法。其父要他科举高中,他却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后因攻击程朱及清儒学说,被书院开除。1901年, 四川省首次选派学生赴日留学,邹容试后获录取,后自费留日。到日本之后,邹容刻苦读书,他阅读了大量的西方 资产阶级启蒙著作,曾“自比法国 卢梭” 。回国后在爱国激情驱使下,邹容著《 革命军》一书,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由章太炎作序。该书刚一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后《苏报》案发生,章太炎入狱,邹容听说后自投捕房,以与章太炎共患难。邹容距出狱只有两个多月,即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在狱中逝世,年仅20岁。
从邹容的经历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重要信息?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4)组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的建立。
成立时间 名称 成立地点 性质 纲领口号 机关报纸
1894年11月 兴中会 檀香山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 中国同盟会 东京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5)军事:
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1911)
次数频繁;集中于南方,沿海居多。
革命党人的起义活动从时空上看有什么特点?
革命党人的起义活动为什么多集中于南方沿海?
便于武器运输;
又临近香港、澳门,便于起义人员聚散;
远离清廷统治中心,防备力量相对薄弱;
华南为中国侨乡,从而易于募集革命经费。
问题探究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6)预备立宪破产,清政府空前孤立。
《神州日报》漫画“实行立宪”,1907年9月
有音无形,有调无人。
虽可娱人,究属愚人。
其故维何,徒以虚声。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不同于原清朝内阁),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竟然只有4人,时人讥之为“皇族内阁”。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原因
(7)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条件)
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 武昌起义形势图
(1)过程
①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
②发动:新军工程第八营
③经过: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
④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2)意义
①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②推动了共和政体的产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中华民国成立
国名: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首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意义: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以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实际情况
国家统一:北方尚未收复,军事压力山大
政治制度:皇帝尚未退位
社会性质:未改变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北议和
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黄兴《致袁世凯书》1911年11月9日
革命派的妥协
(袁)在中国有信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唯一可望从目前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据《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整理
帝国主义扶持新代理人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
——张謇致电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支持
财力
武力
3.南北议和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2月15人,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
张謇起草
中国版“光荣革命”?
世界之第二华盛顿?
5.《临时约法》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内容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意义
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临时大总统 + 总理及各部长——行政权
5.《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进步性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性质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时报》(1912-3-5)
1、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最近二三十年间,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于是多年的“潜在本能”忽然爆发,便把这回绝大的自觉产生出来。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921年10月10日
2、思想文化上: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讽刺袁世凯称帝漫画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进步性
3、经济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实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农商部统计报告》提供的数字,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502家,1913年1378家,1914年1123家,这些数字从一个方面显示了辛亥革命后实业有所发展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局限性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同盟会成员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军政方面的首长,自然都是湖北新军中的旧军官;民政方面的首长,也都是原湖北政界、官场的老人,他们差不多都是与革命毫无瓜葛的原立宪党人。
——马勇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进步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1911.10
武昌起义
1911.12
南北议和
1912.01
成立临时政府
1912.02
清帝退位
孙中山辞职
选举袁世凯
1912.03
袁世凯就任
《临时约法》
?
(二)局限性
本课小结
1.孙中山在1904年的讲话中,认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其讲话意在( )A.加速清朝政治改革进程
B.宣扬反清革命的合理性C.扩大三民主义的影响力
D.借鉴社会主义革命经验
B
课堂训练
2.(2021·湖北·高考真题)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展品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A
高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