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
问题1:观察图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图形吗?
进一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从该物体中抽取一个长方体出来,追问:长方体是由哪些几何元素构成的?
点、直线、平面是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在初中,关于点和直线,我们已经详细研究过了,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整体到局部,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这么一栋赏心悦目的别墅竟然是由一些几何体组成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几何体的世界里!那么这些几何体到底是怎样的结构呢?接着,以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为载体,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必要的、有用的.
二、平面概念的生成
问题2:(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直线的形象?
(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通过讨论给出如黑板的边缘、笔直的铁轨等都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从而教师明确数学中的“直线”就是从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学生进而给出直线的基本特征如:①直的;②向两边无限延伸;③无粗细.回忆直线的表示方法:几何上用线段表示直线,但是两边可以无限延长;符号表示是直线AB或者直线.
设计意图:“抱住”直线学平面!学生曾经学习过直线这一概念,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任何人在学习时总会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把直线这一原始概念议论透.对直线概念的研究方法可以类比、迁移到对平面概念的研究中,这也有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平面概念,板书时将以上内容作为一列写在黑板的左边,最上边写直线二字;之后,右边写上与直线相对应的平面的有关内容,最上边写平面二字,形成类比直线认识平面的效果.
问题3:(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
(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平面?
学生交流举出“桌面”“黑板面”“光滑的玻璃”“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再从这些直观印象中抽象出几何里所说的“平面”.类比直线这一原始概念,不难得出平面具有“平的、无限延展、没有厚薄”的基本特征.再通过类比画线段表示直线,我们画矩形表示平面—观察角度原因—水平放置—成为平行四边形.符号上: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如图,将平面记作:平面ABCD,平面AC或平面BD,平面.
设计意图:纵观平面概念的生成过程,我们通过类比直线认识了平面,学生体会到概念形成过程是自然的,对概念理解达到概念学习的水平.同时把直观与抽象,比较与类比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平面基本性质的探究
1.基本事实1.
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点能否确定一个平面?
生:不能
老师继续提问:“在空间中至少需要几个点才能确定一个平面?是三个呢?还是四个、五个呢?”
两位同学为一组,动手做数学实验1.
数学实验1:用手指头将一块硬纸板平衡地摆放在空间某一位置,至少需要几个手指头?
引导学生归纳出基本事实1.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观察感悟中获取新知,通过做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体会到该基本事实1的正确性.
基本事实1: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预设:学生可能会忽略“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能否确定一个平面?学生回答不行,进一步让学生举出反例,也有学生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四点、五点可以吗?”另外,通过提问“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的平面只有一个吗?”让学生感受到“有且只有”的内涵.
师生共同探究:如何用图形语言表示基本事实1,及基本事实1的作用?
(因为学生第一次碰到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确实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点)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思考,画出图形,体会图形的直观.
师生共同体会基本事实1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比如相机、测量仪器的三脚架定位、三角形所在平面的稳定性等都是基本事实1的实际应用.
基本事实1的内容不仅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即“过不在一条直线的三点有一个平面”;而且给出了这样的平面具有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另外,该基本事实还可以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不共线的三点中任意取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一定在不共线的三点确定的平面内,从而为学习基本事实2打下铺垫.
2.基本事实2.
确定“平面”以后,接下来我们就会想到“点”“线”和新的对象“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了,我们主要探讨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
对新对象(平面)与已经有的对象(直线)关系的关注—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说直线在平面内呢?
数学实验2:如果把硬纸板看作一个平面,把你的笔看作是一条直线的话:
(1)你能使笔上的一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点不在平面内吗?
(2)你能使笔上的两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点不在平面内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平面的基本事实2.
设计意图:通过笔和硬纸板直观感知原本难以想象的直线和平面的关系,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体会到基本事实2的正确性.
基本事实2: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师生共同探究:如何用图形语言表示?
师生共同探究:数学符号更简洁,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
设计意图:点与面、直线与面之间用数学符号表示,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体会线、面都是点的集合,所以可以借助集合语言表示.
用课件展示长方体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用集合符号表示,由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符号语言,也为以后符号语言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本事实2: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如图.
.
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最后回到基本事实2的三种表示,总结三种语言的特点和基本事实2的作用.
基本事实2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方法,同时也为我们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在平面内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分析,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无限延伸的直线放在平面上,说明平面也是向四周无限延展的.基本事实2用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来检查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师生共同体会基本事实2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比如工人用直棒检查墙面是否平整,木匠将绳子拉紧,将两端置于桌旁,通过是否漏光来检查桌面是否平整.
基本事实2用直线的“直”来检查平面的“平”.
在此,向学生介绍平面的数学史.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数学家们就尝试着用“点”“直线”去描述平面.例如沃尔夹岗·鲍耶关于平面的定义可以确定平面是真实存在的,在讲解时,教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平面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对于“平面”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教材没有说明其存在性,使得学生对面的存在性产生疑惑,这会影响学生对平面三个基本事实的学习.此环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平面的存在,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研究活动: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书籍,借助网络,了解平面概念的发展史,撰写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平面的数学史,让学生了解自己出现的困惑,其实数学家们也同样经历过,借此活动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赫赫有名的数学家,还是普通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从不准确到准确最后到完善的过程,而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的执着精神!
3.基本事实3.
数学实验3:把三角尺的一个角立在课桌面上,三角尺所在平面与课桌面所在平面是否只相交于一点B?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平面的基本事实3.
基本事实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预设:可能学生在归纳基本事实3时会忽略“有且只有”,教师可通过提问:“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如果有一个公共点,因为平面是向四周无限延展的,那么一定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它们还有除了这条交线以外的公共点吗?”帮助学生理解“有且只有”的内涵.
师生共同探究: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
(三个基本事实中最难的就是基本事实3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在教学时可以用硬纸板做一个两平面相交的模型,再用课件来展示相交的画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继而画出正确的图形,来突破难点)
教师用教具摆出不同的两个平面相交的状态,让学生观察并作图,师生共同评价修改.
设计意图: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是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本节课中应突出作图,这是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体会基本事实3的作用.
思考:如果一个曲面和一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教师指出:在几何中,借助点、直线、平面的相互位置关系能刻画平面的“平”.支撑平面三个基本事实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平面必须是“平”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平面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视觉印象和感性状态,根本谈不上从数学角度审视平面的特征,正面去说明平面的“平”相对较难,根据“正难则反”的原则,先从“不平”下手,再通过否定之否定,最终达成“平”的目的.通过“背景(生活实例)——否定(说明不平)——性质(三个基本事实)——再否定(正面定义)”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的“平”.
思考:利用基本事实1和基本事实2,再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能得到哪些确定一个平面的方法呢?
学生先思考,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个推论: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剖析两个基本事实,再结合“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得出三个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平面与平面相交,它们只有有限个公共点.( )
(2)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
(3)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4)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三个基本事实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平面及其基本的特征,初步感知了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研究得到了三个基本事实及其三个推论.
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们经历从具体与抽象、类比与比较的方法认识了新的几何元素“平面”及其性质,同时还学习了用三种数学语言来表示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初步建立起空间的观念.
思想:基本事实的出现,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并通过逐渐演绎推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进而得到我们现在学习、研究的几何体系,我们可以称这种思想方法为公理化思想.
实际上,今天我们不仅仅是在研究平面及其三个基本事实,也经历了基本事实的形成过程,即实验操作,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图形、符号表示.
思考:继续用类比的思想、联系的观点,以及延续本节课研究三个基本事实的基本套路,你预见我们研究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判定定理与性质时可从什么地方入手?
设计意图:(1)本节课用了较大的精力去抽象基本事实,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过程的价值;另一方面,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经历基本事实的形成过程,体会其中蕴涵的合理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从而得到研究新事物的基本套路.(2)为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深度的理解水平,以及继续激发与保护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预见继续研究几何中定理、性质的方向.
板书设计
8.4.1平面一、问题引入二、平面概念的生成三、平面基本性质的探究基本事实1: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基本事实2: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基本事实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四、课堂小结
教学研讨
本案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亮点很多,比如问题3:“(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平面?”通过类比直线认识了平面,概念形成过程非常自然,同时把直观与抽象、比较与类比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之中,最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在对问题探究解决中领悟知识、形成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中思维获得提高,能力得到展现,知识得到升华.
在内容上,三个基本事实的文宇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相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注意不要直接将各种语言强加给学生,尽量和学生一起进行共同探究,充分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导与学,把问题导学转化为问题学习上,从而突破难点.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