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常见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2、 通过野外观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貌观察的顺序及内容。
3、 通过资料,分析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区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1.识别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河流地貌(fluvial landforms),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按照成因,一般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3 个部分。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例题: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影响河谷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断裂下沉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3)③时期河谷的剖面图可能是( )
A. B.
C. D.
(1)答案:C
解析: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即③图所示。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即①图所示。随后,河流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不断加强,河流变弯曲,河谷拓宽,即②图所示。④地河谷最宽、以侧蚀为主,故其发育最晚。由此可知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③①②④。综上所述,排除ABD,故选C。
(2)答案:C
解析: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谷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下切侵蚀和侧蚀)形成的,C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BD,故选C。
(3)答案:D
解析: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即③图所示。所以③时期河谷的剖面图应该呈“V”型。D最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排除ABC,故选D。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黄金海岸的沙质海岸闻名于世,连绵起伏的沙丘与碧海、蓝天、绿林共同后构成一幅罕见的海洋沙漠景观。该地区风况复杂,向岸风(从海上吹向岸边的风)与离岸风(由陆地吹向水城的风)交替出现。下图为昌黎黄金海岸地理位置及部分海岸沙丘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c的粒径变化特征是(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2)推断沙丘脊线的移动趋势是( )
A.向陆移动 B.向海移动 C.保持不动 D.逐渐消失
(3)该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是( )
A.向岸风和海浪作用→地壳抬升→泥沙堆积形成沙丘
B.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向岸风和海浪作用→泥沙堆积形成沙丘
C.地壳拾升→入海口附近海泥沉积→向岸风和海浪作用形成沙丘
D.向岸风和海浪作用→地壳抬升→海泥沉积形成沙丘
(1)答案:C
解析:由于该地区风况复杂,向岸风(从海上吹向岸边的风)与离岸风(由陆地吹向水城的风)交替出现。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b在沙丘的中部,ac在沙丘的边缘,由于沙丘边缘受风力搬运的作用,细颗粒的沉积物被搬走,因此沙丘边缘沉积物颗粒较粗,沙丘中部沉积物颗粒较细,所以a→b→c粒径变化特征是先变小后变大,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沙丘的东北侧坡度较缓,西南侧坡度较陡,说明东北风势力占主导地位,因此该沙丘会不断地向陆移动,所以沙丘脊线的移动趋势是向陆移动,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该地区的沙丘是在风与海浪的作用下泥沙堆积而形成的。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随后在向岸风和海浪的作用下泥沙堆积形成沙丘,所以该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是入海口附近泥沙沉积→向岸风和海浪作用→泥沙堆积形成沙丘,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壶穴”是指自然外力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我国贵州省绥阳县境内的阴河洞内发育着数量众多的壶穴。阴河洞内碳酸盐岩广布,气温常年保持在10-14℃。下图为“阴河洞壶穴的演变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壶穴发育的过程是( )
A.a→b→c→d B.b→d→a→c C.c→b→d→a D.d→a→b→c
(2)始终伴随壶穴发育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3)壶穴发育最快的时段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答案:C
解析:c图中下游河床岩石表面未被侵蚀,基岩存在节理和裂隙,随着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基岩被破坏的程度不断加深,壶穴的深度和面积不断扩大,顺序应为c→b→d→a,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阴河洞内碳酸盐岩广布,碳酸盐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产生溶蚀作用,一年中只有在洪水位时期洞内才会形成径流,发生流水侵蚀作用,而大多数时间处于溶蚀状态,A错误,B正确。阴河洞位于地下,不存在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C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壶穴的形成是由流水溶蚀、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其发育速度取决于河流水量的大小,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在季节性洪水的影响下,壶穴发育速度较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和观察的主要内容,理解地形特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貌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野外地貌调查经常使用形态分析法,分析地貌地形特征,识别和了解各地貌单元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揭示地貌的发育、发展规律。一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即形态的描述和形态的测量。
(1)形态描述。
对于不同等级的地貌,其形态特征是不同的,在空间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在观察的顺序应为从大到小、从点到面,第一步要判断视野内较大的地貌类型,然后判断地貌的组合类型。根据观察的地貌对象不同描述的重点也不同。如果观察基本的地貌类型,对于规模较小、形态简单的地貌,重点描述几何形态,比如坡积裙、洪积扇的扇形等。如果观察的是规模较大、形态复杂的地貌,如盆地、山地等,则重点描述平面轮廓、空间分布。如果观察的是地貌形态的组合,则要找出各类地貌形态的分界线,并在地形图上标出。
(2)形态测量。
对地貌的长、宽、高以及深度、坡度、切割的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定量的描述地貌的空间状态和几何形态。这些数据可以对地貌的发育和高程等级有具体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测量的工具一般采用皮尺、罗盘,以及水准仪和气压计等,如果要求精度较高可以用经纬仪进行测量。
地貌组成物质的观察和描述
不同的物质组成,是地貌类型成因的体现。为了准确分析地貌类型的成因,只观测地貌形态是不够的。因为许多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可以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在观测地貌形态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地貌的组成物质对于确定地貌的成因是至关重要的。组成地貌的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岩,一类是松散沉积物。大多数地貌体是有两者共同组成的。松散沉积物是第四纪沉积物或新生代沉积物,由于形成时代较新,胶结不紧,结构疏松。
例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崇礼场馆区,现代化的冬奥场馆和古老的长城不期而遇。其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因外观造型与中国传统玉如意相似,被称为“雪如意”。且一些滑雪比赛安排在晚上。下左图为崇礼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为“雪如意”赛道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雪如意”赛道的垂直落差约为( )
A.98米 B.136米 C.168米 D.236米
(2)符合“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的场馆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3)崇礼赛场滑雪比赛安排在傍晚的原因是( )
A.气温低,积雪厚 B.观众少,干扰小 C.吹山风,风力小 D.雾霾少,能见度高
(1)答案:B
解析:从左图中等高线可知:“雪如意”赛道最高处为1750米,最低处介于1600~1650米,计算其相对高度在100~150米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136米符合条件,故选B。
(2)答案:C
解析:“长城脚下看冬奥”,说明赛道在长城所在山的下边,对照左图,长城位于图中东南部,只有③和④场馆符合条件;符合“冬奥赛场看长城”有②、③和④场馆,两者兼备的只有③和④;故选C。
(3)答案:C
解析:崇礼赛场滑雪比赛多安排在晚上,与当地地理环境有关,位于山区,白天吹谷风,与比赛方向相反,不利于比赛;夜晚正好吹山风,与比赛方向一致,且傍晚时分,山风与谷风正好处于过渡阶段,风力较小,利于比赛;气温较低,但与积雪厚薄关系不大;夜里观众多;与白天相比,夜间能见度较差。故选C。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由城墙、敌楼、关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下图为“某地长城景区等高线地形图及关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长城关城所在位置的地形部位是( )
A.陡崖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2)从该长城四座敌楼中,无法眺望烽火台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M和N之间有上下山的缆车连接,索道下行方向的坡度变化为( )
A.陡→缓 B.缓→陡→缓 C.缓→陡 D.陡→缓→陡
(1)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关城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位,是鞍部,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D
解析:①和瞭望台之间为山谷,视线通透,①处能看到瞭望台,AB错误。③与瞭望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不通透;④与瞭望台之间有山顶阻挡,视线不通透,所以③④无法眺望烽火台,故D正确,C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M和N之间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是两端等高线稠密,中部等高线稀疏,由于等高线稠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所以索道下行方向的坡度变化为陡→缓→陡,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内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10米 B.30米 C.50米 D.60米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8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米 B.25米 C.35米 D.45米
(1)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等高距是5米,陡崖处共有两条等高线重合,根据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可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5~15米。故选A。
(2)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段等高线最稀疏的是①处,说明①处坡度最平缓,附近河水流速最慢,A正确;图中②、③、④处的等高线相对较密集,说明坡度较陡,水流速度较快,B、C、D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图中①②之间为峡谷,该处的河流上游为洼地,且无聚落分布,因此该地段适宜建坝;若坝高8米,等高距是5米,则坝址处大约应穿过2条等高线,根据图中该处等高线分布及图示中的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米,可知坝顶长度图上距离约0.4~0.6厘米,实际长度范围应在20~30米,因此,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为25米,故选B。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读某河流上游河谷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谷深壁陡
2.形成该河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石块部分埋于地面松散的沙粒中,出露在外面的部分长期受风沙磨蚀会形成一个磨光面;此后,由于风向的改变或砾石的翻转,又形成另一个磨光面;面与面之间隔着明显的棱,这样就形成了风棱石(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与风棱石棱的数量无关的因素是( )
A.风向变化 B.砾石翻转次数 C.风的源地 D.砾石原来形状
4.风棱石形成的条件有( )
①可形成强风的峡谷地形
②风蚀所需的适当沙粒
③风力作用强
④地壳运动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地貌类型中与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相同的有( )
a.长江三峡
b.长江三角洲
c.冲积扇
d.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e.喀斯特地貌
f.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
A.aef B.bce C.cdf D.ace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广泛分布于干燥地区。下图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雅丹地貌常见于( )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8.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浪卡子县隶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位于山南市西南部,地处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与不丹王国接壤。下图示意浪卡子县卡鲁雄峰枪勇冰川与冰川湖强宁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强宁错周围堤坝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冰川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10.强宁错形成时期( )
①冰川面积萎缩
②冰川面积扩大
③正值间冰期
④正值冰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地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洼地
②峰林
③石柱
④石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②地表水源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
④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阿图什天门位于新疆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西天山南脉,呈“∩”字型,宽约120米,高约450余米,厚度无法丈量。崖壁上布满了千奇百怪、大小不一像蜂巢一样的石穴。在这里攀岩有一定难度,主要是砂砾岩表面比较疏松,岩体较脆,容易剥落而造成意外。读阿图什天门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形成阿图什天门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
14.阿图什天门砂砾岩表面比较疏松容易剥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砂砾岩属喷出型岩浆岩,岩性疏松
B.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
C.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断裂,已被侵蚀
D.风力搬运强,疏松堆积物丰富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B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10米 B.120米 C.130米 D.140米
16.已知图中①处的气温为18℃,则②处的气温可能为( )
A.16.5℃ B.16.8℃ C.17.1℃ D.17.4℃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便于登亭观景,修建了从城镇通往观景亭的盘山公路,在公路的某些路边设有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盘山公路沿线最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根据材料信息,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景亭比丙观海效果好 B.城镇附近河流夏季水位高
C.公路乙—丙段坡度最大 D.一年中上午乙处阳光明媚
珠穆朗玛峰(27°59′14″N,86°55′26″E)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11时,我国八名登山队队员成功从北坡登上峰顶,对珠峰山体的“身高”进行了继1975年和2005年后的第3次测量。同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同时宣布珠峰最新测定的高程为8848.86米。下图为“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登山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号营地至峰顶登山线路大体沿山脊方向
B.前进营地至一号营地路段的平均坡度最大
C.三号营地位于一号营地的东北方向
D.二号营地和峰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1400米
20.队员此次登顶并在峰顶停留了约150分钟,在此期间( )
A.海口(110°10′E)太阳高度不断变大
B.东京(139°41′E)旗杆日影逐渐变短
C.罗马(12°29′E)与北京始终不在同一天
D.洛杉矶(118°22′W)始终没有进入到新的一天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暑假到我国南方某小流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到该流域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图中等高距为100米。
(1)图中AB、CD两河段长度相同,比较两河段流速____。
(2)图中P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范围是____。
(3)当Q居民点遭受泥石流威胁时,最佳逃生路线是____。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7月初,李老师带领地理研学小组到华北某山区研学考察,如图为该山区等高线地形图。
(1)研学小组在考察中发现,M坡植被长势比N坡好,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
(2)研学小组选择甲处作为宿营地,说明其合理性。
(3)为解决图中村落用水问题,计划修建一条引水渠道。在①②两条引水线路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宜的线路,并说明理由。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黄土高原,切沟向塬面溯源侵蚀会导致宝贵的塬面缩小、破碎。某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塬面平坦,其边缘发生较为严重的沟头(沟道的源头,接近塬面和坡面的转折部位)溯源侵蚀。该地沟头溯源侵蚀主要包括流水冲刷型、陷穴诱发型、裂缝诱发型三类。流水冲刷型与一般河流的溯源侵蚀原理相似。陷穴诱发型是降雨入渗发育的陷穴,经过多年浸泡、扩大并贯通,从而导致土体坍塌的类型。裂缝诱发型与裂缝的走向和深度相关。水土保持专家提出,运用工程措施构筑“塬面十切沟”双重防线,以保障塬面安全。下图示意陷穴诱发型和裂缝诱发型溯源侵蚀的对比。
(1)分析该地区流水冲刷型沟头溯源侵蚀能力较强的原因。
(2)根据陷穴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推测黄土的特征。
(3)根据裂缝的走向,说明裂缝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
(4)简述“塬面+切沟”双重防线可采取的工程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该图是某河流上游地区,水流速度较快,下切侵蚀严重形成的水深壁陡的“V”形谷,BCD正确;冰川侵蚀会形成“U”形谷,A错误,本题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A。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该地为河流上游,落差较大,河流下切侵蚀力较强,因此形成V形谷,故C正确;流水溯源侵蚀发源于河流的源头,A错误;流水侧蚀位于河流的中下游,B错误;冰川侵蚀应为U形谷,D错误。故选C。
3.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风棱石棱的多少除了受风向变化和砾石翻转次数影响,还与砾石原来的形状有关,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与风的源地没有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风棱石的形成一般需要的条件有风力作用强及存在风蚀所需的适当沙粒,故②③正确;风棱石的形成与地形和地壳运动无关,故①④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流水侵蚀形成的黄土地貌,③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④风力侵蚀的风蚀蘑菇,故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④。故选D。
6.答案:A
解析:由题,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是流水侵蚀,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长江三峡、喀斯特地貌、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故选A。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分布于新疆。四选项中只有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故D正确。
8.答案:C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显著;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风力侵蚀,故C正确,A、B、D错误。
9.答案:B
解析:强宁错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山地带,冰川广布,强宁错属于冰川湖,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成湖。而周围的堤坝应是冰川堆积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强宁错属于冰川湖,是冰川融化过程中侵蚀地表,积水成湖,因此强宁错的形成时期冰川面积是萎缩时期,①正确,②错误;冰川融化从气候上来说属于间冰期,气温升高,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11.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为地下喀斯特地貌,要求地表可能发育的地貌,则地表喀斯特地貌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①洼地、②峰林,故正确;③石柱和④石笋为地下喀斯特地貌,故错误。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该地貌地区处于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大,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错误;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②错误;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正确。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结合天门的形态特征,天门的形成作用为外力侵蚀,故A错误;B.阿图什天门位于新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弱,故B错误;C.天门的形成作用为外力侵蚀,而不是堆积,故C错误;D.阿图什天门位于新疆,地处内陆,降水稀少,风力作用显著,再结合材料“壁上布满了千奇百怪、大小不一像蜂巢一样的石穴”推测,形成阿图什天门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故D正确。
14.答案:B
解析:A.砂砾岩属沉积岩,岩性疏松,故A错误;B.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造成砂砾岩表面比较疏松,容易剥落,故B正确;C.天门并不位于顶部,且无法判断天门处在背斜处,故C错误;D.阿图什天门砂砾岩表面比较疏松容易剥落的主要原因与风力搬运堆积无关,故D错误。
15.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改图等高距为30米,B陡崖重叠等高线条数为3条;根据公式计算:(重叠等高线条数-1)×等高距≤陡崖高差≤(重叠等高线条数+1)×等高距,可以得出陡崖高差为:大于等于60米,小于120米。故选:A。
16.答案:B
解析:由图根据等高距可知,闭环等高线120米相邻的等高线为120米和150米,①处位于闭合等高线120米内,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可知,所以①处海拔120-90米;②地位于等高线270米内部,270米闭合等高线的相邻等高线为240米和270米,则②地海拔270-300米;①②两地高差为210-150米,根据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度可以算出①地比②地气温高1.26-0.9℃,①地气温为18℃,②地气温应该为17.1-16.74C之间。故选:B。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材料“某些路边设有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说明凸面镜的设置是为了解决通视问题。甲、乙处线路较平直,正常情况下视线不会受阻,A、B错误;丙与丁都在道路弯曲处,丙东边为山谷,正常情况下视线不会受阻,C错误;丁的西侧为山脊,前后不能通视,需要架设凸面镜,D正确。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和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观景亭的东面有山脊阻挡,因此不如丙地观海效果好,A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应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B正确;公路乙—丙段与等高线平行,该路段比较平缓,C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得知该地的纬度,难以判断山脉的阳坡和阴坡,D错误。
19.答案:A
解析:一号营地至峰顶的登山线路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所以该路线大体沿山脊方向,A正确。前进营地至一号营地路段,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该路段的平均坡度最小,B错误。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三号营地位于一号营地的东南方向,C错误。据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400米,因此二号营地的海拔为7600-8000米之间,峰顶的海拔为8848.86米,因此二者的相对高度可能为848.86-1248.86米,D错误。故选A。
20.答案:D
解析:海口的经度大约为110°E,与120°E的经度相差10°,时间相差40分钟,因此队员在峰顶停留的时间段内,海口的地方时从10时20分到12时50分,此期间海口经过正午12点,因此其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A错误。东京的经度大约为140°E,与120°E的经度相差20°,时间相差1小时20分钟,因此队员在峰顶停留的时间段内,东京的地方时从12时20分到14时50分,此期间东京的太阳高度逐渐变小,东京旗杆日影逐渐变长,B错误。北京时间为11点时,0时经线与120°E经线相差11小时,经度相差165°,因此到达峰顶时,0时经线为45°W;150分钟后,0时经线变为7.5°W。在此时段内,0时经线一直位于罗马和北京的西侧,因此罗马和北京始终处于同一天,C错误。洛杉矶的经度大约为118°W,与120°E的经度相差238°,时间相差15小时52分钟,当北京时间为5月27日11点时,洛杉矶地方时为5月26日19时8分,经过150分钟,洛杉矶的地方时变为21时38分,没有进入新的一天,D正确。故选D。
21.(1)答案:CD大于AB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A、C两点海拔相同。该地区为河流源头区,则河流由B点流向D点,说明D点海拔低于B点。因此A、B两点相对高度小于C、D两点,故CD段河流流速快。
(1)答案:0~174米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图中P处的海拔为300~400米,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瀑布的落差为26米,则湖泊的海拔为226~300米,则P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为0~174米。
(1)答案:4
解析:泥石流发育于河谷,并且越往下游,泥石流的破坏性越大,危险越大,因此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往与泥石流流向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跑,据此结合图示可知最佳逃生路线为4。
22.(1)答案:与N坡相比,M坡坡度较缓,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较弱,土层较厚,土壤肥力较高;M坡为阳坡,光照、热量条件较好。
解析:
(2)答案: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宿营;与河流距离适中,取水方便且能避开突降暴雨引发的洪水。
解析:
(3)答案:①理由:水质好,水能自流。或②理由:水量大,距离短(建设成本低)。
解析:
23.答案:(1)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侵蚀强度大;塬面平坦,沟头汇水面积大,坡面流水冲刷作用强;沟头接近塬面和坡面转折部位,坡度大,流速快,侵蚀作用显。
(2)黄土土质疏松;透水性强;抗侵蚀作用弱;可溶性强。
(3)裂缝走向几乎垂直于切沟,裂缝前的土体可形成完整的滑塌体;强降水时,雨水在裂隙处下渗、灌注,裂隙深度往下延伸;随着裂隙扩大,土体整体坍塌,沟头不断向上游溯源侵蚀。
(4)在塬面沟头上游来水方向修筑蓄水池;在塬面边缘修筑防护埂、防护墙;在切沟接近沟头的位置修筑拦水拦沙设施(如淤地坝)。
解析:(1)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对土壤的侵蚀强度大。该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塬面平坦,沟头汇水面积大,坡面流水速度快,冲刷作用强;该地区流水冲刷型沟头接近塬面和坡面转折部位,坡度陡,河流流速快,对黄土原面侵蚀作用明显,溯源侵蚀能力较强。
(2)陷穴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是降雨入渗发育的陷穴,经过多年浸泡、扩大并贯通,从而导致土体坍塌的类型。由此推测,雨水容易下渗,说明黄土土质疏松;透水性强;经过多年浸泡,说明抗侵蚀作用弱;经过扩大并贯通,说明黄土可溶性强。
(3)裂缝诱发型与裂缝的走向和深度相关。裂缝诱发型溯源侵蚀的过程是:由于黄土塬面的裂缝走向几乎垂直于切沟,裂缝前的土体可形成完整的滑塌体,容易诱发整体的坍塌;当地夏季强降水时,雨水在裂隙处不断下渗、灌注、浸泡、扩大并贯通,裂隙深度不断往下延伸;随着裂隙扩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土体整体坍塌,导致沟头不断向上游溯源侵蚀。
(4)根据上述的几种黄土塬面的溯源侵蚀,可以采取以下的工程措施来加以治理:在塬面沟头上游来水方向修筑蓄水池,减少暴雨时的雨水流量,降低冲刷力度;在塬面边缘修筑防护埂、防护墙,阻挡水流和泥土的直接下切冲刷;在切沟接近沟头的位置修筑拦水拦沙设施,如淤地坝,降低水流的速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促进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