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23 学与问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
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勤学好问文章层次:1、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3、解决问题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
4、列举沈括的故事,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5、总结,深化中心论点,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哥白尼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从根本上纠正了地球中心说,揭穿了宗教神学伪造的谎言,对社会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哥白尼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哥白尼医术高明,利用业余时间行医,免费为穷苦人治病,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医生,被人们誉为“神医”。哥白尼还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哥白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好问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哥白尼的故事,领悟到什么?
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出问题。“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沈括
北宋年间钱塘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有重大成就,西方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天监长管。晚年居住在润州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资料库。
请同学们先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做练习:
A. 这段话中的中心句是( )。
B. 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
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
C.( )时候的沈括是个( ),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
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
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
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
原来( )。
D.由沈括的例子,你感悟到了什么?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古人云:“能者为师。”
【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名人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如再问。——清 郑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
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小练笔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他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给他以指点,使他茅塞顿开。
如果你就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请写一段话来说服他。
课文围绕“ ”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 ”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 的习惯。
勤学好问问勤学好问学无涯而问不止,
问无休而学有成。作业
学了课文《学与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可以先说说,然后再写下来。 (提示:要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写的时候可以联系一下自己的情况,那样会比较具体。)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两个比喻,形象地阐释了问的重要意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