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授课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授课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09: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导入新课
我想赞美几句一些过去的人,是光绪末年的所谓“新党”。甲午战败,他们自以为觉悟了,于是要“维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看《学算笔谈》,还要学英文日文,硬着舌头,怪声怪气的朗诵着,缘故是要给中国图“富强”。连八股出身的张之洞做的《书目答问》也竭力添进各种译本去,可见这“维新”风潮之烈了。……近来有一句常谈,是“旧瓶不能装新酒”。这其实是不确的。旧瓶
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旧酒。
——摘编自鲁迅 《准风月谈·重三感旧》
“新瓶”与“旧酒”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一、改良救国——戊戌维新运动(1898)
1.历史背景
(1)历史动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时代的要求: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
(3)维新派的推动: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同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学说相结合)
(1)序幕:1895年,康梁组织“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①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②影响: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改良救国——戊戌维新运动(1898)
2.经过
(2)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
定国是诏》,开始“百日维新”。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局限性: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新思想传播
冲击了旧官僚体制
一、改良救国——戊戌维新运动(1898)
2.经过
(3)1898年9月,慈禧太后戊戌政变:囚帝、废法、杀害六君子。
①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一、改良救国——戊戌维新运动(1898)
2.经过
材料: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据材料、结合课文P110及所学归纳变法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②没有严密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一、改良救国——戊戌维新运动(1898)
3.结局:失败
一、改良救国——戊戌维新运动(1898)
5.历史意义
材料二: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扑灭维新派,但是她没有全部取消光绪颁布的“新政”。…… 对有关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
——李锦全《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的慈禧》
材料一: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制度。
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这场变法运动?
二、排外救国——义和团运动(1898—1900)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中国
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德国强占胶州湾,刺激了山东民众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射猪斩羊图》
万剑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头,问畜生还想来么。
猪=天主
羊=洋人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1、背景
2、口号:“扶清灭洋”
义和团团民私代政府拟对外“和约”如下:
1、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2、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8-10、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11、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14、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18、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20、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
24、大米不准出口。
盲目排外
盲目排外
强烈反帝
强烈反帝
强烈反帝
非先进阶级
非先进阶级
盲目排外、非先进阶级
二、排外救国——义和团运动(1898—1900)
二、排外救国——义和团运动(1898—1900)
3.发展:从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
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①积极意义: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粉碎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梦想
②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
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因此,他们在英勇反抗侵略的同时又会本能地守护两千年来已经陈腐的固有之物,后一面正是排外主义的内在之义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庚子国难——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1.经过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宣武
门南堂沦为一片废墟
八国联军举行入城式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
东南互保
一方面压制了南方地区的
反帝运动,另一方面阻止了
八国联军的南下侵略,保护
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
方势力的扩张
三、庚子国难——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2.结局
四、民族劫难——《辛丑条约》(1901年)
1.签订
1901年(旧历辛丑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签订《辛丑条约》(九七国耻)
2.主要内容及危害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上谕内及日后各国驻京大臣指出之人等皆须照应得之罪,分别轻重,尽法严惩,以蔽其辜”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
被惩办的人……就其本身而言,他们并不是值得惋惜的人物。但由列强指名惩处这些人,并通过惩处这些人以儆其他人,却是民族的耻辱。近代百年之中,成批成群的高官因外国人的勒逼而受“尽法严惩”,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四、民族劫难——《辛丑条约》(1901年)
2.主要内容及危害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白银9.82亿两
辛丑条约第七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保护
辛丑条约第六款
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本息用金付给,或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还本于一千九百零二年正月初一日起至一千九百四十年终止。付还利息,……应按年四厘付清。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四、民族劫难——《辛丑条约》(1901年)
3.影响
《南京条约》之后,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但量变中有局部的质变,过程因此而显出了阶段性。庚子和辛丑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半殖民地的深化在这里表现为半殖民制度的确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已经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了。这种变势,集中体现于《辛丑各国和约》的12则条款和19则附件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课堂探究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签过的不平等条约,分析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趋势: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方式:
经济侵略: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
政治侵略:
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文化侵略:
在中国传教
军事控制:
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课堂练习
1.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
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 )
A.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C.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D.措施中没有设计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2.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且今物质修明,尤
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
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
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
上书的本质意图是( )
A.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B
C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西方列强侵略
中国探索与抗争
这一次,路在何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