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09: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习近平(2014年9月3日)
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1931.9.18-1945.9.2)
1931——————→1937——————→1945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胜利
局部侵华,局部抗战
全面侵华,全面抗战
1、时空观念:片掌握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的一系列侵华活动和中国人民的抗战。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
3.历史解释: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4、唯物史观:认识抗战中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共合作抗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家国情怀:感悟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全国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931-1937)
1.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史实及中国军民的抗战;
2.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3.了解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难点:日本发动侵华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一、局部抗战
【探究思考】“小”日本为何会侵略“大”中国?
材料1: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2:20世纪3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也沉重打击了日本……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农户平均负债700-800元。日本国内矛盾激化,经济危机也引起了政治危机。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
历史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为
了转移国人的视线,转嫁危机。
材料3: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并亲任总司令,坐镇江西,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1932年7月在东北沦丧、日本日益扩大侵华态势的形势下,蒋介石竟仍调集63万部队,亲任“围剿”军总司令兼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司令,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和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
材料4: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1931-1939年,苏联曾多次缔结与日本互不侵犯条约。
一、局部抗战
【探究思考】“小”日本为何会侵略“大”中国?
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国际原因: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
1、原因:
2、过程:
(1)历史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2)现实原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政局动荡,国内矛盾尖锐,
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转嫁危机。
(3)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原因: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东北,揭开局部侵华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淞沪抗战)。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
2、过程:
(3)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扶植早
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州国。
(4)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
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
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实质是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殖民地),中日民
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一、局部抗战
(二)国内外各界的反应
国民政府
国际联盟
民众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爱国将领
“攘外必先安内”(实质:不抵抗政策)
国际共管方案
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学生:1935.12.9,一·二九运动
1936年,共产党员领导东北抗日联军
蔡廷锴 蒋光鼐 :十九路军抵抗 淞沪抗战, 西北军 长城抗战(1933)
张学良、杨虎城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1936.12.12,双十二事变)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4、意义:
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②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社会矛盾;
③张、杨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①1936年12月12日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②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它促进了中共中
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②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问题探究:分析1931-1935期间局部抗战的特点(地域、群体、力量、领导层)
空间 日本侵华史 主要抵抗史事
东北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东北军民奋起抵抗
上海 1932年 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抵抗
长城沿线 1933年 进犯长城沿线 长城守军顽强抵抗
华北 1935年 华北事变 学生:一·二九运动
中共: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
中共在局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关外到关内
群体多样性
抗争自发性
力量分散性
局部抗战尚未形成统一领导力量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一)开始的标志: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7.7)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和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遭到拒绝后,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 日军炮轰宛平城
▲国民党第29军卢沟桥奋起抗战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1)确立方针: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3)国共两党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
四军;
(4)正式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形成过程:
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2、原因:
3、意义: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
③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⑤全国各种抗日力量的共同努力。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推动抗战走向胜利。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与的抗战行为。
对比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
项目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同点 背景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群众范围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组织形式 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政治纲领 新三民主义 没有正式、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
中共地位 中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中共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而且掌握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影响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叛变革命,失败 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保证,
实现胜利
相同点 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受到国际因素影响,如共产国际的推动作用;中共倡导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一)大屠杀和大轰炸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 30万人以上。
(2)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的“万人坑”
日军把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万人坑内死人尸骸头颅
刺刀上的幼童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二)殖民统治
(三)践踏国际公法,实施 ,残杀中国军民。
(四)推行“慰安妇”制度。
1、政治上:实行“ ”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上:实行“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军事上: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 ”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4、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三光
细菌战
日本军官教中国孩子学写日语字母
奴化教育
推行奴化教育,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以期长期殖民。
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什么感触?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只有不忘过去、汲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山河已无恙 吾辈更图强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课堂总结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局部
抗战
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军的
侵华暴行
日本侵华原因
侵华进程和各方态度
*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背景、经过、影响
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南京大屠杀
重庆大轰炸
殖民统治: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
实施细菌战
推行“慰安妇”制度
1、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关于国家高度重视该活动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再次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B.铭记日本侵华这段国耻,不忘仇恨
C.纠正日本恣意篡改历史的错误做法
D.向外国人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
当堂检测
2.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一份秘密文件的内容为:“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会,……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据此判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 )A. 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不利经济发展
B. 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C. 利用了中国国共两党内战的时机
D. 灭亡中国,称霸世界是日本的国策
B
3.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 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右图)。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翔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D
4.下图为蒋介石于1937年9月颁发给朱德的委任状。对这一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拉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C.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它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
B
5.“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这里的“转变”应是指(  )
A.由反共到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
B.由反共到不再敌视中国共产党
C.放弃了反共、剿共政策
D.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A
6.“血溅秦淮,夕阳里,钟山呜咽。盈江紫,泪枯画苑,金陵无月。白骨磷光三十万,朝朝夜夜何曾灭?算而今、有恨认重头,餐倭孽。”这首词描写的主要事件是(  )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南京大屠杀 D.重庆大轰炸
C
7. 据战犯供词及日方资料,1940年下半年,日军细菌部队所生产的“伤寒菌”70千克、“霍乱菌”50千克、“鼠疫菌跳蚤”5千克,都被运到宁波去使用;日军细菌部队在浙江宁波、金华、衢县等地实施细菌攻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结合所学,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是( )
①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②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
③日军惨无人道地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
④日军所为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