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范进中举》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5: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范进中举》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2、把握人物性格。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其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小说的讽刺艺术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范进中举》,基本理清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认识了主要人物形象,特别是范进和胡屠户,那么这篇小说在写作上你认为有什么特色呢?
指名说。(夸张、细节、对比)师板书。
二、探究分析:
1、师:这些表现手法具体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段落或句子呢?有什么作用?
请四人小组分组讨论,要求先找出来读一读,并在原文中圈画旁注。
2、小组讨论,师四下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并及时小结、板书。
4、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范进和胡屠户呢?(指名回答)
5、师:是呀,读着这一字一句,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更深感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可怜、可悲、可鄙,作者想要借他们来表达什么主题呢?
(生说)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
6、笑中含泪,这就是讽刺的魅力。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述《儒林外史》。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鲁迅论《儒林外史》
7、那么,何谓“讽刺”呢?
讽刺——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三、迁移延伸:
1、师:讽刺艺术不单在“范进中举”尽情展现,在《儒林外史》的第七回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思考:你认为在为一回中体现了讽刺艺术的哪些手法?讽刺了什么?
自学——反馈
2、我们刚才通过阅读《儒林外史》第七回,再次领略了讽刺艺术的精妙,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总结:
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儒林外史》的其它章回,让我们品味文学经典,传承艺术瑰宝!
附板书:
范进中举
强烈的对比 中举前后
生动的细节 范进的痴狂 语言 动作
讽刺 屠户的贪婪 心理 神态
真实的夸张 喜极而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
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叩见周司业。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烦。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荀玫,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在应考,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拨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范进听了,专记在心,去往山东到任。
  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临兖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这件事忘怀了。直到第二日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说道:“你看我办的是甚么事!老师托我汉上县荀玫,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慌忙先在生员等第卷子内一查,全然没有。随即在各幕客房里把童生落卷取来,对着名字、坐号,一个一个的细查,查遍了六百多卷子,并不见有个荀玫的卷子。学道心里烦闷道:“难道他不曾考?”又虑着:“若是有在里面,我查不到,将来怎样见老师?还要细查,就是明日不出案也罢。”一会同幕客们吃酒,心里只将这件事委决不下。众幕宾也替疑猜不定。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
婉 而 多 讽(初稿)
——《范进中举》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2、把握人物性格。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体会作者对其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小说的讽刺艺术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你知道这“一举成名”指什么吗?
2、揭示课题:吴敬梓笔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见证,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整体感知:
1、师:课前布置过预习了,读罢全文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最初的感受,你会用哪一个词?(“可笑”)
三、探究分析:
1、文中写了哪些可笑之人?他们的“可笑”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讨论分析
边分析边小结:
1) 强烈的对比(胡屠户、众乡邻)
2) 生动的细节(胡屠户12段)
3) 真实的夸张(范进第5、8段)
2、如此看来,这还可笑吗?更多的应是——(“可悲”)
这就是讽刺的魅力。
3、讽刺——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的表现手法。
4、本文借“范进中举”想讽刺什么?
5、师小结:是呀,读着这一字一句,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更深感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可怜、可悲、可鄙,从而不动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这是本书最出色的讽刺手法,即“笑中含泪”。所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高超的讽刺艺术堪称典范。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 鲁迅论《儒林外史》
四、拓展延伸:
过渡:我们不妨再来欣赏几个片断:
示例一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攘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
一句“大虾元子”的描写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二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西方文学中的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师过渡:这种讽刺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清代后期问世的四大谴责小说,就是例证。讽刺笔法遂成为针砭社会的武器。
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浸润和熏陶。
你还知道哪些讽刺艺术运用的典范之作吗?
示例三 《围城》
示例四 《变色龙》
其中莎士比亚 ( http: / / baike. / view / 2120.htm" \t "_blank )喜剧《威尼斯商人 ( http: / / baike. / view / 229803.htm" \t "_blank )》中的夏洛克 ( http: / / baike. / view / 30403.htm" \t "_blank ),莫里哀 ( http: / / baike. / view / 25935.htm" \t "_blank )喜剧《悭吝人 ( http: / / baike. / view / 264037.htm" \t "_blank )》里的阿巴贡 ( http: / / baike. / view / 179931.htm" \t "_blank ),巴尔扎克 ( http: / / baike. / view / 2837.htm" \t "_blank )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 http: / / baike. / view / 152240.htm" \t "_blank )》中的葛朗台 ( http: / / baike. / view / 188799.htm" \t "_blank ),以及果戈理 ( http: / / baike. / view / 37549.htm" \t "_blank )小说《死魂灵 ( http: / / baike. / view / 204391.htm" \t "_blank )》里的泼留希金 ( http: / / baike. / view / 671013.htm" \t "_blank ),堪称为欧洲 ( http: / / baike. / view / 3622.htm" \t "_blank )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结束语:每次看到范进的“疯”,我的内心都在滴血。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范进的“高兴”。
5、师小结:是呀,从而不动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这是本书最出色的讽刺手法,即“笑中含泪”。所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其高超的讽刺艺术堪称典范。
四、拓展延伸:
过渡:我们不妨再来欣赏几个片断:
示例一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攘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
一句“大虾元子”的描写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二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西方文学中的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师过渡:这种讽刺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清代后期问世的四大谴责小说,就是例证。讽刺笔法遂成为针砭社会的武器。
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浸润和熏陶。
你还知道哪些讽刺艺术运用的典范之作吗?
示例三 《围城》
示例四 《变色龙》
其中莎士比亚 ( http: / / baike. / view / 2120.htm" \t "_blank )喜剧《威尼斯商人 ( http: / / baike. / view / 229803.htm" \t "_blank )》中的夏洛克 ( http: / / baike. / view / 30403.htm" \t "_blank ),莫里哀 ( http: / / baike. / view / 25935.htm" \t "_blank )喜剧《悭吝人 ( http: / / baike. / view / 264037.htm" \t "_blank )》里的阿巴贡 ( http: / / baike. / view / 179931.htm" \t "_blank ),巴尔扎克 ( http: / / baike. / view / 2837.htm" \t "_blank )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 http: / / baike. / view / 152240.htm" \t "_blank )》中的葛朗台 ( http: / / baike. / view / 188799.htm" \t "_blank ),以及果戈理 ( http: / / baike. / view / 37549.htm" \t "_blank )小说《死魂灵 ( http: / / baike. / view / 204391.htm" \t "_blank )》里的泼留希金 ( http: / / baike. / view / 671013.htm" \t "_blank ),堪称为欧洲 ( http: / / baike. / view / 3622.htm" \t "_blank )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结束语:每次看到范进的“疯”,我的内心都在滴血。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范进的“高兴”。
什么是讽刺?即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讽刺,鲁迅先生曾经对其作过高度的评价:“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可见,《儒林外史》的出现,才使中国小说中有了真正能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书。而这种讽刺性在《范进中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感受一个苦难的灵魂
——《香菱学诗》课堂实录
杭州市建兰中学 李明

(课前师生进行关于《红楼梦》的心理测试游戏)
一、序曲:课堂导入。
师:《红楼梦》能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希望大家能多去读读这本书。今天我们就从《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进入《红楼梦》。
二、开端:了解香菱学诗的经过。
师:随着宝钗进入大观园的香菱,她是怎样学会作诗的?
生:与黛玉论诗,然后自己作诗。
师:可否概括成三个词语?
生:读诗,论诗,写诗。
师(点出幻灯片:读诗、论诗、写诗):你已经概括出了香菱学诗的过程。所以,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做“香菱学诗”。
三、发展:
1、编者的题目与曹雪芹的回目对比,感受香菱学诗的辛苦。
师:这个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原作的题目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
生:“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师(出示幻灯片: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香菱学诗”):一个是作家曹雪芹自己写得“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个是编者写的“香菱学诗”。这两个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
生:我喜欢第一个,因为第一个写出了香菱学诗非常刻苦,第二个就写得非常直白,只写出了香菱学诗。
师:很好,你从第一个题目中看出了香菱学诗的刻苦。课文的编者的题目非常简洁地概括了情节,而曹雪芹则用非常典雅的语言写出了香菱学诗,更写出了学诗的态度。那么哪个字可以看出她学诗的态度啊?
生齐答:苦。
2、再次体验香菱这个人物,理解这是一个美丽的女孩。
师:很好,香菱学诗学得很苦。作品中有具体描写香菱学诗很“苦”的语句吗 请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她“苦”。
(生翻书,思考)
生1:我找到的是:“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说明她废寝忘食。
生2:在171页,“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写出了她废寝忘食。
生3:我找到的是:“至晚间,至三更,上床卧下,两眼鳏鳏”,这里写出了香菱学到非常迟。
生4:香菱把诗拿给黛玉看后,黛玉说不怎么样,她就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生5: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写出了香菱学诗学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6:第八自然段“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生7: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囔囔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证明香菱学写诗废寝忘食。
师:到什么程度了?
生:快要疯了。
师:“快要疯了”,这是一句侧面描写,写出了香菱学诗学得很苦。
师:这些句子说明香菱学诗学得很苦。真是到了废寝忘食,快发疯的地步。所以啊,真可谓“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出示幻灯片)
细品香菱的三处笑,更深地把握香菱的美。
师:我们觉得香菱学诗很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
生:第二自然段说“香菱笑着说”,说明她乐此不疲。
生:168页说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这说明了香菱非常渴望学习。
师:香菱这个时候是什么表情啊?
生:笑。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这个香菱啊,脸上总是挂着一个惯常的表情,是什么?
生齐答:笑
师(板书:笑):作品中写她的“笑”就有十五次。那我们现在就通过其中的三处笑来看看香菱吧。(出示幻灯片)
师:人物的语言和表情往往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看着香菱笑着说的内容来揣摩香菱是个怎样的人。
生:第一句话写出了香菱是个好学的人。夜里还要回去念几首。
师:“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的“就”字能够看出香菱怎样的心思?
生:急切的想读书,好学。
生:第三句写出了她的自信。
生:第二句笑看出了她有了自己的见解,才学了这么几天诗就有这样的见解,也可以看出她很聪明。
师:难怪林黛玉要说她:‘是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贾宝玉要说她:‘不是虚赋性情的’。请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三处笑好吗?
(生读第三处“笑”)。
师:你在读的时候把“还不好?”这个音拉上去,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生:从这个“问”中看出香菱很自信,所以将音调上扬。
师:还看出香菱对作诗这件事得态度怎样?
生:很感兴趣、很执着。
师:通过这三处笑的品味我们看出了这是一个自信、好学、聪明、执着的女孩子。同学们再来把这三处笑读一读。哪些同学自告奋勇?
(三位学生读,学生鼓掌)
师:读得真好,我似乎已经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子,要是她现在就在我面前,我一定会爱上她的。(众人笑)
师:外人觉得香菱学诗苦,但是她自己却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可以称作是……
生:痴迷
师:讲得真好,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题目再改一改,改成“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出示幻灯片)
四、高潮:
从宝钗的不赞成香菱学诗来看香菱所处生存环境。
师: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她如痴如醉地学诗,大观园里是不是人人都欣赏?谁不欣赏?
生1:薛宝钗。在作品中有写到香菱向薛宝钗请求学诗,但是薛宝钗拒绝了她。
生2:在第四段,有她和薛宝钗对话,这里就看出薛宝钗不是很欣赏她去学诗。
师:把对话读一下。
生2: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得你。我找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师:宝钗说,何苦自寻烦恼,这是什么意思?
生3:她是很看不起香菱学诗。自己找自己的麻烦
生4:她的言外之意是香菱作为一个丫鬟,没有必要学诗,也不应该学诗。
生5:薛宝钗很看不起香菱,觉得她作为一个丫鬟,没有必要学诗,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补充香菱的背景,初步体会香菱的悲。
师:大家都讲到了,香菱是一个婢女,身份很低。我们就来看看香菱的身世。(出示幻灯片:香菱身世)
师:薛宝钗不喜欢香菱学诗,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1:薛宝钗骨子里有很重的等级思想,她觉得香菱只是一个买过来的妾,没有资格学诗。
师:是啊!就因为她是一个妾。世态炎凉往往是在不经意的一句话中体现出来,我们要学会这样去品文、品人、品社会。
走入诗歌,切实感受香菱内心的悲苦。
师: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她是一个身份不高,而且她身边的人也不是都欣赏她学诗。那么她为什么如此痴迷的想学诗呢?(幻灯片出示学生问题)
师: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诗吧。(幻灯片出示香菱作的诗,生齐读)
师:我们同学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问题:香菱的诗有香菱自己的影子吗?诗中表达了香菱怎样的希望?(出示学生问题)我们分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生1:我们看出了香菱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生2:从第一联可以看出香菱内心是十分孤独的。她说“魄自寒”,自己非常寒冷,因为她在那里没有尊严也没有人格。但是她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佣人。“精华欲掩料应难”是说月亮不管乌云有多厚,还是会从云层中透出光环来,虽然她现在社会地位比较低,但是她可以让自己更加出彩。
生3:她写颈联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来抒发内心,如写江上的笛声就联想到穿着蓑衣的人,孤苦的少妇们,进而提出自己内心的质问,什么时候才能幸福呢?
生4:其实我觉得前三联全部都是香菱自己的影子。第一句是香菱对自己的叹息,而且宝玉也曾说过“可惜她这么个人竟俗了”。可见她是有才华的。第二联的“魄”“寒”体现了她的凄苦。第三联是总的概括,因为文中写她在评诗的时候说:“那年我们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正好就符合“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这是她的现状,所以这是一个总的概括。最后一句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亲人温暖的愿望。
生5:我觉得这首诗更加突出了香菱的悲惨。因为香菱在诗中表达了他想和亲人团圆,也想有尊严的活下去,但是这种愿望是难实现的,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所以写诗是她人生的一个美丽的梦。
师:经过大家对诗的分析,我们体会到了香菱的心灵。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读一遍这首诗,像香菱把自己融入月亮一样把自己融入这首诗中。
(生有感情齐读)
再回到香菱的笑,更深地品味笑中的内容。
师:香菱是通过这首诗来宣泄自己的苦,通过这首诗来肯定自己的才华,她想通过这首诗来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是香菱只能通过诗来倾诉,只能对着月亮倾诉,这恰恰也写出了她的悲苦啊。所以我们再来看看香菱的笑吧。
师读:好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师:这里,你又能品出什么来?
生1:这是香菱的苦笑,因为没有人倾诉,所以把心里的苦通过诗来倾诉。她说学着玩,其实是倾诉心里的苦闷。
生2:我觉得这个笑也有香菱的一丝无奈,她说我不过是羡慕,实际上她不仅是羡慕姑娘们超人的才华,也羡慕美满幸福的生活。
生3: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写香菱的笑是来衬托香菱悲惨的一生。香菱在这里笑,笑中夹杂这无奈、悲苦和凄凉。
师:从大家刚才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了她的笑不仅仅是单纯的、天真可爱女子的笑,而且还有无奈、苦闷和凄凉。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又可以把题目改一改啊,改成是“慕雅女雅集吟……”
生:苦诗
师:她吟的是她自己苦命的诗啊。
(出示幻灯片)
五、尾声:探索曹雪芹的创作香菱的主旨,了解《红楼梦》的社会意义。
探寻曹雪芹“以笑写悲”的写作手法,感受香菱的悲剧美。
师:我们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提问,既然香菱这么苦,为什么在文章中她总要笑呢?我们的郑宜晋、楼问佳、吴家华、贾卓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来解决一下?
生1:以笑来衬托她的悲。因为她生活凄惨,用笑来衬托她的悲凉。
生2:曹雪芹把香菱这个人物塑造得很好,如果香菱整天因为这个困境愁眉苦脸,就不能更好衬托出她悲来。而她老是这样笑反而让人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凄苦。
生3:我觉得写香菱笑比写香菱哭更让读者难受。因为香菱如果是一个遇到困境自己就很难过的人,令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柔弱的女孩。但写她微笑着去面对,反而会更让人怜惜她。
生4:香菱的身份是一个丫环,她很孤独、很凄苦,她所有的苦都无处倾诉,所以她只能是苦笑,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心里。
师:所以这个笑可能更写出了她的苦。同学们的看法和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专家的观点相同。学者张美杰说: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
(出示幻灯片)
探寻香菱的结局,从曹雪芹的创作手法上来感受香菱的悲剧。
师:曹雪芹写香菱的笑,不仅写出了这个女孩子的美丽善良,更写出了她的悲苦、隐忍。这样写是吻合香菱这样身份的人物特点的。这里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作家的创作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了一起。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作家应该为香菱的命运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局啊?
生1:我觉得像这样一个又聪明、又坚强、又乐观的女孩子,她理应得到一个她所渴望的美满结局,然而我们的作家却没有给她一个这样的结局。
师:你知道的是怎样的结局?
生1:她最后是被她的丈夫和正妻夏金桂一起害死的。
师:有不同的结局吗?
生2:最后是夏金桂死了,香菱扶正了。好像还生了个儿子。
生3:最后香菱是难产而死的。
师:两个结局,一个是被她的丈夫薛蟠活活折磨死的,还有一个结局是难产而死。其实,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女子时都写了她们的判词,往往隐含了人物的命运。我们来看看香菱的判词。
(出示幻灯片:香菱判词)
师:香菱判词是这样的: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第一句暗示了香菱的名字,第二句暗示了香菱的遭遇,三四句暗示了她的结局。“两地”是两个土,加一个“木”字是“桂”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香菱是怎么死的?
生:被夏金桂害死的。
师:一个美丽的女子将被活活的害死。真是太悲太苦了。
(板书:苦)
那么曹雪芹对香菱这个人物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1:怜悯、同情。
师:大家有没有人知道香菱名字的来历?
生:“甄英莲”是一个谐音,真的应该怜惜。
拓展视野,更深地领会《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师:香菱的原名叫甄英莲,读起来就是“真应怜”。(板书:怜)作者不管是写她的笑还是写她的苦、她的悲,都对她寄予真应怜爱的情感。在《红楼梦》中,应该叹息的,又岂止是香菱一个呢?晴雯,一个美丽、爽朗的女性,只因为生得美遭人嫉恨,最后被赶出大观园,悲惨地死去;尤二姐,美丽善良的她被贾琏占为小妾,最后被王熙凤害死;美丽能干的鸳鸯,很多人打她的主意,但她誓不嫁人,最终难逃魔掌,只能悲惨自杀。在这些美丽的红楼女子身上,曹雪芹都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所以每次看到香菱的“笑”,我的内心都在滴血。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香菱的笑吧。
教师配乐朗读,再现香菱的笑容。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