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寓言四则》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最后一课, 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次接触寓言故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对比并找出中外寓言故事的异同点。《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其内容简洁易懂,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两则寓言故事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寓意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是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也是本册书最后两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从而理解和欣赏文章,因此教学重点主要是重点文言实词的讲解及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二是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启发学生在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揣摩此则寓言的寓意及其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寓意的。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四则寓言的寓意;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了解寓言的特点,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说出前两则寓意是如何通过故事来体现的,能够概括总结出后两则寓言的寓意,同时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寓意,有自己的解读。
【教学难点】
提取概括后两则寓言的寓意;
从多角度解读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你知道寓言的一般特点吗?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呢?
教师总结寓言的特点: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四则寓言的学习,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真理与启发。
新课学习
学习《伊索寓言》
作者和作品简介
快速阅读两则寓言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两则寓言分别是通过什么情节来展现寓意的?
(2)这两篇寓言的异同点是什么?
3.小结
(二)学习《穿井得一人》
1.《吕氏春秋》简要介绍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讲解重点、难点的字词)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概括寓意。
4.课文解读:(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这个谣言会传到国君耳中呢?
5.深入探究:请分别从丁氏的角度、传之者的角度、和调查者的角度说说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