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 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理解红车战士的豪迈气慨;同时教学借助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人为主题“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单面结合写场面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本课加上直观的视频或故事的渲染,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七律
1、播放长征途中的专题视频。
师解说: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 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 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 八万六千人只剩下人八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板书)。
2、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 (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
3、师补充资料(出示长征路线图)
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11个省,一路跋山涉水,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4、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佥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课堂通过视频和老师解说,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同时恰当解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诗做铺垫;从读题的味道,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二、合作探究,领悟意蕴
师:在漫漫长征途中,我工农红军面对这重重困难他们的态度怎样呢?诗中哪句是能概括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板书:万水千山 若等闲
1、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从这句诗句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自学提示:借助插图和注释默读2—8句诗。)
预设:①五岭逶迤。
②乌蒙磅礴。
③渡金沙江。
④渡大渡河。
……
2、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资料,提醒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 - 11个省
翻过了一一12座大山
跨过了一一-24条长河
行程一-二万五千里
师: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一远征。这一联诗人直接点出长征的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红军的态度,那就让我们红军坚决的态度和自信,感情诗。
【设计意图: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和课外资料的补充,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3、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我红军面对困难他们怕了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习提示:自读古诗看自己弄懂了那些还有那些字词不懂,后小组交流,后班级汇报)
预设疑惑:
“逶迤”“磅礴”“暖”“寒”等的意思。
4、出示课件: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师范读诗句,思考:你从中听到了什么?(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那么你能把你听到的五岭和乌蒙山样子画出来吗?
②面对困难我红军怕了吗?从哪里看出?(那连绵起伏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
师: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里诗人把那连绵起伏的五岭比着大海里的一个细浪,把磅礴的乌蒙山比着一个滚动的小泥丸,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无所畏惧、豪迈、乐.....)让我们读这两句诗把红军面对困难的豪迈和乐观精神读出来。
【设计意图: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这一设计,在帮助学生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巧妙渗透了长征精神,体现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
5、出示课件:金沙江和大渡河图片和诗句,思考: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险)
①教师介绍: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当时敌人疯狂地说:“鸟飞过去都是妄想!”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白两岸高山峭壁,敌人戒备森严。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活捉敌兵,缴获渡船,不费一一枪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鼓舞。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②现在你们体会到“暖”表达的情感了吗?
预设:①表现红军的心情高兴。
②表现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③表现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6、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渡金沙江是智取,那渡大渡河就是恶战,让我们看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1)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诗中那个词概括了这个场面?(寒)
(2)二十二名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他们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7、小结: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还是平常对待,就“寒”一“暖”,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战役,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8、出示课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自由读诗句思考:哪个字吸引你的眼球?战士们为什么喜?
②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让我们把这种喜悦之情读出来!——(生读)
【设计意图: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师: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齐读全诗。
9、尝试背诵
三、课堂检测。
过渡:长征是什么 在作者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现在,这种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民族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写下了很多诗词,请看《清平乐六盘山》
1、课件出示:
清平乐 .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①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②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③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④六盘山: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⑤漫卷:任意吹卷。⑥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⑦缚住:擒住。⑧苍龙:此处借指蒋介石的反动派,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A、《清平乐·六盘山》的体裁是_________,“清平乐”是_________,“六盘山”是_________。
B、《清平乐·六盘山》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_________,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
C、《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当时背景: 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人。在战斗胜利鼓舞下,当天下午就一鼓作气翻过 了六盘山。这首词就是毛主席在翻阅六盘山时写的。读通读顺上面的词,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四、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布置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不怕远征难 只等闲
五 岭
乌蒙山
金沙江 乐观、无所畏惧
大渡河
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