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同步练习 安徽省各地2021-2022(两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同步练习 安徽省各地2021-2022(两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选编(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28 07: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安徽·宿松县马塘学校九年级期末)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C、CH4、CO三种物质转化为CO2的转化关系,即:①C→CO2②CH4→CO2③CO→CO2,对它们的比较归纳正确的是(  )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化合反应
B.三种物质都只能跟氧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
C.三种物质都可以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
D.三种转化所有的生成物在常温下都是气体
2.(2022·安徽·淮北市烈山区淮选学校九年级期末)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一氧化碳并还原氧化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应先加热氧化铜后将甲酸滴加到热的浓硫酸中
B.反应过程中a处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C.澄清石灰水的主要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和吸收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
D.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空气
3.(2022·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九年级期末)下列描述与化学方程式表示一致且都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B.除去CO中的杂质气CO2
C.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中,红色粉末变黑色
D.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
4.(2022·安徽蚌埠·九年级期末)下图是CO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等略)。已知反应方程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反应是分解反应
B.实验成功,可观察到氧化铜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C.尾气中含有CO,所以必须进行处理
D.胶头滴管可换成普通漏斗
5.(2022·安徽·萧县华龙中学九年级期末)某研究小组对课本上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部分装置已省略,C、D中的液体体积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A放在b端口内,验证二氧化碳不能使试纸变色
B.仅将B放在b端口内,即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用C抽取一定量CO2,充分振荡后,注射器刻度变小说明管内压强降低
D.用C、D抽取等量CO2,充分振荡后,D中注射器刻度变化更大
6.(2021·安徽芜湖·九年级期末)节能减排中“减排”的关键是减少CO2的排放,而“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利用CO2。科学家利用CO2为原料制取炭黑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2的变化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过程1和过程2的变化都属于分解反应
C.此流程中有炭黑生成,还有氧气生成
D.此流程还需要解决炭黑和Fe3O4的分离问题
7.(2021·安徽淮南·九年级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证明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CO2 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证明通入的气体是CO2 证明CO2能灭火
A.A B.B C.C D.D
8.(2021·安徽淮南·九年级期末)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环境,下列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
① 减少煤等燃料的使用 ② 禁止使用煤等燃料 ③ 禁止乱砍乱伐 ④ 开发氢能源 ⑤ 利用水力发电 ⑥ 种植花草树木
A.①②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9.(2021·安徽马鞍山·九年级期末)除去 CO2中混有的少量 CO 的最佳方法是( )
A.点燃混合气体 B.通过灼热的 CuO
C.通过灼热的炭粉 D.通过足量的水
10.(2021·安徽淮北·九年级期末)在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设计了下面四个小实验,对它们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验Ⅱ为对照实验,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B.实验Ⅲ为对照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C.实验Ⅰ只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色,与本实验没有任何关系
D.实验Ⅳ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
二、填空题
11.(2021·安徽·濉溪县淮海中学九年级期末)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它主要存在于稻、麦、玉米等植物中,2021年9月24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请分析“搭积木”式的合成路线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______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2)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水分解产生氢气的过程中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
(3)写出①中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在制备淀粉的过程中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______不变。
(4)淀粉【(C6H10O5)n为】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5)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非常接近,请你试着写出一条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______。
12.(2022·安徽·六安市叶集区孙岗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1)大自然有白我调节能力。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
①图一中的转化1是自然界中_______(填“消耗”或“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②图一、图二中的转化1分别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其原因是__。
(2)实现“碳中和”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______。
(3)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B.大量燃烧煤炭
C.利用化学技术捕捉CO2并转化 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等
(4)关于“碳循环”和“碳中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与“碳中和”中的“碳”,含义不同
B.碳循环有利于维持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C.碳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三、简答题
13.(2021·安徽六安·九年级期末)长时间露置于空气中的石灰水,瓶壁上会形成一层白色的物质其形成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要洗去它最好的方法是先用______溶解,再用______冲洗,用化学方程式_______表示该过程。
四、推断题
14.(2022·安徽·桐城市第二中学九年级期末)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表示相连的两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A、B、C属于同类别的物质,A为黑色固体,与B反应能生成一种红色固体单质。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写出生成红色固体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C是一种有毒气体,则B的化学式为______,A→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五、流程题
15.(2022·安徽·桐城市老梅镇龙塘中学九年级期末)煤的综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它的用途。下面是工业上以煤和空气为原料生产尿素【CO(NH2)2】的一种流程图,据图回答问题:
(1)工业上利用液态空气法分离出氮气,其原理是因为液态氮的沸点___________(填“高”或“低”)于液态氧的沸点,氮气先被分离出来。
(2)在煤和水蒸气反应前需先将煤粉碎,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气化转化器中产生的气体有CO、CO2、H2、H2O(气体),在铜催化下实现CO的转化:,是利用CO的___________性。
(4)合成塔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六、实验题
16.(2021·安徽安庆·九年级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铁的冶炼原理后,他们发现第六单元还学过碳单质也能将铁从氧化物中冶炼出来。小明提出问题:“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同时还生成了什么?”小梅认为:“当然是二氧化碳。”小强却认为:“也可能是一氧化碳。”小明听了他们的话,若有所思的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我倒认为也许两者都有呢!我们不妨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吧!”小强、小梅都赞同。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设计过程,请你和他们一起对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1)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全部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也可能两种气体都有。
(2)查阅资料: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3)设计实验:小明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碳粉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他在实验中进行了规范操作和细致的观察)。
(4)现象与结论: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为二氧化碳,装置 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如果反应产生的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写出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你同意小梅的看法吗?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若同意,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
(6)小明认为:可以将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的碳粉完全反应,通过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确定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他的设计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下:
①称取3.2克氧化铁与2克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克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
②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
③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克。
⑤数据处理。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请你帮他计算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克。小明通过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此实验中第②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
17.(2021·安徽芜湖·九年级期末)下图是初中化学的几种常用仪器用品,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实验室利用H2O2制备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用高锰酸钾制O2则装置A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___。
(3)实验室现用G装置制取CO2气体,多孔塑料片上面放置石灰石,打开止水夹M,取下左侧的橡胶塞,向U型管内加入稀盐酸,U型管内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一段时间后,关闭M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若用F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4)用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H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I中出现浑浊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
18.(2022·安徽·阜阳市城南中学九年级期末)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I、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① ②
装置
现象 试管内壁有水雾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1)②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配方 面粉/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酵母/g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蔗糖/g 0 0 0 0 5 5 x 5
丙酸钙/g 0 0.06 0.10 0.15 0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解释与结论】
(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第2组,⑦中x为___________。
(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过氧化钙晶体(CaO2·yH2O),常温为白色,能溶于酸,难溶于酒精。过氧化钙晶体组成的测定:称取21.6克晶体用热分析仪对其进行热分解实验,并绘制成固体质量与温度关系图(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再继续加热会分解产生氧气)
(7)根据上图可知y=___________。
(8)350℃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9.(2022·安徽·合肥市五十中学新校九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以CO2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认识CO2的用途】
(1)下列有关CO2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灭火 B.生产汽水 C.气体肥料 D.供给呼吸
【探究CO2的性质】
用如图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2)实验中,塑料瓶内观察到_______,可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3)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4)实验后向去顶部塑料瓶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能否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_______。
【拓展探究】
探究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
利用传感器对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展开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5)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实验装置图1组装仪器。
②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住注射器,若压强传感器的读数_____,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打开活塞A,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迅速注入仪器b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用_____放在A处进行验满,收集满后迅速关闭活塞A,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B处。
④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水,观察两分钟之内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6)图2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____,30s至100s之间压强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
(7)经过测算,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总量的0.53%,因此排水集气法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收集到CO2气体。
七、科学探究题
20.(2021·安徽合肥·九年级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实验一】兴趣小组先按照课本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请你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但同学们发现,加热5分钟后仅能得到混有少量红色固体的黑色粉末。
如何让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得到更多的铜呢?
(2)【实验二】该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右图。酒精灯火焰上加金属网罩的目的是___________,检查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有气泡时,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
(3)待反应结束,用止水夹将乳胶管夹住,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待产物冷却后,出现大量红色固体,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4)小明发现通入澄清石灰水里的气体有逸出液面的现象,怀疑反应时还有其它气体生成,比如一氧化碳。老师首先赞扬小明有科学的质疑精神,建议化学兴趣小组继续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实验装置如上图(浓硫酸有吸水作用)
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关闭K,点燃酒精喷灯和酒精灯,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喷灯,打开K,再通一段时间氮气。
① 实验前通入氮气是为了___________。
② 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若___________(实验现象),则产物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
③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取一定量炭粉和4g氧化铜的混合物进行实验,若产物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且最后玻璃管内只有铜剩余,则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1.(2021·安徽蚌埠·九年级期末)丙酸钙具有防霉作用,常用作面食 糕点等食品的防霉剂 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① ②
装置
现象 试管内壁有水雾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1)②中现象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___________ 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由实验①②得出丙酸钙受热易分解生成水和碳酸钙的结论 小组同学一致反对,因为实验方案不够严谨,还需要补做实验或查阅的资料是 ______________混合后能否产生气泡
Ⅱ.探究影响丙酸钙防霉效果的因素
【进行实验】分别用 50g面粉 0.75g酵母按下列① ~⑧的配料方案制作 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开始发霉时间,实验数据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配料方案 蔗糖/g 0 0 0 0 8 8 x 8
丙酸钙/g 0 0.06 0.10 0.15 0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3)设计第 1组实验,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第 1组 第 2组实验,探究的影响因素或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5)第 2组⑦中的 x为 _______________
(6)丙酸钙对人畜无害,是安全的防霉剂,它作为食品添加剂还有的一个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
22.(2022·安徽合肥·九年级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用贝壳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在实验中使用了压强和温度两种传感器。
【查阅资料】①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贝壳中的其它杂质对实验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探究实验一】贝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探究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在图1的三颈烧瓶中反应,采集数据,如图2和图3
(1)根据图2回答:对比分析可知,曲线______(填“①”或“②”)表示粉末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
(2)据图3分析,贝壳与盐酸反应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探究实验二】发生装置的优化
(3)选用图4装置制二氧化碳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为了解该装置的特点,他们在装置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4左),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4右),其中曲线ab段对应的现象是______。
【探究实验三】验证CO2的性质
操作步骤:用三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如图5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从左到右依次得到如图6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1、2、3。
回答下列问题:
(4)实验步骤中,曲线1、2、3中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______。
(5)曲线2对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6)根据图6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填序号)。
A.1体积水中溶解CO2的量约为1体积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
C.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
八、计算题
23.(2021·安徽合肥·九年级期末)称取12.5g鸡蛋壳样品(主要成分为CaCO3),洗净、干燥并打碎后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稀盐酸(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称得烧杯中NaOH溶液增重4.4g(NaOH溶液吸收CO2)。
(1)请计算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2)查阅资料可知,鸡蛋壳中CaCO3质量分数大约为95-98%,导致本次实验鸡蛋壳样品中CaCO3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两条原因即可)
24.(2021·安徽滁州·九年级期末)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乙醇燃料,其反应过程为:。
(1)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则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大气中CO2含量过高造成的环境问题是_____,减缓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有_____(举1例即可)。
25.(2022·安徽·宿松县马塘学校九年级期末)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同学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计算.将鸡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放入锥形瓶里,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假设其他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数据处理: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请帮小明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3)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小的原因
26.(2022·安徽·全椒县武岗中学九年级期末)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成乙醇(C2H5OH)燃料,其反应过程为:在光照条件下,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乙醇和氧气。
(1)“人造树叶”吸收二氧化碳合成燃料的意义是___________。
(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二氧化碳,则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九、科普阅读题
27.(2021·安徽蚌埠·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有关关问题: 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从硫醚的气味察觉到煤气泄漏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1L一氧化碳约重1.25g左右,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从而用于工业冶炼钢铁.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_____;(2)_____;(3)_____;(4)_____;(5)_____.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_____;(2)_____.
28.(2021·安徽·桐城市老梅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我国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其它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碳捕捉、碳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该技术是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氢能源研发推动中国走向“碳中和”,氢能源将成为“碳中和”战略中的核心一环。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 __________。
(2)为实现“碳中和”我们可以做到 ________。
(3)“碳封存”后二氧化碳分子间间隔变 _________。
(4)氢能源将成为“碳中和”战略中的核心一环,其优点有 ___________。
(5)利用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C2H5OH)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A、C与CO都可以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而CH4气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两种物质二氧化碳和水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
B、C与CO除可通过与氧气反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外,都还可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
C、三种物质C、CO、CH4都具有可燃性,点燃时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
D、C与CO都可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生成固体金属单质;CH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常温下为液体的水;故D不正确;
故选C.
2.D
【详解】A.由题意可知,用该装置制取一氧化碳来还原氧化铜,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该先将甲酸滴入热的浓硫酸中,使其产生一氧化碳,让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然后再加热氧化铜,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的,反应的过程中可观察道a处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错误;
C.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错误;
D.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所以大气球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其污染环境,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镁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化学方程式正确,故A正确;
B、杂质为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该化学方程式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氧化铜为黑色,铜为红色,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红,化学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4.D
【详解】A、由反的方程式可以看出,制取一氧化碳的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A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有还原性,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为红色固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B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有毒性,产生的一氧化碳不能完全与氧化铜反,一部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逸出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必须进行尾气处理,故C选项正确;
D、胶头滴管不可换成普通漏斗,因为滴管除了滴加液体,还有密封装置的作用,换成普通漏斗后,产生的一氧化碳会由漏斗逸出,造成空气污染,另外用普通漏斗时,Y型管中也会形成空气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实验加热时,容易发生爆炸事故,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5.B
【详解】A、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变红色;正确;
B、将A、B放在b端口内,A不变色、B变红色,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错误;
C、用C抽取一定量CO2,充分振荡后,注射器刻度变小说明管内压强降低,活塞向前移动,正确;
D、用C、D抽取等量CO2,充分振荡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注射器中压强更小,故D中注射器刻度变化更大,正确。
故选B。
6.B
【详解】A、过程2的变化中有太阳能的参与才能进行,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过程1中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也为两种,不符合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属于分解反应,故B错误;
C、过程1中有炭黑生成,过程2中有氧气生成,故C正确;
D、因为炭黑和Fe3O4不易分离,所以此流程还需要解决炭黑和Fe3O4的分离问题,故D正确。
故选B。
7.A
【详解】A、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是不能证明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CO2,故A达不到目的;
B、向烧杯中燃着的阶梯蜡烛倾倒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B能达到目的;
C、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通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C能达到目的;
D、将盐酸倒入小苏打中,盐酸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故D能达到目的。
故选A。
8.C
【详解】①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②目前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不能禁止使用,所以错误;
③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禁止乱砍乱伐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④开发氢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⑤利用水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
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种植花草树木,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措施中切实可行的是①③④⑤⑥。
故选C。
9.B
【详解】A、CO具有可燃性,而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从理论上讲点燃混合气体,CO气体转变为CO2,可以达到除去杂质的效果。但由于少量CO混在CO2中,难以与O2接触,也就难以被点燃,不符合题意;
B、CO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因此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以较彻底地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气体,符合题意;
C、通过灼热的炭粉,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消耗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而杂质气体CO没有除去,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所以通过足量的水后,减少的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除去,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分析】酸性溶液是石蕊变红色;
【详解】A、实验Ⅱ为对照实验,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正确;
B、实验Ⅲ为对照实验,干燥石蕊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正确;
C、实验Ⅰ只说明了石蕊遇酸变红色,实验Ⅱ、Ⅲ不变色,实验Ⅳ石蕊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与本实验有关系,错误;
D、实验Ⅳ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正确。
故选C。
11.(1)光合
(2) 光 化学
(3) 化学性质
(4)1:8
(5)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减缓温室效应,促进碳中和(合理即可)
【解析】(1)
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
(2)
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水分解产生氢气的过程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
①中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在制备淀粉的过程中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4)
淀粉【(C6H10O5)n为】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5)
该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有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缓解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减缓温室效应,促进碳中和(合理即可)。
12.(1) 消耗 反应条件不同
(2)温室效应
(3)B
(4)AB
【解析】(1)
①图一中的转化1是自然界中水体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过程,其中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故填消耗。
②图一中的转化1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过程,图二中的转化1是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条件下于绿色植物中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的条件不同,故填反应条件不同。
(2)
实现“碳中和”能够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
(3)
A 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正确;
B 大量燃烧煤炭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能够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错误;
C 利用化学技术捕捉CO2并转化,能够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正确;
D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选项正确,故填B。
(4)
A “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碳元素,“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即“碳循环”与“碳中和”中的“碳”含义不同,选项正确;
B 碳循环有利于维持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选项正确;
C 碳循环过程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与二氧化碳的消耗,发生了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填AB。
13. CO2+Ca(OH)2=CaCO3↓+H2O 稀盐酸 水 CaCO3+2HCl═CaCl2+CO2↑+H2O
【详解】由于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CaCO3)和水,因此久置空气的石灰水瓶壁上就会有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反应的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碳酸钙(CaCO3)不溶水,可以和盐酸(HCl)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钙,要洗去它最好的方法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CO2↑+H2O。
14.(1) CuO
(2) CO2 (合理即可)
【分析】(1)
A、B、C属于同类别的物质,A为黑色固体,与B反应能生成一种红色固体单质,可推出A为氧化铜,A能与B反应,A能转化为C,B、C能相互转化,可推出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
由分析可知,A为氧化铜,化学式为:CuO;
生成红色固体单质的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若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C是一种有毒气体,可推出C为一氧化碳,C能与B相互转化,可推出B为二氧化碳,A能与B反应,A能转化为C,可推出A为碳。
由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A→C的反应为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合理即可)。
15. (1)低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还原 (4) (5) N2、H2、H2O(缺一不给分)
【详解】(1)工业上利用液态空气法分离出氮气,其原理是因为液态氮的沸点低于于液态氧的沸点,氮气先被分离出来。
(2)在煤和水蒸气反应前需先将煤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一氧化碳夺取了水中的氧,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4)合成塔①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5)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所以上述流程中可以环利用的物质有:H2O、N2、H2。
16. (4) B中无明显现象,C中鸡血变为胭脂红 B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鸡血变为暗红色 B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鸡血变为胭脂红 (5) 同意 添加尾气处理装置 (6)0.48g 0.96g 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将空气排出,防止铁遇到空气中氧气被氧化成氧化铁
【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
【详解】(4)根据题意,新鲜的鸡血加入抗凝剂后再用水稀释,此鸡血遇氧气呈鲜红色,遇二氧化碳呈暗红色,遇一氧化碳呈胭脂红。
若气体全为一氧化碳时,则B中无明显现象,C中鸡血变为胭脂红;
若全部为二氧化碳,则B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鸡血变为暗红色;
若气体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则B中石灰水变浑浊,C中鸡血变为胭脂红;
B中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5)同意小梅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原因是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6)⑤根据质量守恒,气体的质量为:3.2g+2g+48.48g-52.24g=1.44g;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可求得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碳元素的质量为气体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1.44g-0.96g=0.48g;所以参加反应的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0.48g:0.96g=1:2,而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3:8,所以碳粉与氧化铁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将铁氧化成氧化铁。
【点睛】本题需要根据质量来计算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注意化学式的计算。
17. 试管 集气瓶 BE 试管口增加一团棉花 U型管中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a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详解】(1)①为加热反应容器试管,②为收集气体的集气瓶;
(2)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不需要加热,故选B为发生装置,收集较为纯净氧气,则选择排水法收集,故选E为收集装置;高锰酸钾为固体粉末,容易被气体带出,因此需要在试管口增加一小团棉花;
(3)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关闭M后,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向U型管左侧,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当打开M后,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U型管右侧,固液接触,反应开始,因此该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因此从长口a端进气;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显酸性,所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18.(1)
(2)丙酸钙受热后产生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
(3)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对丙酸钙防霉效果的影响
(4)5
(5)在加入面粉质量相同,酵母质量相同以及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
(6)不同意。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说明过量使用可能有害。故不是越多越好
(7)8
(8)
【分析】(1)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但是丙酸钙受热分解后,向反应后的固体中注入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说明丙酸钙受热后产生的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
(3)
由表可知,第1组实验加入丙酸钙的质量不同,其它因素均相同,故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丙酸钙的质量大小对于丙酸钙防霉效果的影响;
(4)
由表可知,第1组实验中未加蔗糖,而第2组实验中应均加入5g蔗糖,这样可通过第1、2组实验进行对比,得出蔗糖对丙酸钙发霉效果的影响,故第2组,⑦中x为5;
(5)
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论是否加入蔗糖,面粉发霉的时间相同,说明在加入面粉质量相同,酵母质量相同以及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无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无影响;
(6)
不同意。国家标准规定了丙酸钙用于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说明过量使用可能有害。故不是越多越好,因此,应合理使用丙酸钙;
(7)
过氧化钙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故21.6克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为:21.6g-7.2g=14.4g,过氧化钙的质量为:7.2g,故7.2g:14.4g=72:18y,y=8;
(8)
过氧化钙继续加热会分解生成氧气,故过氧化钙中的钙元素完全转化到了剩余固体中,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为:,故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为:5.6g-4g=1.6g,设剩余固体的化学式为:CaxOy,故40x:16y=4g:1.6g,x:y=1:1,故剩余固体的化学式为CaO,故过氧化钙在350℃时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1)D
(2)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不能说明,因为顶部塑料瓶通入过二氧化碳气体
(5) 增大且保持不变 燃着的小木条
(6)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7)可以
【解析】(1)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作灭火,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可用作生产汽水,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说法错误;
答案:D;
(2)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中,塑料瓶内观察到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干燥紫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3)
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
现象不能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为顶部塑料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可能是通入的二氧化碳使之变浑浊;
(5)
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住注射器,若压强传感器的读数增大且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
(6)
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图2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导致压强迅速增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0s至100s之间压强逐渐减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压强减小;
(7)
经过测算,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总量的0.53%,因此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占比较小。
20. 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不能 一开始装置内空气受热逸出 石灰水倒吸,导致试管炸裂;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在高温下发生爆炸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处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0.3g<m<0.6g
【详解】(1)木炭能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酒精灯火焰上加金属网罩的目的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检查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有气泡时,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因为一开始装置内空气受热逸出,不能说明氧化铜和炭粉开始反应;
(3)待反应结束,用止水夹将乳胶管夹住,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石灰水倒吸,导致试管炸裂;
(4)设计方案:① 反应可能有一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实验前通入氮气是为了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在高温下发生爆炸;
②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若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处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则产物既有一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碳;
③如果碳只能生成一氧化碳,设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x
x=0.6g
如果碳只能生成二氧化碳,设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y
y=0.3g
由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故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m的取值范围0.3g<m<0.6g。
21. 二氧化碳(或 CO2) 丙酸钙和稀盐酸 丙酸钙的质量(或丙酸钙的多少对防霉效果是否有影响) 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是否有影响 8 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或易溶于水,对酵母菌无害等)
【详解】Ⅰ.(1)②中注入酸后,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还可能是丙酸钙与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还需要补充丙酸钙和稀盐酸混合后能否产生气泡;
Ⅱ.(3)由表可知,设计第1组实验,探究的影响因素是丙酸钙的质量(或丙酸钙的多少)对防霉效果是否有影响;
(4)与第一组相比,第2组加入了蔗糖,故对比第 1组 第 2组实验,探究的影响因素或目的是蔗糖对丙酸钙防霉效果是否有影响;
(5)根据控制变量法,加入蔗糖的质量应该相同,故x=8;
(6)丙酸钙对人畜无害,是安全的防霉剂,它作为食品添加剂还有的一个优点是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或易溶于水,对酵母菌无害等)。
22. ① 放出 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瓶内物质体积增大,而烧瓶的体积不能增大,导致压强增大 CO2+Ca(OH)2=CaCO3↓+H2O AC
【详解】[探究实验一]贝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探究
(1)根据图2对比分析可知,曲线①表示粉末状贝壳与稀盐酸反应,因为粉末状贝壳与盐酸反应接触面积大,反应较快,颗粒状贝壳与盐酸反应接触面积小,反应较慢。
(2)据图3分析,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上升,故贝壳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探究实验二]发生装置的优化
(3)利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如果停止反应,就先关闭活塞,此时装置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排出,压强就逐渐增大,试管内液面就下降,液体回到分液漏斗中,直至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压强不再变化。ab段的压强逐渐增大,故对应的现象是: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
[探究实验三]验证CO2的性质
(4)该实验步骤中,三个烧瓶内都收集满CO2,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此时气体还没有与液体发生反应或溶于液体,瓶内物质体积增大,导致压强增大,故曲线1、2、3中ab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瓶内物质体积增大,而烧瓶的体积不能增大,导致压强增大。
(5)根据图6,曲线2对应的是澄清石灰水加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6)A、曲线1变化前后压强基本不变,说明加入水的体积溶解相等体积的气体,因此压强不变,相当于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无法证明,只能证明加入水的体积消耗了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是反应还是溶解,无法判断,说法错误;
C、由曲线2、3压强变化数据可知,曲线3比曲线2压强变化大,40%的NaOH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澄清石灰水多,40%NaOH溶液比澄清石灰水更适合用于吸收CO2,说法正确;
故选AC。
23.(1)称取12.5g鸡蛋壳样品(主要成分为CaCO3),洗净、干燥并打碎后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稀盐酸(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称得烧杯中NaOH溶液增重4.4g,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g。
解:设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x
x=80%
答: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
(2)装置漏气;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未被完全吸收
【详解】(1)见答案;
(2)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装置漏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散逸到了空气中,也可能是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未被完全吸收。
24.(1)设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x=506g
答: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506g。
(2)温室效应加剧;大力植树造林,严禁滥砍乱伐(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
【详解】(1)见答案。
(2)CO2大量排放,主要吸收CO2的森林不断减少,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减缓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大力植树造林,严禁滥砍乱伐(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等)。
25.(1)4.4
(2)80%
解: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故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3)实验过程有部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溶解于水而没有全部逸出
【解析】(1)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40.5g-48.6g=4.4g;
(2)
见答案;
(3)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过程有部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溶解于水而没有全部逸出故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小。
26.(1)能缓解能源危机同时还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增强(说法合理即可)
(2)设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答:理论上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506g。
【解析】(1)
“人造树叶”吸收二氧化碳合成燃料的意义是能缓解能源危机同时还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增强,故填:能缓解能源危机同时还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增强。
(2)
见答案
27. 没有颜色 没气味 气体 难溶于水 密度为 1.25g/L 左右或密度跟空气接近 一氧化碳能燃烧 高温时一氧化碳能与铁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铁反应
【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详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没有颜色、没气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为 1.25g/L 左右或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一氧化碳能燃烧、高温时一氧化碳能与铁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铁反应。
【点睛】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可燃性等。
28.(1)温室效应
(2)人走灯灭(合理即可)
(3)小
(4)无毒、无污染、热值高
(5)2CO2+3H2OC2H5OH+3O2
【解析】(1)
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加重温室效应。“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二氧化碳过多排放,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
(2)
为实现“碳中和”我们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比如做到人走灯灭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
分子间有间隔“碳封存”后二氧化碳变成液体,其分子间间隔变小。
(4)
氢能源将成为“碳中和”战略中的核心一环,其优点有无毒、无污染、热值高;
(5)
“人造树叶”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C2H5OH)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