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安徽·萧县城北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古代人有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的风俗.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灯罩的材料不是可燃物
B.灯罩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C.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纸质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2.(2022·安徽·桐城市杨公中学九年级期末)运送烟花的车辆上需要张贴的标志
A.B.C. D.
3.(2022·安徽·合肥锦绣中学九年级期末)下列公共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2022·安徽·临泉县农机化技术学校九年级期末)由烟头引发的火灾中,烟头的“罪状”是( )
A.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5.(2022·安徽·肥东县梁园中学九年级期末)下列场所挂的图标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A. B. C. D.
6.(2022·安徽淮北·九年级期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家中液化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 B.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7.(2022·安徽·桐城市第二中学九年级期末)以下有关燃烧和灭火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釜底抽薪”灭火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
B.“火上浇油”增加了更多的可燃物
C.“煽风点火”增加了更多的氧气
D.“水火不容”,水能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8.(2022·安徽·桐城市第二中学九年级期末)“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高层室内着火,立即打开窗户呼救
B.闻到燃气泄漏的气味立即关闭阀门,拨打故障报修电话
C.加油站一般通风较好,距加油区域五六米距离就可以抽烟
D.家电着火,先断电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9.(2021·安徽安庆·九年级期末)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10.(2021·安徽安庆·九年级期末)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11.(2021·安徽安庆·九年级期末)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12.(2021·安徽淮南·九年级期末)近期有些地方发生的火灾给人们敲响了安全警钟,下列说法或做法错误的
A.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B.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把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13.(2021·安徽芜湖·九年级期末)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 1 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 2 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 3 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14.(2021·安徽淮北·九年级期末)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二、填空题
15.(2021·安徽淮北·九年级期末)水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1)图①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往往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_____,试管_____(填“1”或“2”)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试管1与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某同学要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如图②),其中活性炭的作用_____。在生活中,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_____(填试剂名称),硬水软化的方法_____。
(3)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滴水,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
A 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B 使用节水龙头
C 用不间断的水流冲洗碗筷
D 洗手擦肥皂时,关上水龙头
(4)用水灭火时,将水喷成细雾状的主要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降低着火点 B 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 C 与空气中气体反应生成CO2
16.(2021·安徽淮南·九年级期末)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请回答:
(1)原始人使用木柴燃烧释放的_____________能烘烤食物,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现在,人们仍然利用燃料燃烧蒸煮食物,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按下图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不足,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_____________。
17.(2021·安徽·无为县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油锅一旦着火,盖上锅盖可以立即灭火,其原理是___________。
(2)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_________。
A.B. C. D.
(3)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实验时不慎将酒精灯碰翻,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泼灭
C.实验室中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都要略向下倾斜
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4)下列逃生措施:①迅速坐电梯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5)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6)同学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当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能否发生与___________有关。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木炭达到着火点时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金属钠能在氯气中燃烧,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
三、流程题
18.(2022·安徽·巢湖市青岗中学九年级期末)乙炔(C2H2)气体用途广泛。以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制取乙炔的简要流程如下: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反应②中,焦炭与CaO要混合均匀,目的是___________。气体乙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CaC2中,Ca为+2价,C为___________价。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C2H2在空气中燃烧常会产生大量黑烟,黑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9.(2022·安徽合肥·九年级期末)某研究小组在学习燃烧后利用蜡烛进行了如下项目式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中的元素
(1)实验1:对蜡烛燃烧产物检验,图1烧杯A中的现象为_____,根据图1可推出蜡烛中一定含有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任务二】探究蜡烛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和另外一种气体传感器测在密闭条件下蜡烛燃烧时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2)另一种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气体可能是:______,产生该气体的原因是________。
(3)结合图像,请你分析为什么不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①_________。②________。
【发现问题】
研究小组发现抽掉烛芯的蜡烛无法正常燃烧,小组同学继续对蜡烛燃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缓慢加热物质至一定温度,如出现火苗,即闪火而燃烧,但瞬间熄灭,此温度就称为闪火点(也称闪点)。但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其所产生的挥发成分足以继续维持燃烧,而火焰不再熄灭此时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②物质闪点越低,就越容易被火苗点燃引起燃烧,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③几种物质的着火点,闪点,挥发性如下表所示
物质 石蜡 汽油 大豆油 乙醇
着火点(℃) 190 416 351 363
闪点(℃) 113 -45 220 12
挥发性 难挥发 易挥发 难挥发 易挥发
【任务三】再探蜡烛的燃烧
(4)通常用细棉线做蜡烛的烛芯,你认为烛芯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
(5)以上表格中物质易引发火灾的是_____________。
A.石蜡 B.汽油 C.大豆油 D.乙醇
五、科普阅读题
20.(2021·安徽合肥·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燃烧失去控制后就会引起火灾,对人类社会危害巨大。因此,人们常在材料中添加阻燃剂,减少燃烧的危害。
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填充型无机矿物阻燃剂,白色粉末状,以天然高品质水镁石[主要成分是Mg(OH)2]为原料,经过精选、超细研磨等工艺制备得到,被广泛用于橡胶和塑料行业。当环境温度达到380°C时,氢氧化镁开始受热分解生成耐高温的陶瓷样氧化镁和另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在阻燃的同时,还能够大量吸收橡胶、塑料等高分子燃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雾,阻止熔滴,不产生有害物质,是一种新兴的环保型无机阻燃剂。
(1)由水镁石制得氢氧化镁阻燃剂是_________变化,请写出氢氧化镁分解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2)请分析氢氧化镁能阻燃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C,坐标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_______,下列火灾中应急方案(灭火和自救措施)中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
A.当火较小时,可以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1.(2022·安徽·宿松县新安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市酒吧元旦期间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着火点比氢氧化镁___________(填“高”或“低”)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___________。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___________(答一点)。试写出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2.(2021·安徽合肥·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为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无毒无害,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灭火弹”具有两种引爆方式,一种为拉发式,用力拉出拉索后延时7秒钟即爆炸;另一种为引燃式,使用时只须撕开封皮,掏出超导热敏线用力投入火场即可。
在扑灭森林大火时,由于人员多,接受灭火弹使用方法培训的专业人员少,因而应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而在其它方面的灭火,则可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比如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火灾场所,会导致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灭火弹的情况,适宜使用拉发式灭火弹。
(1)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_____。
(2)下列关于超细干粉灭火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填序号)。
A 是灭火效能最高的一种灭火剂
B 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
C 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
D 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3)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NaHCO3),遇热时碳酸氢钠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并放出C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碳酸钠是由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4)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_____(填“拉发式”或“引燃式”)灭火弹。
六、综合应用题
23.(2022·安徽亳州·九年级期末)关于二氧化碳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1)该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取等质量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体积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实验编号 药品
甲 大理石粉末、7%HCl溶液
乙 块状大理石、7%HCl溶液
丙 块状大理石、10%H2SO4溶液
根据图1可知乙组实验速度适宜,收集400mL二氧化碳气体,时间为______s。
(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任务二】认识二氧化碳收集的方法
(3)兴趣小组通过氧气传感器测出收集气体中残留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推算出空气的含量,再求出CO2的含量。甲组用向上排空气法测得氧气含量为6.6%,推算出CO2含量为69%,乙组组用排水法测得氧气含量为4.2%,推算出CO2含量为80%,通过实验可知,若对CO2纯度要求较高,应该使用______收集二氧化碳。
【任务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4)将干燥的CO2气体通入如图2所示的装置中:
①a处不变色,b处变红的原因是______。
②若看到烧杯d中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任务四】再探镁的燃烧
查阅文献:a已知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反应为:。
b已知镁条还可以在氮气中剧烈燃烧,反应为:
(5)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日常灭火,不可以用N2代替CO2,原因是______,镁条失火也不可以用二氧化碳扑灭,原因是______。
②根据文献信息试理论上推测,若1.8g镁在充足的空气中反应可得ag产物,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纸质灯罩着火点约170℃灯罩属于可燃物,所以A错误;
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所以B错误;
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灯罩却没被点燃,所以C正确;
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选C。
2.A
【详解】烟花属于易燃物品,应该张贴爆炸品标志,A是爆炸品标志,B是腐蚀品标志,C是节水标志,D是有毒品标志,故选A。
3.C
【详解】图示按顺序分别表示:①节约水资源,②禁止按喇叭③安全出口方向④严禁烟火⑤禁止可燃物,所以表示消防安全的是③④⑤,C选项正确;
故选择C项。
4.A
【详解】A、香烟燃烧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烟头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A正确;
B、烟头引发的火灾,不是提供可燃物,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正确;
C、烟头引发的火灾,不是提供氧气,故C不正确;
D、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降低,故D不正确。故选A。
5.C
【详解】A、当心火灾,易燃物质,与消防安全有关,选项不符合题意;
B、禁止烟火,与消防安全有关,选项不符合题意;
C、腐蚀品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选项符合题意;
D、安全逃生出口标志,与消防安全有关,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详解】A、家中液化气泄漏时,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立即打开排风扇可能电打火引起爆炸。错误。
B、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抹布扑盖,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灭火,正确。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可能因断电被困电梯,错误。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可能导致触电和损坏电器,错误。
故选B。
7.D
【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详解】A、“釜底抽薪”灭火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正确;
B、油是可燃物,“火上浇油”增加了更多的可燃物,正确;
C、“煽风点火”增加了更多的氧气,促进燃烧,正确;
D、“水火不容”,水能灭火是降低了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故选D。
8.D
【详解】A、高层室内着火,打开窗户会提供更多氧气,促进火灾燃烧,错误;
B、闻到燃气泄漏的气味,拨打故障报修电话的过程可能会引起爆炸,错误;
C、加油站加油区域严禁烟火,防止爆炸,错误;
D、家电着火,先断电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正确;
故选D。
9.A
【详解】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一定条件下也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氧气,选项错误;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玻璃棒不是可燃物,火柴棒是可燃物,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选项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气中的小,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选项正确;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选项正确,故选A。
10.A
【详解】A、面粉加工厂内含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家用天然气泄漏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详解】A、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因为没有了氧气,白磷不能燃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通过实验1和2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A
【详解】A、如果要灭火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故A选项错误;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和空气成适当比例的混合物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B选项正确;
C、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火灾发生后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C选项正确;
D、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的原理,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13.D
【详解】A. 爆炸要在密闭的空间发生,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不会爆炸,故错误;
B. 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鼓入空气的多少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故错误;
C. 根据图 2 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小,爆炸威力越小,错误;
D. 根据图 3 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正确。
故选:D。
14.A
【详解】灭火的方法有: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三着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①油锅起火,最佳的灭火措施是盖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而端油锅是非常危险的;故①做法不恰当;
②桔秆、柴草着火,用水泼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到达灭火;故②做法正确;
③酒精灯的火焰应用灯帽盖灭,用嘴吹易引起酒精灯内燃而发生危险。故③做法不恰当;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防止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隔绝空气;故④做法正确;
⑤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⑤做法不恰当;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达到灭火;故⑥做法正确;
故选A。
15. 增强水的导电性 2 2:1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肥皂水 煮沸 C B
【详解】(1)纯水不导电,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试管2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试管1产生的是氢气,故试管1与试管2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在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
(3)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可以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B、使用节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C、用不间断的水流冲洗碗筷,会浪费水,符合题意;
D、洗手擦肥皂时,关上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不符合题意;
B、将水喷成细雾状,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可以快速灭火,符合题意;
C、水不能与空气中气体反应生成CO2,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在集气瓶底加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 打开门窗,为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合理答案均可)
【分析】本题考查氧气的性质。
【详解】(1)燃烧放出热量,故填:热,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该实验装置应该在集气瓶底加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打开门窗,火会烧得更旺的原因是为可燃物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点睛】结合氧气的性质作答即可。
17.(1)隔绝空气(或氧气)
(2)D
(3)CD
(4)B
(5)Al2O3
(6) 可燃物的浓度 只有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分析】(1)
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起到灭火的目的;
(2)
A、此标志为爆炸品标志,故A错误;
B、此标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故B错误;
C、此标志为腐蚀品标志,故C错误;
D、此标志为禁止烟火,故D正确;
故选D;
(3)
A、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起火灾,故A错误;
B、实验时不慎将酒精灯碰翻,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抹布盖灭,故B错误;
C、实验室中给固体加热时,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试管口都要略向下倾斜,故C正确;
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的含量至爆炸极限以下,避免发生爆炸,故D正确;
故选CD;
(4)
①着火时电梯易停电,且电梯易聚集烟尘,不能乘电梯逃离;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吸入,正确;
③燃烧产生物质温度高,密度小,向上逸散,匍匐前进,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正确;
④封闭房门,可以减缓火的蔓延,正确;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正确;
⑥跳楼易导致摔伤,错误;
故选B;
(5)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Al2O3;
(6)
当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能否发生与可燃物的浓度有关;
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木炭达到着火点时也不会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只有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金属钠能在氯气中燃烧,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由此对燃烧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8.(1) 分解反应
(2) 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CO
(3) -1
(4)碳(或“C”或“炭黑”)
【解析】(1)
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CaO+CO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附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2)
反应②中,焦炭与CaO混合均匀能够增大焦炭与CaO的接触面积,使它们充分燃烧,故填增大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即气体乙为一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故填CO。
(3)
设C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2+x×2=0,x=-1,故填-1;
由图可知,反应③是碳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与乙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2+2H2O=Ca(OH)2+C2H2↑。
(4)
乙炔中含有碳元素与氢元素,参加反应的氧气中含有氧元素,则C2H2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黑烟是氧气不足生成的炭黑,故填碳。
19. 石灰水变浑浊
C、H CO##一氧化碳 蜡烛不完全燃烧 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 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
吸石蜡油 燃烧提供热量 BD
【详解】(1)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因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其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故烧杯A中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烧杯B的现象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说明蜡烛中有氢元素,故蜡烛中一定含有C、H元素;
(2)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燃烧产生的另一种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应是一氧化碳,因含碳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时都能产生一氧化碳;
(3)根据图像可以得出不能用蜡烛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①蜡烛燃烧会生产气体二氧化碳,对压强有影响;②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难溶于水的一氧化碳;
(4)蜡烛燃烧时是点火装置将烛芯点燃,放出的热量使蜡烛固体熔化,再汽化,生成蜡烛蒸气,蜡烛蒸气在烛芯处燃烧,故烛芯的作用有:①燃烧提供热量;②吸蜡烛油;
(5)由分析可知物质的闪点越低,越容易被火苗点燃引起燃烧,而闪点较低的有汽油和乙醇,而这两种物质都有挥发性,故易引发火灾的是汽油和乙醇,选BD。
20.(1) 物理
(2) 生成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 Q B
【分析】(1)氢氧化镁是以天然高品质水镁石[主要成分是Mg(OH)2]为原料,经过精选、超细研磨等工艺制备得到,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当环境温度达到380°C时,氢氧化镁开始受热分解生成耐高温的陶瓷样氧化镁和另一种常见的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Mg、H、O,生成物中含Mg、O,故生成物中还应含氢元素,故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是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当环境温度达到380°C时,氢氧化镁开始受热分解生成耐高温的陶瓷样氧化镁和水,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同时生成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3)Q点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故Q点时,该物质燃烧得最旺;A.当火较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灭火器材灭火,不符合题意;B.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会加速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让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C.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过滤有毒烟尘,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1) 低 可燃性
(2)B
(3)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合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二可知氢氧化镁受热分解产生氧化镁会阻止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燃烧,而产生的氧化镁不会燃烧,说明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着火点低;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有毒的烟气,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2)
燃着的烟花不断放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着火点时,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起来,所以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填:B。
(3)
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有: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氢氧化镁分解时吸收热量,能使周围温度降低;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2. 干粉灭火弹 ABC 离子 拉发式
【详解】(1)根据“‘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可知,常见灭火弹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
(2)根据“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温室效应潜能值为零,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无毒无害,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可知:
A、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灭火效能最高的一种灭火剂,正确;
B、超细干粉灭火剂对大气臭氧层耗减潜能值为零,正确;
C、超细干粉灭火剂灭火后残留物易清理,正确;
D、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错误;
故选ABC。
(3)遇热时碳酸氢钠会分解生成Na2CO3和H2O,并放出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
(4)根据“在其它方面的灭火,则可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比如一些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火灾场所,会导致灭火弹滚动而不易被火苗点燃灭火弹的情况,适宜使用拉发式灭火弹”可知,狭小场所或投掷不准的失火点灭火时,适用于使用拉发式灭火弹。
23.(1)60
(2)
(3)排水法
(4) 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5) 氮气密度小于空气,无法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离氧气 镁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且生成碳,会加剧火势 2.5g~3.45g##2.5g
【解析】(1)
根据图1可知乙组实验速度适宜,收集400mL二氧化碳气体,时间为60s,故填:60。
(2)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
甲组用向上排空气法测得氧气含量为6.6%,推算出CO2含量为69%,乙组组用排水法测得氧气含量为4.2%,推算出CO2含量为80%,通过实验可知,若对二氧化碳纯度要求较高,应该使用排水法,故填:排水法。
(4)
①a处不变色,b处变红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填: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
②若看到烧杯d中蜡烛从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CO2具有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助燃,不可燃,其中物理性质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填: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5)
①日常灭火,不可以可用N2代替CO2,原因是氮气密度小于空气,无法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离氧气;镁条失火也不可以用二氧化碳扑灭,原因是镁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且生成碳,会加剧火势,故答案为:氮气密度小于空气,无法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离氧气镁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且生成碳,会加剧火势。
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1.8g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48份质量的镁与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和12份质量的碳,即生成92份质量的产物,所以1.8g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3.45g产物;镁条还可以在氮气中剧烈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1.8g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72份质量的镁与28份质量的氮气,生成100份质量的氧化镁,所以1.8g镁与氮气反应生成2.5g产物,所以1.8g镁在充足的空气中反应可得ag产物,则a的取值范围是2.5g~3.45g,故填:2.5g~3.45g(或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