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
1.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应由欧洲列强分摊责任,德国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 B.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
C.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 D.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2.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学者蒙格指出,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要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砥码”。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经济大危机的根本原因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3.严复在191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一战
A.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B.同盟国最终必将胜利
C.持续时间一定会很长 D.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
4.观察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选出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
A.“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政治大国
B.“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重,新兴的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5.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数百万人伤残,数百万人成为孤独者,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约3300多亿美元,……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
6.战争大约900万人战死(相当于过去1000年同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战争的残酷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性质 D.战争的经过
7.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列宁”、“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苏联的建立
8.“由于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就俄国当时的形势来看,群众“迫切需要”的是( )
A.退出战争以实现和平
B.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C.结束资产阶级的统治
D.迅速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9.《震撼世界的十天:苏联的诞生》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由于取材严谨:立场客观,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著作。你认为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的最大“震撼”是
A.推翻了沙皇政权 B.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C.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0.1917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这表明十月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人民的结盟与斗争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1.没有别的事件能像十月革命那样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决定性的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1917年以后,世界再也不能同过去一样了。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 )
A.资产阶级继续领导革命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资本主义制度称霸全球 D.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英美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
A.德国对日本的极大不满 B.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英美等国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D.英美等国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企图
13.一战后,美、英等国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 )
A.美英尊重维护中国主权 B.日本的国力走向衰落
C.美英不愿日本独霸中国 D.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14.“美国的奥斯瓦尔德 维拉德在给参议员罗伯特 拉福莱特的信中称,和约是‘人类曾经制定的最不公正的媾和文件’,‘违背了停战时美国向德国做出的庄严承诺’,‘散发着欺骗、复仇和不人道的臭味’。在维拉德看来,和约‘不仅保留了旧的邪恶的世界秩序,而且使这一秩序变得更坏’,‘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潘多拉的盒子’。”这个“和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华沙条约》
15.《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书中写道: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对日本的安全以及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这段话说明了华盛顿会议
A.中美两国形成与日本对抗的同盟 B.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太平洋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国际秩序 D.顾及到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16.1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比以前制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1.83亿普特。苏维埃俄国粮食税的实施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
C.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7.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B.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C.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18.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 )
A.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
C.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 D.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9.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描述:“我们好像是在一种全能的怪物掌握之中而无能为力了……那时甘地出现了,他像一股强有力的新鲜气流,使我们振作起来……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人们肩头上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间揭掉了。”作者强调的是甘地
A.揭开了武装反抗英国的序幕 B.唤醒了印度民族解放的意识
C.维护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利益 D.提高了印度国民的整体素质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些运动包括( )
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中国义和团运动 ③埃及华夫脱运动 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21.思想引波涛,历史掀巨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积极投身到商品经济中,……他们的人身都是自由的。……因而,市民在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中,强烈地感受到独立个人的价值,感到自由、平等的可贵,感到占有财富的愉快。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材料二 由于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他们从自然法则出发,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宣言》是极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郝立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民的感受”是受到了当时什么思想的影响?指出该思想最早兴起的国家及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及其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宣言”发表的意义。据材料三,指出该纲领性文献的特点及在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述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讲为线索)》
材料三 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约20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荚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临时政府被推翻。
(1)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这种新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中与法国有关的历史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哪部法律文件,实现了“权利”的述求?美国的哪部法律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3)材料三中发生在彼得格勒并改变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事件是什么?为了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在外交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3.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大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俄国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四 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说说“他被称为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的原因。
(2)材料二图表数据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哪一政策?后来有何调整?结果如何?
(4)阅读材料四,回答:1929年到1941年期间苏联形成了怎样的政治经济体制?该体制的形成对苏联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以上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24.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在特定经济社会政治条件下、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长期演化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钢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摘编自毛泽东《论新阶段》
(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又是指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征的经济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3)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5.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给世人留下许多经验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围攻”所采取的政策并简述这一政策的内容。
材料二 1928-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摘编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之路”的主要措施及成就。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式经济模式”存在的弊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第根据所学知识,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欧洲形势日趋紧张,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扩军备战能说明德军不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B符合题意;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迅速发展不能表明德国是战争的唯一发动者,A不符合题意;交战国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不能体现战争的责任者,C不符合题意;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是战争的后果,战争的后果不能体现战争的责任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答案】A
【详解】英国与俄国缔约的主要动机“是改变欧洲的力量对比,尤其万安加上一个对付德国的砝码”,这反映了一战前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的背景,故选A;1929年暴发经济大危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B;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排除D。
3、【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可见,严复认为德奥同盟国集团在总体综合实力方面毕竟不如英法等协约国集团,虽然初战可能取得优势,但是如果进行长期的消耗战,最后的胜利应当属于协约国集团,据此判断严复认为一战的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D正确,B排除;依据“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可见严复认为一战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A排除;依据“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见严复是假设如果一战持续时间很长的话,结果对德奥同盟国集团不利,C排除。故选D。
4、【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四大帝国崩溃了,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D项正确;一战后,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受到西方大国的孤立和敌视,二战后苏联才真正成为政治大国,排除A项;一战交战双方虽都损失严重,但是英法等国在国际舞台上仍有重要影响力,“新兴的民族国家代之而起”夸大了,排除B项;英法美三巨头操纵巴黎和会,但并没有“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15亿人卷人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因此,题干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战死、受伤、终身残疾”可知,这体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列宁”“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1月7日晚,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次日凌晨,起义者们占领冬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C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工人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22年苏联建立,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大战拖跨了俄国,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实现和平,任何做不到这一点的政府都会被人民抛弃,A项正确;当时,俄国人民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和平才是迫切需要,排除BCD三项。故选A。
9、【答案】D
【详解】考查点:十月革命。解题思路:材料中的“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的最大‘震撼’”是就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而言。结合所学,十月革命是世界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故D符合题意;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排除A;1948年《共产党宣言》宣告科学共产主义诞生,排除B;巴黎公社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故选D。
10、【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1917年后,美国的芬兰矿工、古巴,烟草工人组成了苏维埃”可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使美国工人、古巴工人也开始向列宁学习,这就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B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十月革命在国际上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世界人民结盟,排除C项;材料是说十月革命的影响,不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故D项正确;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排除B项;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称霸全球的局面,排除C项。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遭到操纵会议的英、法、美等国的拒绝,会议无理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但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本的妥协是暂时的,随着英国在欧洲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开始关心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而美国在欧洲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就把自己的外交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这时它们都不需要再对日本让步了,反而要尽全力去削弱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而膨胀起来的日本势力,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维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不仅会通过各种条约来约束日本,自然也会逼迫日本把在巴黎和会上已经吞下的果实—中国的山东吐出来,由此可知,该转变反映了英美等国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企图,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3、【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日本在亚洲积极地进行扩张,这威胁到了英、美等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因此它们才会在华盛顿会议上想要去削弱日本,进而转向去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故C正确;如果A项成立,那么它们就不会在巴黎和会上把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了,故排除;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后国力强盛,故B错误;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故D错误。综上故选C。
14、【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一战后”“巴黎”、“对德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故A项符合题意;《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中签订的,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国际联盟盟约》简称《国联盟约》。《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分。为建立国际联盟而制定的规则。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签署军事政治同盟条约,即《华沙条约》。属于美苏冷战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B
【详解】根据“激起了日本对美国的极端仇视,为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埋下了种子”可知,材料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符合题意;中美两国形成与日本对抗的同盟表述与华盛顿会议的史实不符,A排除;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国际秩序不稳定,C排除;华盛顿会议没有顾及到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D排除。故选择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认识。
16、【答案】A
【详解】由题干中的“921年4月,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1921-1922年向农民征收的粮食税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内容,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17、【答案】A
【详解】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至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分析甲、乙线数据变化,可知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A项正确;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排除B项;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排除C项;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故D正确;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工农兵社会主义国家、工兵代表社会主义国家都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
19、【答案】B
【详解】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题干的“他像一股强有力的新鲜气流,使我们振作起来……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强调甘地唤醒了印度民族解放的意识,故B符合题意;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是武装反抗英国,排除A;维护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利益与史实不符,排除C;提高了印度国民的整体素质在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B。
20、【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在亚洲,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非洲,埃及华夫脱运动也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美洲,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打击了美国的殖民势力,①③④正确;中国义和团运动是在一战前,排除②。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1、【答案】(1)思想:人文主义。国家:意大利。 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原因: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关系:启蒙思想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理性,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特点:科学与实践。俄国的革命实践活动:俄国十月革命。
(4)关系: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变革。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独立个人的价值,感到自由、平等的可贵,感到占有财富的愉快”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故问题一:“市民的感受”是受到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问题二: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兴起的国家是意大利。问题三: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由于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可知,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的原因是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思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问题二:依据材料三信息“《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可知,《共产党宣言》特点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三:依据材料三信息“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变革。
22、【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
影响: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2)法国大革命、《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3)十月革命;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解】(1)根据“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得出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影响根据“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可知是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中与法国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指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实现了“权利”的诉求;美国颁布的《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3)根据“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清晨,包括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在内的约20万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铁路、银行、中央发电站、电话局等战略要地”可知发生在彼得格勒并改变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事件是十月革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在外交上采取的措施是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3、【答案】(1)背景:17世纪末期,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国际地位低下。原因:推动了俄国近代化。
(2)俄国机器制造业有显著发展。原因:俄国农奴制改革。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结果:恢复和发展了苏俄经济。
(4)斯大林体制。影响:斯大林体制改变了苏联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状况。
(5)要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
【分析】(1)
关于“背景”,由材料“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大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知:17世纪末期,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国际地位低下。关于“原因”,由材料“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可得出推动了俄国近代化,提高了俄国综合国力。
(2)
从表格“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中关于企业数、工人数量和产值,可得出俄国机器制造业有显著发展。关于“原因”,由材料“19世纪60~70年代”,可知与工业革命相关,结合所学,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以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由材料“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年底,苏俄开始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战时共产主义不再适应形势需要,便改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停止实施。关于“结果”,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
斯大林体制是1929年到1953年间的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论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关于“影响”,由材料“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斯大林体制改变了苏联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状况,使苏联成为当时工业化强国,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
从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调整的效果和斯大林模式一度促进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要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
24、【答案】(1)《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负面影响:①民主法制建设受到破坏②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协调③个人崇拜现象盛行,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
(3)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有义道路建设中,又确立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解析】(1)
由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可知,“这本书”是指《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由材料二“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是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在这一模式下民主法制建设受到破坏,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协调,个人崇拜现象盛行。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
(3)
依据材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可知,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即强调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有义道路建设中,又确立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25、【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粮食税制;工业方面规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2)措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重工业迅速发展,苏联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3)弊端: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解析】(1)
措施,根据材料“到1921年春天”“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因此材料中苏俄“围攻”所采取的政策是指新经济政策。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方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
措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13年至1937年,工业总产值、机器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二,电力、煤、钢等位居世界前列,说明这时期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两次“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苏联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3)
根据材料“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统治时期,强调以国家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排斥市场经济,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逐渐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并且消费水平相对低下;根据材料“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付出代价”可得出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根据材料“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可得出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了苏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