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1-2022学年广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1-2022学年广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08: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2.(2022·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 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3.(2022·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这一水利工程是(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4.(2022·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轸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而用刑太极故也
5.(2022·广东云浮·七年级期末)李清照曾这样称赞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与项羽有关的是( )
①大泽乡起义 ②巨鹿之战 ③楚汉之争 ④在陈县建立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22·广东潮州·七年级期末)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
A.刘邦、项羽争夺皇位的战争 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维护农民阶级利益的战争 D.项羽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战争
7.(2022·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采取了措施是:
A.以德化民,废除残酷的肉刑
B.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C.把奴婢释放为平民
D.提倡以农为本
8.(2022·广东茂名·七年级期末)“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
A.内容 B.影响 C.结果 D.背景
9.(2022·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20个诸侯国中,除6国未分封外,其余14国,王子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实行“推恩令”( )
A.壮大了诸侯王势力 B.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
C.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D.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
10.(2022·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
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1.(2022·广东深圳·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强化中央权力 B.发展农业生产 C.推行盐铁专卖 D.平抑全国物价
12.(2022·广东茂名·七年级期末)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A.秦 汉 B.西汉 东汉 C.汉 三国 D.三国 西晋
13.(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东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减轻刑法等措施,封建社会出现安定的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14.(2022·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184年,东汉末年爆发了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这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是( )
A.陈胜 B.刘邦 C.项羽 D.张角
15.(2022·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人物是
丝绸之路线路图
A.董仲舒 B.张骞 C.成吉思汗 D.康熙
16.(2022·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作为贸易的大通道起起落落:当中原王朝强盛时,设州立郡,驻军屯田,保证了商路的通畅;当王朝衰弱时,重关密税,盗匪横行,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
A.丝绸之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B.中原王朝的管理影响丝路的发展
C.驻军屯田才能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D.盗匪横行是丝路中断的主要原因
17.(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22·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岂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则史料能够说明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B.蔡侯纸原料易找,易于推广
C.蔡侯纸分量很重、价格昂贵 D.世界各国造纸术大都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19.(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于撰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A.扁鹘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0.(2022·广东云浮·七年级期末)“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赞誉的是下列哪一部史书?( )
A.《诗经》 B.《史记》 C.《汉书》 D.《本草纲目》
二、综合题
21.(2022·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嬴政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材料二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立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材料三 秦朝十六斤铜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和《琅琊刻石·始皇颂诗》节选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朝十六斤铜权铭文拓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秦〕李斯等《琅琊石刻·始皇颂诗》
材料四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历史学家翦伯赞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概括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并指出他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2.(2022·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布农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摇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中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些政策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23.(2022·广东江门·七年级期末)随着历史发展,“大一统”的内涵逐渐丰富,“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惨烈的杀伐,造成大量财富的耗费以及生产建设的摧毁,贡赋摇役的负担,又全集聚在列国人民的肩上。从祸乱中,百姓逊渐获致一个历史教训,体会到唯有一个统一和平的大帝国,才能脱离终年分裂攻占的苦痛。
——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二
方升外侧铸有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齐国率领卿大夫来秦访问。这年冬天,大良造(秦国官职)规定十六寸又五分之一寸为一升。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四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至辛亥革命的2132年间,虽然历朝兴替时往往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动乱和割据,但相对稳定的地区性政权的存在只有三国时期(计46年)、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计272年)……(动乱和割据时期)总计523年,只占整个历史进程的24.5%。其余则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汉文化的主要区域有效地行使着政权。
——摘编自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生活在当时的老百姓最急切的愿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方升”的出现与哪场改革中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 谈谈这场改革对推动“大一统”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代“大一统”思想包含哪些内涵 并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2132年间”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
24.(2022·广东佛山·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任选秦朝存在的一大“难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其解决方法。
(3)比较材料四的两幅历史地图,提取西汉初期和后期诸侯国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说说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变革的认识。
25.(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从文物寻找真实的历史,以地图合理地解释历史,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大量的秦简,其中出土了两封秦士兵家信。据考证,这两封家信约写于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左右,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两封家信。
二月辛巳,黑夫(写信人)、惊(写信人)敢再拜问衷(写信人的哥哥),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 译文:二月辛巳,黑夫与惊再次向哥哥问好,妈妈应该还好吧?我们两个都好。我与惊分别了几日,今天又在一起了……我即将投入到淮阳之战,可能要去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会不会受伤呀。
11号牍 6号牍 信件内容(节选)
云梦秦简家信 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的两封家信
材料二下图是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件秦简(木牍)属于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请你从中提出两个可以研究的历史问题。
(2)依据材料二,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请你将图中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用文字表达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26.(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材料二 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中国网通讯
张仲景像
(1)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这主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主张的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中张仲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医学著作是什么?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综合材料一、二,你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1.D
【详解】“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是秦王扫六合,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统一。故选D。
2.C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监察,秦始皇为了亲自指控军权,没有设置太尉,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岭南,秦修建了灵渠,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C项正确;大运河是隋朝修建的, 郑国渠在北方,白渠是汉武帝修建的,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D
【详解】依据题意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短命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王朝的灭亡。秦朝时期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则征伐夷狄,赋税沉重,引发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指的焚书坑儒,A不合题意;“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指的君臣关系紊乱,B不合题意;“所以轸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秦国灭亡是在六国灭亡之后,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主力,秦朝灭亡后,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领导的,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在陈县建立政权是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中的事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A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BCD项的性质都是错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是解题的关键,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8.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可知由于战争破坏,汉初天子都不能找到同色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这反映的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在题中没有体现,排除ABC;故选D。
9.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王国逐渐分化,势力被削弱,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详解】考查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思想的百花齐放到儒家独尊,思想学说趋于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环境宽松活跃的氛围,而西汉"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唯一的正统,其他各家“不能并进”,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实质上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A正确;法家学说的衰落、儒家学说的流行是“独尊儒术”后的结果,BC错误;思想控制的加强是专制主义的强化,D论断错误。综上故选A。
1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强化中央权力,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A项正确;材料说的币制改革,不是农业、盐铁、物价,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因此,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西汉、东汉,故正确答案为B。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三国鼎立形成于公元222年;西晋建立于公元266年。ACD均不符合史实,故选B。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之治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东汉初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D项正确;陈胜、刘邦、项羽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导,与题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做出巨大贡献,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故A不符合题意;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故C不符合题意;康熙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B
【详解】根据“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当王朝衰弱时……”可得出中原王朝的强弱与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否以及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东西方的交流,排除A;C项表述太绝对,且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盗匪横行只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1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 ,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为开发西域做出了贡献,B项正确;张骞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8.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造纸的原料易找,易于推广,B项符合题意;我国西汉出现了纸;蔡侯纸分量很重、价格昂贵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纸的传播。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9.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B符合题意;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著名医生,A不符合题意;华佗发明“麻沸散”,编制了“五禽戏”,C不符合题意;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无情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巨著,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B符合题意;《诗经》是诗歌总集,排除A;《汉书》没有获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誉,排除C;《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排除D。故选B。
21.(1)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嬴政善于用人,雄才大略。
(2)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始皇)自称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4)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个小吏,被嬴政拜为客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在于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嬴政善于用人,雄才大略。
(2)
根据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因此“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是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根据材料三“秦朝十六斤铜权(秤砣)上的铭文拓片和《琅琊刻石·始皇颂诗》节选”,由“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自称皇帝;统一六国;由“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可知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因此从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有自称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4)
根据材料四“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对秦始皇的评价是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他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22.(1)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原因: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②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等。③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新王朝。
【详解】(1)政策:材料“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体现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面对经济凋敝的现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文景之治”的出现。
(2)原因:根据材料“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统治阶级的出身、恢复经济的需要及巩固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3.(1)愿望:向往和平。
(2)措施: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措施。
作用: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内涵:政治上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思想上建立统一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掺杂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
(4)特点: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认识: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2000多年间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塑造辉煌的中华历史。
【详解】(1)愿望: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长期惨烈的杀伐,造成大量财富的耗费以及生产建设的摧毁,贡赋摇役的负担,又全集聚在列国人民的肩上”可知,战乱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人民为了安居乐业,最大的愿望即和平。
(2)措施:由题意可知方升为度量器具,统一的度量衡有利于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提出了统一度量衡,所以方升的出现与商鞅变法有关。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现思想的大一统,表现为:政治上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思想上建立统一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其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此举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
(4)特点:根据材料信息“虽然历朝兴替时往往有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动乱和割据,但相对稳定的地区性政权的存在只有523年,其余则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汉文化的主要区域有效地行使着政权”可知,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知识,统一的特点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2000多年间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塑造辉煌的中华历史。
24.(1)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秦国井田制瓦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大国,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等。
(2)“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秦朝通过建立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诸侯国由势力强大到彻底削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4)制度变革要有针对性,切中时弊,利于社会发展;要切合国情和传统;要有长远目标;要有政治智慧等等。
【分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是: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秦国井田制瓦解,其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使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等。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建立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
比较材料四的两幅历史地图,可以看到西汉初期诸侯国实力强大,西汉后期诸侯国已经逐步分化,非常弱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诸侯国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4)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制度变革要有针对性,切中时弊,利于社会发展;要切合国情和传统;要有长远目标;要有政治智慧等等。
25.(1)第一手史料。大篆的特点,秦统一战争中的淮阳之战。
(2)骆驼,长安、欧洲,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路。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可知,这是秦朝遗物,是第一手史料;从材料中,可总结大篆的特点,可探索秦统一战争中的淮阳之战。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从长安出发最远可到达欧洲,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路。
26.(1)思想家:孔子;
核心思想:“仁”;
意义: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著作:《伤寒杂病论》﹔
说明: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看法: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解析】(1)
思想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主张;
核心思想:由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意义: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在当今社会其核心思想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2)
著作:根据“张仲景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家张仲景在中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说明: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看法: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