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1-2022学年广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期末试题选编 (含解析)2021-2022学年广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08: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 B.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北京人人工取火的场景 D.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衣服
2.(2022·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元谋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研究他们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最主要来自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史书记载 D.文学作品
3.(2022·广东湛江·七年级期末)遗址能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
A.定居生活 B.学会用火 C.饲养家畜 D.种植粮食
4.(2022·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北京人用砍斫器来砍伐树木、敲砸动物骨头,用刮削器来剥去树皮、修整木棒,用尖状器来剔肉、钻孔,用石锥来抠挖骨髓。推测出这些生活细节的主要证据是在北京人遗址
A.出土了完整的头盖骨化石 B.发现了数处很厚的灰烬堆
C.发掘出大量的打制石器 D.发现许多烧过的兽骨、树籽
5.(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6.(2022·广东江门·七年级期末)下列我国远古人类,从其进化状况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B.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C.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D.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7.(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8.(2022·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9.(2022·广东潮州·七年级期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2022·广东梅州·七年级期末)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哪些反映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模型或实物可以入选其中
①半穴居房屋模型
②刻猪纹黑陶缸
③人面鱼纹陶盆
④粟的朽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22·广东东莞·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看右面《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局部),可以说中华文明
A.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B.在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种植小麦
C.最早诞生于长江流域余姚河姆渡 D.早期先民均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
12.(2022·广东汕尾·七年级期末)考古学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发现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 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居民们( )
A.过着定居生活 B.使用磨制石器 C.学会制作陶器 D.饲养家禽家畜
13.(2022·广东潮州·七年级期末)《周易 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14.(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传说神农氏发明医药,不是凭神性知晓医药的奥秘,而是通过“尝百草”得出来的知识:发明农业,亦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耕”,这表明( )
A.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 B.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
C.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 D.远古传说符合历史事实
15.(2022·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下图是炎帝、黄帝、蚩尤三个部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③、④位置应该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
A.黄帝、炎帝 B.炎帝、黄帝
C.炎黄联盟、华夏族 D.华夏族、汉族
16.(2022·广东云浮·七年级期末)“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从这材料反映的是
A.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B.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
C.民族融合杂居相处不断交往形成华夏民族 D.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
17.(2022·广东揭阳·七年级期末)何为美?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寻找美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在我国文字出现以前,有关中国古人寻求美感的行为不确定的一组是
A.山顶洞人——石珠等装饰品 B.河姆渡人——象牙雕刻
C.半坡人——彩陶 D.炎帝——制作乐器琴瑟
18.(2022·广东汕头·七年级期末)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
A.黄帝 炎帝 B.盘古 黄帝 C.大禹 炎帝 D.盘古 大禹
19.(2022·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20.(2022·广东阳江·七年级期末)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21.(2022·广东韶关·七年级期末)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下列关于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舜、禹 D.舜、尧、禹
22.(2022·广东河源·七年级期末)“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A.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父子关系 B.与部落联盟首领是母女关系
C.德才兼备 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叔侄关系
23.(2022·广东惠州·七年级期末)相传尧当政的时候,滔天洪水横流天下,民无居处。后来 一心治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没有进去看看,最终治水成功
A.舜 B.鲧 C.禹 D.启
二、综合题
24.(2022·广东广州·七年级期末)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为主,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四: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开幕。1921年4月,瑞典地盾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 揭秘“仰韶文化”》
(1)阅读材料一,观察下面示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仿照以上示例,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材料反映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哪一种主要方法?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虽然会使用天然火,但还不会人工取火,因此C符合题意。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会使用打制石器,因此A不符合题意。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抵抗外来威胁,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因此B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韧工具,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提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水,因此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
2.B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故研究元谋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最主要来自考古发掘,B正确;神话传说可作为借鉴,但不是第一手资料,A错误;史书记载、文学作品都参照了不同的资料,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立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掺杂个人情感、由于资料年代原因等造成跟事实有一定出入等,故C、D排除。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期保存火种,B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原始山洞中,不是定居生活,排除A;北京人不会饲养家畜、种植粮食,排除CD。故选B。
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原始人类都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挖掘。北京人用砍斫器来砍伐树木、敲砸动物骨头,用刮削器来剥去树皮、修整木棒,用尖状器来剔肉、钻孔,用石锥来抠挖骨髓推测出这些生活细节的主要证据是在北京人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打制石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因此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经分析ABC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依据课本所学,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手脚分工明显;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开始种植水稻,出现了原始农耕;比建筑技术进步,开始建造干栏式的房子,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6.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因此从其进化状况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时间划分是根据人类对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来划分的。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石器制作技术,故D项正确;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AB项不是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排除AB项;旧石器时代是依靠天然取火,新石器时代会人工取火,但使用火的水平不是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题干的“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种植作物,故A符合题意;磨制石器是河姆渡人使用的劳动工具,题干材料不能佐证。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饲养家畜和打猎,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故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D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半坡人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陶盆是半坡人的代表作,①③④项符合题意;②项是河姆渡人制作的黑陶,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②的ABD三项。故选C。
11.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局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产生于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不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最早诞生于长江流域余姚河姆渡,选项C不符合题意;半坡聚落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聚落居住干栏式房屋,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A
【详解】根据所学和“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发现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可知,定居的地方才会有木结构水井、公共墓地,有这两样东西,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定居,A项正确;材料是在说定居还是迁居,不是说使用的工具和家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分析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了舟楫(船),就可以渡过原来不能通行的水域了。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所以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B
【详解】上古神话故事传说中,炎帝神农看到民间百姓们因为饮食不注意,对五谷等食物认识不够,生病以后又不得能得很好的治疗,于是立誓要尝遍所有的草木。他在长时间的奔波中,几乎尝遍了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制定出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炎帝神农根据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以及地势条件的便利,制作了耒耜等农具,教万民从事农业耕作。这表明实践推动早期文明发展,故B符合题意;远古时期农业已经成熟的说法错误,教民农耕表明原始农耕开始出现,排除A;医药与农业有密切联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是历史事实,排除D。故选B。
15.C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此后的涿鹿之战中炎黄部盟打败蚩尤部落,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正确;据此分析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C
【详解】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C符合题意;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表述与史实不符,A排除;诸侯混战形成了华夏民族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是优秀的民族,D排除。故选择C。
17.D
【详解】根据材料“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寻找美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寻求美感是追求一种视觉的感受,炎帝是传说中的人物,相传制作乐器琴瑟,并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所以属于寻求美感不确定的一组,D项正确;ABC项是寻求美感的行为,排除。故选D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根据天时的变化,地物的利弊,制作耒耜,教百姓劳作,神力来感化百姓,使百姓改变生活习惯,所以称呼他为神农,故B正确;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A排除;蚩尤是约四千年时生活在我国南方的一个部落首领,C排除;大禹治水有功,D排除。
20.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C项正确;“禹传子”才开始世袭制,排除A项;舜的位子是尧传给他的,不是武力夺取,排除B项;舜是尧考察,不是民主选举,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禅让制下原始部落联盟的禅让顺序是尧、舜、禹,C项正确;尧是第一位禅让制时代的部落首领,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题干“禅让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年老的时期,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推举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因此说“禅让制”是一种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才有德的人,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2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C项正确;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排除A项;禹的父亲鯀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排除B项;启是禹的儿子,是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排除D项。故选C项。
24.(1) 发现粟的遗存。 半坡人种植粟。 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 河姆渡人种植稻。
(2)考古发现遗存。
(3)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关系,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这表明,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这体现出“中华五千年文明”。
【分析】(1)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列举出主要成就,并准确陈述这一主要成就的历史内含,如,材料三发现粟的遗存,这说明半坡人种植粟;材料四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这说明河姆渡人种植稻。
(2)
根据所学和材料“石器人工痕迹、骨骸化石、骨骸等遗存、中国现代考古学”可知,这反映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方法是,考古发现遗存。
(3)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关系,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这表明,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这体现出“中华五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