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第2课时课件(共33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4《山水画的意境》第2课时课件(共33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0:41: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山水画的意境》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7分)
1.填空。(7分)
(1)《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   成就最高。
(2)画家中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郑板桥分别擅长画____、____、____、_____。画风各有千秋,画作意蕴独特。
(3)“胸有成竹”语出   (作者)《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 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13分)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其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可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倍出。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ē’nuó多姿,          ,         ……这些画家的名字我们耳熟能祥,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dài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一一幅中国画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瑰宝(  )  深邃(  )  ē’nuó(   )多姿  dài(  )绿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2分)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1分)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4分)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 的战士, 的渔夫, 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6.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B.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C.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D.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7.阅读下面一段话,从中提取两个对李可染评价的关键词。(2分)
李可染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存在。关于李可染,世论已多。究竟该如何认识他,见解不一。梅墨生点评,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传统四大家相比,站在创新角度来看,李可染是当之无愧的创新派。但其仍有弊病,姜寿田指出,一味地求黑,李可染将山一律画成背影逆光,成为名副其实的“黑山白水”,实在也不是山水画的上乘境界。
 
8.欣赏作者的这幅名画作,用一个成语给画作命名。(2分)
_______________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
做大胆的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
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
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①③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③①②⑤④⑥
10.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11.学完本课,班里开展“李可染作品欣赏”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在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拍卖夜场中,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目前是今春拍卖场上单品成交额最高的中国艺术品。
作为今年保利春拍的领衔之作,该画此前预展时估价2.8亿元人民币,引起众多收藏家的兴趣。今晚正式拍卖时以1.8亿元起拍,经过数轮竞价,最终以2.55亿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达到2.9325亿元。
(2)李方搜集了一些关于《万山红遍》的资料,准备介绍给同学,抄写时出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4分)
国画大师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甲]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的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乙]该系列作品画工独特,扣人心弦,充分显现了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的精华。画作均为巨碑式丰满构图,采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通红一片,在静谧中包含无限喜悦;同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白墙、山上飞瀑和山下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而前景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2分)
(3)李方听说美术馆正在举行“李可染画作展览”,想去参观,但他妈妈想让他在家好好学习,请你帮忙劝说李方的妈妈。(3分)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13分)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1.作者认为,“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需要做好哪几点?(2分)
2.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读选文第二段,有的同学认为删掉“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会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阐明理由。(4分)
4.选文第三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节选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材料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节选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小深与小圳在阅读材料一时就是否应该谈古诗的问题产生了争执,请你帮小圳完善发言。(2分)
小深:材料一中,作者的论题是山水画的意境,却花笔墨谈古诗的意境,这样写偏离了论题。
小圳:你的看法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材料一的画横线句,分析材料二中词句的意境。(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画波浪线句?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不一定是写诗、画画的经历)。(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3分)
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章第④段简要概括。(3分)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4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山水画 (2)虾、牛、马、竹 (3)苏轼 (4)语不惊人死不休
2.(1)guī suì 婀娜 黛
(2)倍—辈 祥—详
(3)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4)排比
(5)示例: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3.B【解析】A.“善辩”后面的“。”应为“:”,这里“:”表示总结上文;C.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去掉顿号;D.并非问句,不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后一个问号改为“。”;故选B。
4. C【解析】根据对象“隐者”可确定第三空为“远离世俗”,排除BD,“战士”搭配“坚守阵地”,“渔夫”搭配“搏击风浪”。故选C。
5. A 【解析】A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D【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D项是引用论证,其他三项都是举例论证。
7.创新、求黑(黑山白水)
8.一叶知秋
9.D【解析】本题由横线前介绍马远画山水时善于概括、剪裁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空应填③句。接着由其画面简妙的特点引出其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空应填①句。其他四空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确定后四空应填②⑤④⑥。
10.C【解析】“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一句理解有误。
11.(1)李可染《万山红遍》以近3亿成交 创其拍卖纪录
(2)①把“围绕”改为“以”(或:删去“为主题”) 。 ②显现 体现 
(3)示例:阿姨,我们语文课上正在学习李可染先生写的文章,李方去参观画展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欣赏画作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情趣,对我们的诗歌欣赏和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和他一起去,边看边交流,您看行吗
二、
(一)
1.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观察、认识现实要站得高于现实。
2承上启下,引出并总领下文。承接上文对意境含义及意境的意义的论述;引出下文对获得意境的方式方法的阐述;采用设问句形式,自问自答,总领下文内容。
(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段内容引用近义成语、短语,一方面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使前句“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中的“认识全面”的程度具体、形象化,突出了“认识全面”的重要性。故不能删去。
4举例论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为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二)
1.作者谈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这一点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作者以耳熟能详的古诗为例来分析古诗里的意境,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2.词句写的是深夜之景。残月高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水尽的深夜,没有人声,幽居的孤雁,独自来往,身影缥缈。词人写景,在景中既体现了自己孤寂凄冷的境况,也透露出自己如孤雁般蔑视流俗心境。
3.艺术家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想传递的情感,不仅要创造出意境,还要运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情感深入人心。如我在写作时,不仅传递出真情实感,更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否则读者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
(三)
1.文章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美、外象美和诗意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山水画的意境
核心素养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思路和结构。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二、内容解析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揭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什么是意境?第二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问题的答案。
3.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摄影作品是对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山水画主要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触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4.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要寓情于景。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二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诗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极言山高,反衬了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表面上是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众山之坚固坚强,实质上是写红军崇高、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6.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第③段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用诗歌的意境论述山水画的意境,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把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④段以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进一步说明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从而论证了意境是诗画的灵魂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⑤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9.第⑦段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⑦段强调写景是为了要写情。首先提出观点:写景是为了要写情,然后论述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站得高于现实,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最后列举毛主席《沁园春·雪》开头几句词来证明这个观点。
10.怎样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1.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的例子,论述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列举荆浩画松树的事例,再从反面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事,论述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12.讨论:“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创造意境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说明了对景物的深刻感受,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对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这是对上文的补充,是论证更全面。
13.引用杜甫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4.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明确: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15.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明确: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①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还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③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确:《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四、拓展延伸
“思考探究”三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明确: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明确: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明确: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明确: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五、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六、本课小结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七、随堂练习
1.请结合课文,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怎样获得意境?
③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已经也就落了空。
②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还需要意匠。
3.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4.如何把握诗中的意境呢?欣赏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填写。
洞庭湖/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抓住“湖光、 秋月 、无风、 白银 、 青螺 ”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前两句用 拟人 手法写了洞庭湖的美丽宁静;后两句用 比喻 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八、作业布置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示例:学以致用,品诗词“意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评:“枯藤老树昏鸦”荒凉的景色,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小桥流水人家”以清幽温馨的景色,反衬游子的无限乡愁。“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老马,显示着游子的寂寞愁苦。“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道尽天涯游子的辛酸。
总结:写景就是写情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14 山水画的意境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难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素养)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
揭示中心论点: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什么是意境?第二段第一句话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问题的答案。
内容解析
3.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是对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山水画主要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触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4.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要寓情于景。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二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诗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极言山高,反衬了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表面上是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
写众山之坚固坚强,实质上是写红军崇高、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举例论证。
第③段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用诗歌的意境论述山水画的意境,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把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④段以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进一步说明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从而论证了意境是诗画的灵魂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9.第⑦段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第⑦段强调写景是为了要写情。首先提出观点:写景是为了要写情,然后论述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站得高于现实,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最后列举毛主席《沁园春·雪》开头几句词来证明这个观点。
10.怎样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1.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的例子,论述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列举荆浩画松树的事例,再从反面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事,论述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12.讨论:“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创造意境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说明了对景物的深刻感受,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对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这是对上文的补充,是论证更全面。
13.第⑩段引用杜甫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4.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15.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①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还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③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示例:
合作探究
《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山水画
3.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思考探究”三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拓展延伸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
,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本课小结
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怎样获得意境?
③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随堂练习
1.请结合课文,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已经也就落了空。
②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还需要意匠。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3.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4.如何把握诗中的意境呢?欣赏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填写。
洞庭湖/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抓住“湖光、 秋月 、无风、 白银 、 青螺 ”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前两句用 拟人 手法写了洞庭湖的美丽宁静;后两句用 比喻 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作业布置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学以致用,品诗词“意境”
写景就是写情
荒凉的景色,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
以清幽温馨的景色,反衬游子的无限乡愁。
古道西风老马,显示着游子的寂寞愁苦。
画龙点睛,道尽天涯游子的辛酸。
山水画的意境
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结论:
学会欣赏意境
提高欣赏水平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勾画文中的核心概念,标出解释概念的语句,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勾画出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用提纲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文章内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什么是意境?第二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3.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
4.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明确: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二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诗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极言山高,反衬了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表面上是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众山之坚固坚强,实质上是写红军崇高、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6.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8.“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明确:
9.第⑦段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
10.怎样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1.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
12.讨论:“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
13.引用杜甫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14.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明确:
15.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明确: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①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还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③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确:《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
三、拓展延伸
“思考探究”三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明确: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明确: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明确: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明确:
四、随堂练习
1.请结合课文,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3.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4.如何把握诗中的意境呢?欣赏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填写。
洞庭湖/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抓住“湖光、 、无风、_____ 、______ ”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前两句用 ____ 手法写了洞庭湖的美丽宁静;后两句用 ____ 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五、作业布置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示例:学以致用,品诗词“意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评:“枯藤老树昏鸦”荒凉的景色,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小桥流水人家”以清幽温馨的景色,反衬游子的无限乡愁。“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老马,显示着游子的寂寞愁苦。“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道尽天涯游子的辛酸。
总结:写景就是写情。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可染
①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因此,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家把书法看作绘画线描的基本功,几千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以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②写字画线最根本的一条是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古人名之曰“平”,这是笔法的基本规律。“如锥画沙”就是对“平”字最好的形容,只有明白了“平”的道理,然后才能在“平”的基础上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顿、轻、重、疾、徐等变化。用笔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力量基本平均,所用力量不能悬殊太大。黄宾虹说幼时学书法,开头写“大”字只有五个“点”,就是起落笔太重,行笔太轻,力量悬殊,形成线条的空虚,书家把这叫作“系马桩”。
③唐人论画:“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作画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笔的要求。可以意到笔不到,决不可笔到意不到。画线决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像溜冰似的滑了过去,这种用笔看似痛快实则流滑无力。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又曰“如屋漏痕”。这是笔法中极重要的一点,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
④我在齐白石家十年,主要在于学习他笔墨上的功夫。他画大写意画,不知者以为他信笔挥洒,实则他行笔很慢。他画枝干、荷梗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戛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力平而留,到处可收。齐师笔法达到高峰,在他的画上常常题着“白石老人一挥”。我在他身边,见他作画写字,严肃认真、沉着缓慢,心里不时冒出一句潜词:“我看老师作画从来就没有‘挥’过。”
⑤黄宾虹论笔墨,以我浅见所知是古今少有的。黄老作画,笔在纸上摩擦有声,远听如闻刮须。我曾戏问黄老,他说行笔最忌轻浮顺滑。笔尖遇到纸的阻力沙沙作响,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诗云“笔落春蚕食叶声”。黄老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⑥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意象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笔情墨趣,光华照人。我国历代画家、书家在长期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实在值得我辈仰止,发扬光大。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
2.与西洋画相比较,中国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3.中国书画家写字画线的基本笔法是什么 常见变式有哪些
4.作者所主张的“笔墨功夫”有哪些要点 请摘录下来。
5.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6.请你展开想象,用“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100 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勾画文中的核心概念,标出解释概念的语句,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勾画出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用提纲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文章内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解析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揭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什么是意境?第二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问题的答案。
3.对比两幅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摄影作品是对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山水画主要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触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4.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要寓情于景。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二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诗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极言山高,反衬了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蔑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表面上是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豪迈气概。)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众山之坚固坚强,实质上是写红军崇高、坚韧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6.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第③段以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用诗歌的意境论述山水画的意境,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把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④段以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三首》为例,进一步说明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从而论证了意境是诗画的灵魂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⑤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意境的获得所需的条件,引出下文“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9.第⑦段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⑦段强调写景是为了要写情。首先提出观点:写景是为了要写情,然后论述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站得高于现实,全面深入观察、认识现实,最后列举毛主席《沁园春·雪》开头几句词来证明这个观点。
10.怎样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1.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的例子,论述山水画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列举荆浩画松树的事例,再从反面列举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事,论述了不能深刻认识对象,就不可能创造意境。
引用论证:引用四川人对四川不同地区风景的概述,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12.讨论:“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创造意境要有强烈深刻的情感”。说明了对景物的深刻感受,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对画家创造意境的重要性。这是对上文的补充,是论证更全面。
13.引用杜甫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证了意匠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14.作者是如何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
明确: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就要有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15.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明确: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①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还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③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要苦心经营意匠。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最后强调有意境还要有意匠,但是对于意匠,作者却没有详细论述。你能从熟悉的诗句中,找出有“意匠”的例子并试着分析一下吗
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确:《咏柳》一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机,青翠袅娜;后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作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出来,独具匠心,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生机萌发时诗人的惊喜之情。
2.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结合背景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欣赏一下这幅山水画。
明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3.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三、拓展延伸
“思考探究”三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明确: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明确: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明确: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明确: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四、随堂练习
1.请结合课文,补充下列思维导图。
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怎样获得意境?
③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已经也就落了空。
②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还需要意匠。
3.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下面的句子?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4.如何把握诗中的意境呢?欣赏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填写。
洞庭湖/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抓住“湖光、 秋月 、无风、 白银 、 青螺 ”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前两句用 拟人 手法写了洞庭湖的美丽宁静;后两句用 比喻 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五、作业布置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示例:学以致用,品诗词“意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评:“枯藤老树昏鸦”荒凉的景色,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小桥流水人家”以清幽温馨的景色,反衬游子的无限乡愁。“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西风老马,显示着游子的寂寞愁苦。“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道尽天涯游子的辛酸。
总结:写景就是写情。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可染
①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因此,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家把书法看作绘画线描的基本功,几千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以至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②写字画线最根本的一条是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古人名之曰“平”,这是笔法的基本规律。“如锥画沙”就是对“平”字最好的形容,只有明白了“平”的道理,然后才能在“平”的基础上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顿、轻、重、疾、徐等变化。用笔的变化是无穷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力量基本平均,所用力量不能悬殊太大。黄宾虹说幼时学书法,开头写“大”字只有五个“点”,就是起落笔太重,行笔太轻,力量悬殊,形成线条的空虚,书家把这叫作“系马桩”。
③唐人论画:“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作画先立意的重要,也包括用笔的要求。可以意到笔不到,决不可笔到意不到。画线决不能像骑自行车走下坡路似的直冲下去,也不能像溜冰似的滑了过去,这种用笔看似痛快实则流滑无力。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古人叫“留”,又曰“如屋漏痕”。这是笔法中极重要的一点,达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下很大功夫。
④我在齐白石家十年,主要在于学习他笔墨上的功夫。他画大写意画,不知者以为他信笔挥洒,实则他行笔很慢。他画枝干、荷梗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戛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力平而留,到处可收。齐师笔法达到高峰,在他的画上常常题着“白石老人一挥”。我在他身边,见他作画写字,严肃认真、沉着缓慢,心里不时冒出一句潜词:“我看老师作画从来就没有‘挥’过。”
⑤黄宾虹论笔墨,以我浅见所知是古今少有的。黄老作画,笔在纸上摩擦有声,远听如闻刮须。我曾戏问黄老,他说行笔最忌轻浮顺滑。笔尖遇到纸的阻力沙沙作响,古已有之,所以唐人有诗云“笔落春蚕食叶声”。黄老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笔墨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⑥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意象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笔情墨趣,光华照人。我国历代画家、书家在长期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实在值得我辈仰止,发扬光大。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
笔墨功夫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句为文章拟题的能力。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写字画线的基本功、意到笔随的功夫、齐白石老人的笔墨功夫和黄宾虹的笔墨功夫。这些都可以用“笔墨功夫”这四个字来概括。所以,可以从最后一段“画家有了笔墨功夫,意象与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一句中来提取文题。
2.与西洋画相比较,中国画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可以在文章开头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开头作者即明确指出了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
3.中国书画家写字画线的基本笔法是什么 常见变式有哪些
基本笔法: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常见变式:提、顿、轻、重、疾、徐等。
4.作者所主张的“笔墨功夫”有哪些要点 请摘录下来。
①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②好的用笔,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或:起笔无顿痕;行笔沉涩,力透纸背;收笔戛然而止,毫无疙瘩,笔法中叫‘硬断’。或:力平而留,到处可收。)③笔力雄健,如高山坠石。(能抓住要点作答即可。摘录“平”“留”“雄健”三个关键词亦可)
5.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画家把书法看作绘画线描的基本功”的观点。然后指出“笔墨功夫”的要点:力量基本要匀,不能忽轻忽重;要处处收得住,意到笔随。并以齐白石作画沉着缓慢和黄宾虹笔力雄健为证。最后再次强调“笔墨功夫”的重要性。
6.请你展开想象,用“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100 字左右。
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小草变得更嫩绿了,树叶也更加碧绿了。几只燕子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串黑色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解析] 首先要理解题干中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据此确定所要描述的内容。要做到用词恰当,语言形象生动。注意字数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