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23 月 光 曲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欣赏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被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他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命运》、《英雄》、《田园》等,钢琴奏鸣曲《月光曲》等。
幽静 蜡烛 谱写 失明 茅屋 纯熟
清幽 琴键 微弱 陶醉 一缕 景象
恬静 霎时间 莱茵河 盲姑娘
断断续续 微波粼粼 水天相接 波涛汹涌
初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 ),因听到( )的钢琴声和( )的谈话,而为他们弹奏了一首钢琴曲,从而即兴创作( )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 ),也显示出他卓越的音乐才华。
贝多芬
断断续续
穷鞋匠兄妹俩
《月光曲》
同情和关爱
2.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简单介绍贝多芬 ,并点明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
第二部分(2-7):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8-9):描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10):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快速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一下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中贝多芬是被什么所吸引,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2-7自然段,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做好圈划批注)
品读传说,感悟人物的心灵美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幽静中体会到贝多芬散步时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断断续续让人觉得弹奏者对曲子还不熟悉。而且弹的正好是贝多芬的曲子,此刻他的内心被触动了,对屋内的情景也很好奇。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够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当盲姑娘特别渴望地说道(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
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可以看出她十分热爱音
乐,从她安慰哥哥话语(你别难过,只是随便说说),
可见她还是一位体贴善解人意的姑娘。
2、同时从哥哥的话里,我们得知是因为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而不能完成妹妹心愿,体会到哥哥心里很遗憾,带着内疚和不安。那么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家里很穷?
(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
读完对话,同学们觉得两个人物内心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
请大家带着兄妹内心的感受再去读读对话,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声情并茂。并思考贝多芬听到这番对话后是怎样的感受呢?
贝多芬被这位姑娘所感动、也很同情这兄妹俩。
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当被鞋匠问道是否走错门了,一个“不”字显示出贝多芬内心的坚定,他被这位热爱音乐却贫穷的姑娘所打动,想满足盲姑娘的愿望,为她弹奏刚才的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属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同学们读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体会一下此时他俩的内心感受。
从盲姑娘脱口而出的“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感受到了她对贝多芬弹奏技艺的赞叹,也充分表现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内心无比激动。
而先后说出两个“您”,第一个“您”似乎带着猜测(读时语调要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肯定的判断,因为她想到贝多芬就在附近演出,只有曲子的创作者才能弹得这么纯属。
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爱音乐又懂音乐,这让贝多芬十分感动,感到盲姑娘是自己音乐上的知音,自己很激动。
为什么贝多芬要再给盲姑娘弹一曲?此时他内心又是什么感受?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总结:
同学们,读到这里,老师内心有很多触动:穷苦的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还懂音乐,这些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他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就在这个过程中,贝多芬的音乐灵感被激发出来,创作出著名的《月光曲》,足以可见贝多芬是一位才华卓越,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灵美。
2.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他通过音乐所传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