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14:2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迹与新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分析
1.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新课标分析:
新课标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置于一个单元,对新课标进行分析,我发现新课标主要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本节内容侧重于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更强调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本单元的内容突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本单元的内容上承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下启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重塑的重要阶段。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知识储备较少;思维发展层次较低;历史核心素养亟待提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示意图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脉络与时代特征,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地图、考古发掘、博物馆视频等资源,认识该时期社会发展迹象的主要表现,理解这些发展迹象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重建之间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正确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感受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南方经济开发;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社会迹象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教法学法
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概念适度整合单元内容,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设计为驱动,史料研习为依托,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感悟、新理解,构建新知识体系。
五、教学立意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主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以分裂动荡为主要特征,但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仍然朝着统一的趋势曲折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我将这些统一的因素概括为“新迹”,这些新迹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塑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潮流,我将之概括为“新机”。因此我以“新迹与新机”作为本课立意。
六、教学设计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呈现成都本土与三国相关的街道名和武侯祠。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成都本土三国文化,将学生带入具体时空。】
(二)进入新课
主题一:时代乱象
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与该时期的一段北方经济状况的史料。
问题1:依据以上示意图和资料,请你简要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
【设计意图:图示落实课标;准确概括时代主要特征;培养时空观念。。】
(过渡)张鹤泉主编的《 魏晋南北朝史》史料:“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进入本课重难点内容。
主题二:发展迹象
(一)政治---局部统一;制度创新
(1)呈现四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局部统一的形势图;
(2)呈现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的形成,认识政治体制的创新;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史实等史料,让学生认识局部统一、制度创新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的政治基础。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的关键能力。】
(二)经济---南方明显发展;北方恢复发展
(1)呈现两幅地图:“汉朝经济发展速度形势图”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发展速度形势图”,学生观察地图。
问题2:汉朝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有什么变化?
(2)紧接着进一步让学生根据《宋书》记载南方经济发展的史料和北民南迁示意图进行分析。
问题3: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3)呈现嘉峪关胡人耙地图、北齐青瓷尊、宁夏固原北魏漆棺三幅考古发掘一手史料。让学生从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角度得出北方经济得到继续发展与恢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考古与博物馆等史料,落实课标区域开发;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南方与北方,多视角、全面地认识经济的发展与变化;理解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经济基础;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关键能力与史料实证素养。】
(三)思想---多元并存
进一步通过播放漆棺画的介绍视频深度挖掘画面内容所反映的思想状况,让学生从思想文化角度了解该时期思想领域的新迹象,即:思想多元并存,逐渐走向融合与相互吸收、借鉴,推动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主流文化发展。
(四)民族关系---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1)从局部“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到整体漆棺画,并播放“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介绍视频,揭示该史料反映出的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迹象,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民族交融、文化认同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文博研究资料,创设情境;从民族交融的广度上落实课标民族交融的史实。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考古与博物馆资源。】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及原因:
北魏时期漆棺画是民族交融、文化认同的一个缩影,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则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方面掀起了小高潮。教师引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曲折、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决心与艰难进程。
问题4:北魏孝文帝为何一心执意南迁汉化。
让学生依据史料,从主客观两方面归纳、概括得出两个认识:一是先进汉家文化的吸引与熏陶,二是北魏孝文帝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
【设计意图:讲述生动、曲折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②内容及过程
进一步呈现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内容的史料,让学生依据史料和教材进行归纳和概括。
让学生依据教材概括和理解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
【设计意图:讲述生动、曲折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兴趣,依据教材理解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既顺应了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基。让学生从民族交融的深度上理解民族交融的内涵,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过渡):作为一代帝王的孝文帝元宏,全方位、强制性的改革,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作为独具个性的鲜卑族拓跋宏,有人认为他的做法使鲜卑族被埋没进历史的尘埃。
问题5:鲜卑文化消失了吗?
举例说明:没有消失,而是逐渐与汉族文明相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历久弥新。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维思考,让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交融的结果。】
(升华):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设计意图:从中国民族交融的长时空发展,打破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空上的限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吸收、融通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不断发展。】
主题三:重启新机
【设计意图:以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新迹与新机”的内涵:政治上局部统一与皇权重振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与北方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差异缩小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思想上思想活跃,推动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主流文化发展,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言: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乃“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紧接着以时空坐标的方式让学生从时空发展视角进一步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束语: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人类文明历程当然是一个浩荡奔腾的前行运动,但又决非在坦途上作直线式推进”。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新迹,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新机。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分裂动荡的局面,中国历史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六、教学设计反思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时常在想:如何让学生“始于兴趣,得于收获”。我是这样践行的,在课堂中做到有情感、有故事、有深度,尤其是针对高一的学生。
本课以“新迹与新机”为标题,既从内容上整合了教材知识,又从时空上衔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发展。该时期的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季羡林言:顺乎人心,应乎潮流。我还希望通过本课给学生传递任何时候都要顺应潮流的观念。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