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2020修订版)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分析: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掌握这一时期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理解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进一步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掌握这一时期中外交流情况,体会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第三课,本课所讲三国至隋唐 的文化成就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交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内容贯穿三国至隋唐时期,时间跨度大,内容种类繁多,因此要对四个子目进行内容与结构上的整合,以整合文化演变的特征,探究文化繁荣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的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对于三国至于隋唐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已有了全面的把握;此外高一的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好奇心旺盛,但是其综合分析问题和对学术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安排好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系统把握知识,同时适当提出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历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等资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思想演变的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美,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 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准备 1课时(40分钟)
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设计思路: 由于本课内容跨度较大,教学前下发导学案,利用课前时间完成对教材的阅读,在导学案上梳理思想、文艺、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成就;课堂教学中,集中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特征:思想多元共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文艺风格各异、成熟完备、达到高峰;科技领域众多、达到高峰、世界领先;文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远播海外。借助相关史料等材料进行探究上述文化特征产生的原因。从而在教学环节中更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 1.讲述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增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 3.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各抒己见,以培养合作精神。 4.史料分析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取总结史料相关信息,解读史料总结答案,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说话:“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美”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环节一 一、各美其美 1. 思想之美 脉络梳理 出示表格(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情况)在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魏晋至隋唐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 核心问题: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发展的特征。 结合表格的梳理,归纳总结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呈现的特点:多元活跃,融合发展。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梳理同梳理魏晋至隋唐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发展的特征。
设计意图:导学案中表格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以表格梳理儒、佛、道发展情况,根据表格分析思想发展呈现的特点,在梳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唯物史观,并认识论从史出。
2.文学之美 脉络梳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鉴赏各个时期文学风格特点。 核心问题:为何不同时期,文学风格差异如此之大? 历史与文学相结合讲授,文学融情融景,最后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引导学生赏析各个时期文学作品,分析其特点。 学生思考问题并分析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美和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书法之美 脉络梳理 PPT滚动播放汉代隶书、王羲之的 《兰亭序》、北朝《郑文公碑》、南朝《瘗鹤铭》、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分析书法发展的特点和感受书法之美。 核心问题:书法发展的特点 分析各个时期的书法发展情况,归纳其发展特点,分析书法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学生感受书法的发展,感受书法美。 学生对书法特点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感受书法的美和各个时期书法作品的特点。认识书法的发展的历程是传承和创新,并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绘画之美 脉络梳理 PPT展示:北宋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分析其特点,PPT展示视屏,呈现河南卫视的节目《洛神赋》。分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体会“吴带当风”和宗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核心问题:顾恺之和吴道子绘画的特点 鉴赏绘画,分析概括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宗教画和人物画的结合。 学生欣赏绘画作品,并分析其特点。 观看视频《洛神水赋》,感受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设计意图:赏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视频节目,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从绘画中去感受这一时代文化的繁荣,并分析其绘画的特点。
5.雕塑之美 脉络梳理 PPT展示大同石窟和龙门石窟 核心问题:为何会呈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对比,教师引导分析,最后得出佛教的本土化。 学生对比两座石窟的不同,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认识佛教的本土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感悟石窟文化的美,认识佛教传入中国的本土化。
6.科技之美 脉络梳理:表格梳理科技成就 核心问题:科技发展的特点 分析科技发展情况,最后分析总结特点: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世界领先、唐朝高峰。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以表格呈现三国至隋唐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让学生自主完成,感受这一时期科技的发达和领先,并从表格中分析科技发展的特点。
环节二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结论。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2.文化多元,创新,传承,3,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感知文化繁荣是在不断地继承发展中走向隋唐的繁盛局面,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环节三 美美与共 脉络梳理 梳理中印交流和中日交流 展示材料: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核心问题:对外交流,包容开放。了解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了解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盛况,以及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板书设计
课后习题 本节课以“美”为主题,探索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另取一个题目,并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