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专项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20:43:20

内容文字预览

《唐雎不辱使命》专项练习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 西汉 (朝代) 刘向 (人名)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是一部 国别 体史书。题目中“不辱使命”的意思是 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唐雎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2.弗敢易 交换
3.大王加惠 施与恩惠 4.故不错意也 在意 错,同“措”
5.请广于君 增广、扩充 6.岂直五百里哉 哪里只是
7.秦王怫然怒 愤怒的样子 8.免冠徒跣 帽子 裸露 赤脚
9.以头抢地尔 碰,撞 10.休祲降于天 吉祥 不祥
11.天下缟素 动词,穿白色丧服 12.挺剑而起 拔 13.秦王色挠 屈服
14.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15.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三、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愿意一直守护它,不敢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
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课文内容理解。
1. 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中秦王的语气依次是强硬、威吓、畏惧,显示出一个盛气凌人、骄横跋扈、蛮横无理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形象。
B.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起初有些害怕,但最终还是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C.秦王的政治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秦王露出政治流氓的嘴脸,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战争之祸来对唐雎进行恫吓。
D.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迫使秦王屈服,最终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2.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的第一段交待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C.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一段是斗争的高潮。
D.秦王最后还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他害怕了,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3.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C )
A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 。
B本文讲述了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的精神。
C秦王虚情假意称安陵君为“长者”,企图以不打他的主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狂妄自大。
D作者把这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五.对比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④,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 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④扞,当作“圬”,泥工抹墙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去而就知伯投靠
(3)及三晋分知氏到,等到 (4)卒释之释放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D.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介词,在。A.介词,比。B.介词,到。C.介词,在。D.介词,从。故选C。
3.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他是义士,我只要小心避开他罢了。
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甲]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不辱使命。[乙]豫让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
【参考译文】
[乙] 晋国毕阳君的孙子豫让,当初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不受重视,他就投靠智伯门下,智伯十分信任重用他。等到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智伯也被赵襄子杀死。(这时)豫让逃到山中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我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于是豫让就改名换姓,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赵襄子宫中粉刷厕所,想要谋刺赵襄子。赵襄子去厕所时,心中感觉异常,就让人把粉刷厕所的人抓来,问他是谁,才知道是豫让。他在粉刷工具上装上兵刃,说:“我想替智伯报仇。”赵襄子身边的人想杀豫让,赵襄子说:“他是义士,我只要小心避开他罢了。而且智伯已死,没有后人,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可算得上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赵襄子)把豫让释放了。
六.中考链接(2022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广于君 广:增广,扩充 (2)以头抢地尔 抢: 碰,撞
(3)景公说 说: 同“悦”,高兴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谋:谋划,商量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这两个臣子。
11.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甲】 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 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 秦王以“ A天子之怒 ”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秦王道歉
【乙】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 B致死不赦 ”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 景公发怒,并且“ C.援戟将斫之 ”,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景公归国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1)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2)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
(3)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
(4)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
(5)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乙: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得很高兴,过了六个月还不回到朝廷,并且命令身边的人说:“有敢于先说回去的人格杀勿论。”严斶小跑前去说:“君王在海上冶游很高兴,却不为因治理国而快乐,于是六个月了不回去。这时,如果有另外的人做了国君,君王你那里还能够在海上玩得高兴!”齐景公拿起戟就要刺他,颜斶再跑向前,抚弄着自己的衣服等待他说:“君王为什么不刺呢?过去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王你的才干比不上这两个人,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被杀掉的两个人,君王为什么不刺呢?让我和这两个人并列在一起,不是很值得吗?“齐景公被说高兴了,于是就回到齐国。在途中听说国人正在谋划不让他回国。《唐雎不辱使命》专项练习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人名)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是一部_________体史书。题目中“不辱使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易________________
3.大王加惠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
5.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 6.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
7.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___ 8.免冠徒跣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9.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___ 10.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天下缟素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挺剑而起____________ 13.秦王色挠____________
14.寡人谕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内容理解。
1. 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秦王的语气依次是强硬、威吓、畏惧,显示出一个盛气凌人、骄横跋扈、蛮横无理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形象。
B.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起初有些害怕,但最终还是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C.秦王的政治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秦王露出政治流氓的嘴脸,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战争之祸来对唐雎进行恫吓。
D.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迫使秦王屈服,最终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2.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交待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C.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一段是斗争的高潮。
D.秦王最后还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他害怕了,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3.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 。
B本文讲述了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的精神。
C秦王虚情假意称安陵君为“长者”,企图以不打他的主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狂妄自大。
D作者把这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五.对比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④,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 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④扞,当作“圬”,泥工抹墙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 (2)去而就知伯__________________
(3)及三晋分知氏________________ (4)卒释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D.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且 知 伯 已 死 无 后 而 其 臣 至 为 报 仇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六.中考链接(2022云南昆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
9.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广于君 广:___________ (2)以头抢地尔 抢:___________
(3)景公说 说:___________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谋:___________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甲】 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 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 秦王以“ A______”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秦王道歉
【乙】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 B_____”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 景公发怒,并且“ C_____”,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景公归国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