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21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21:18:47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维新变法”为教学中心,以“维新思想初形成”“公车上书揭序幕”“组会办报求发展”“时局危机变新法”“戊戌政变终落幕”为主题线索,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环环相扣,不仅普及维新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历史常识,更将维新人士身上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融入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中,从而增强学生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中国近代史早期发展历史线索:侵略—反抗—探索,因此需要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探索史过程中的地位。八年级学生的史学基础还不够扎实,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丰富历史常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讨等环节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有两个子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两者是递进关系。百日维新前,维新派人士组织学会、开办报刊,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这为接下来的戊戌变法奠定了重要基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其他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因此本课也是腐朽的清王朝走向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过渡。
四、教学目标
(一)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戊戌六君子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知道百日维新的时间和主要措施;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能够用史实和历史图片列举出维新人士的思想主张和维新活动;能够通过材料分析百日维新期间的主要措施,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能够让学生初步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维新变法。
(三)能够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分析:公车上书和维新人士的活动;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是本课的重点。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变法活动,最终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难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这场变法运动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爱国进步和思想启蒙的意义。它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
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这张照片,这是哪所大学呢?
学生:北京大学。
教师:没错!这是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的大门,去北京旅游的同学都应该亲自去北京大学燕园校区参观感受一下这所校园的古朴风气,这所创立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的高等学府,一百二十多年来始终与近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那么,这所高等学府是诞生在怎样的变法背景下?这次变法运动又是怎样酝酿形成的?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它又面临着怎样的历史命运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意图:本课以北京大学作为导入内容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猜测北京大学与戊戌变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将现实中的事物与教材中的历史联系起来。
(二)新课讲授
展示:
教师:要想了解戊戌变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可以说,戊戌变法从一种维新思潮发展为一场社会变革与这个人密切相关。大家结合教材第28页人物扫描中的内容,看一看康有为的哪些个人经历为其维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呢?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展示的内容,了解康有为的个人经历。
教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清朝官员,他5岁时就能背诵唐诗百首,并在5岁到19岁期间为准备科考而“大肆力于群书”,其间,康有为虽有接触到西方学说,但主要阅读书籍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讲究传统的忠君爱国和经世致用之学,期间他屡试不中,于是在20多岁时游历了香港和上海,直接体验西方近代文明,在此期间大量阅读和西学有关的书籍,1883年到 1885年间的中法战争就发生在广西地区,在思想上逐渐成熟的康有为深切感受到国难民困,认为中国社会急需改良,而实现改良的途径是通过清政府从上而下推动社会变革,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康有为的心中生发。为此,在31岁时第一次上书,但遭到了顽固派官员的阻挠。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回到家乡广州开办“万木草堂”,通过讲学、著书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体系在这一期间逐步完善,其思想主张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变法维新思想在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间流传开来。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93年36岁时中了举人。两年后的1895年,在他赴京参加会试后,一件大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件事是什么呢?大家阅读教材第28页的正文部分。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康有为的生平经历可以说明维新变法思想是诞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从康有为的生平中学生可以感知维新变法思想既有西方资产阶级的性质,又带有传统儒家思想关怀现实的色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进而认识到维新思想的实质和性质。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和领导者。
教师: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那么什么是公车?为什么会称为公车上书呢?大家阅读教材28页的注释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教师:(指出)在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因此公车上书又被称为举人上书。大家再阅读教材指出这次上书的内容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概况。
教师:可以说,当这些读书人得知了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竟然败于日本之后,既震惊又愤怒。当时的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一夜之间写就一万八千言,并由弟子梁启超抄写,一时传诵整个京师,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大体的内容就是请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简单总结为拒和、迁都、变法,这是康有为的第二次上书,但结果是这次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教学设计意图:本部分主要讲述公车上书的经过,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使学生体会到当时读书人救国心切的心境,为下面的维新活动作铺垫。
展示:
教师: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声势却越来越大,维新人士开始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大家阅读教材29页到30页,看看维新人士都办了哪些学会和报刊?
学生:结合教材对维新人士主办的学会和报刊进行梳理。
教师:维新人士组织的主要学会有: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长沙的南学会、广州的农学会、瑞安的兴儒会、西安的励学斋以及成都的蜀学会等。创办的主要报纸有:天津的《国闻报》和《直报》、上海的《时务报》、长沙的《湘学报》、澳门的《知新报》等。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那么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总结一下这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请这位同学进行一下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十分准确!这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社会上也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流派,我们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称之为维新派。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地图来讲述当时维新活动的影响范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来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教师:那同学们是否知道维新变法是怎样由一个社会思想运动变成一个政治改革运动的呢?大家继续阅读教材第30页。
学生:阅读教材,厘清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教师:好!看到同学们都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老师再带着大家回顾一下戊戌变法的过程。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到康有为那里,他再次上书光绪帝表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呼吁变法救国。这次上书也是他的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在维新派的鼓动之下表示“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下决心进行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发布了一系列诏令,主要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等方面,大家阅读教材进行归类。
学生:阅读教材对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归类。
教师:通过阅读教材我们可以得知,在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在财政方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在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在军队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这位同学归纳整理的非常正确。
展示:
教师:而面对着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社会上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声音呢?下面时间大家就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扮演一个角色,第一小组为顽固派官员、第二小组为民族企业家、第三小组为科举读书人、第四小组为八旗绿营兵,如果你是他们,你会同意变法内容吗?请说明理由。大家讨论过后将结果汇总到小组发言人那里。
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并为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讨论过后进行总结。
教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都十分激烈,现在就由咱们每个小组指派一位发言人说说是否同意变法内容,再说说理由。
学生:顽固派官员小组表示不同意变法内容,因为这会导致他们失业,再也享受不到朝廷给予的官员特权了。民族企业家小组表示非常支持变法内容,因为他们觉得由国家的支持,发展的空间变大了,赚取的利润可能会更多。科举读书人小组表示不同意变法内容,因为感觉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要白吃了,特别是一些寒门士子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八旗绿营兵小组也表示不同意变法内容,理由和顽固派官员小组差不多,自由谋取职业后大部人都会导致失业。
教师:看来社会上的各阶级对变法内容看法不一,也正因为如此,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美国学者马士在他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曾经对戊戌变法这样评价道:“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变法方式太过激进、操之过急,再加上变法内容触犯顽固派利益,使得戊戌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讨论和总结,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由变法措施带来的各阶层不同态度,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历史推理能力。
教师: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仅推行了103天就宣告失败。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那些维新人士又将面临着怎样的选择呢?大家阅读一下教材第31页的相关史事中的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感受维新人士在面对政变的选择。
教师:康有为在政变的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前往香港,梁启超在政变当天躲入日本公使馆,后逃到日本,严复由于没有深入参与到此次变法中来,一度潜心治学,但仍然坚持着着自己的立宪主张。谭嗣同在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拒绝同梁启超共赴日本,最终被捕遇害,他在牺牲前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让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戊戌变法中为此献身的六位先行者,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国人所铭记。这是谭嗣同在狱中留下的千古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殉难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等六君子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是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变法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去学习。
学生:通过教师的深情讲述学习“戊戌六君子”身上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
展示:
教师:我们再回过头去思考一下,同学们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讨论并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结合展示材料和所学内容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讨论和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进行评价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2.变法的过程和措施过于冒进、激烈,急于求成,遭到顽固派的极力反对;3.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脱离人民群众,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这是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整理和总结。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戊戌六君子人物事迹的讲述使学生体会到维新派为救国救民而迸发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历史上正是由这些民族的脊梁推动了民族的进步,正是由于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才带来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富强。教师最后展示材料对戊戌变法进行总结,可以提升学生分析和总结材料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时日虽短,但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使更多国人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两年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发表在《清议报》上,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作为在维新变法中唯一幸存的成果京师大学堂,后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发祥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课下搜集一下资料,了解一下京师大学堂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京师大学堂来暗示戊戌变法对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界起到的重要作用,又与本课的导入部分相呼应,使得课堂的主旨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七、板书设计(共21张PPT)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揭序幕
·组会办报求发展
·时局危机变新法
·戊戌政变终落幕
·维新思想初形成
·维新思想初形成
第6课: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
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是清朝官员
5岁
背唐诗百首,学习《四书》。
19岁
“大肆力于群书”
考举人不中
22岁
25岁
27岁
31岁
34岁
游历香港
游历上海
中法战争
第一次上书
成立“万木草堂”,收学生讲学
36岁
38岁
(1895年)
中举人
进京参加会试
熟读经史,
有志圣贤之学
广泛接触西学
感国难、哀民生
变法维新思想体系逐渐完善
第6课: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揭序幕
·阅读教材,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背景
时间
领导者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名举人。
·公车上书揭序幕
第6课:戊戌变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拒和、迁都、变法
第二次上书
这次上书虽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组会办报求发展
第6课: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北京: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长沙:南学会
瑞安:兴儒会
广州:农学会
西安:励学斋
成都:蜀学会
·组会办报求发展
第6课: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上海:《时务报》
天津:《国闻报》
《直报》
长沙:《湘学报》
澳门:《知新报》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组会办报求发展
第6课:戊戌变法
材料二: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主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救亡决论》刊载于《直报》
材料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刊载于《时务报》
上述材料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会办报求发展
第6课: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严复(1854-1921)
·谭嗣同(1865-1898)
维新派
·时局危机变新法
第6课:戊戌变法
·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13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三艘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德国强占胶州湾事件 。
·时局危机变新法
第6课: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
·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
第五次上书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时局危机变新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措施
政治
经济
财政
教育
军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时局危机变新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材料一: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业者,将及万人。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二:全国的读书人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者也中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是洋奴汉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命绿营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者,任其自由,于是诸人大哗,谣谤起。”
——《清史纪事本末》
·顽固派官员
·民族企业家
·科举读书人
·八旗绿营兵
分组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你会同意变法内容吗?说明理由。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变法内容触犯顽固派利益
变法方式太过激进、操之过急
走向失败!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1835-1908)
·光绪皇帝(1871-1908)
·中南海瀛台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严复(1854-1921)
·谭嗣同(1865-1898)
由英国人保护
逃往香港。
躲入日本公使馆后逃到日本。
一度潜心治学。
拒绝出走,
被捕遇害。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谭嗣同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刘光第
·杨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谭嗣同殉难图
·谭嗣同在狱中题壁
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变法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材料一:他们害怕群众革命运动 ,更甚于害怕顽固反动势力。… …这就使他们远远地离开人民群众 ,找不到能够真正打破一切旧势力的同盟军 ,只能借皇权的威力去推行新政。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戊戌变法》
材料二: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二年可以自立,以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康南海 自编年谱》
材料三: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讨论并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政变终落幕
第6课:戊戌变法
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
2.变法的过程和措施过于冒进、激烈,急于求成,遭到顽固派的极力反对;
3.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脱离人民群众,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这是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