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必修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在地理学习中,区域地图包含的各种信息可以成为判断地理问题的依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陕西省周至县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
夜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集的街头。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
璃,好像是水晶宫。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时隐时现。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材料所描述的区域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不平衡的加速发展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高水平的不均衡发展阶段
4.该区域
A.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B.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
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 D.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5.推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有
①科技、教育 ②金融、贸易 ③信息、旅游 ④钢铁、普通服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
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地区。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省区中与所属地区对应一致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北地区 B.贵州、陕西、山东——西部地区
C.河南、福建、上海——东部地区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地区
7.我国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读下图,回答8-9题。
8.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A.工业基础雄厚 B.自然资源丰富 C.水陆交通便利 D.劳动力素质高
9.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产业结构更优,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C.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10.下列关于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形
B.北方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热带雨林为主
C.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的自然土壤更加肥沃
D.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水热资源丰富
引汉济渭为陕西省的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是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以补充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5个大中城市的给水量。读图,回答11-12题。
11.引汉济渭工程穿过的山脉是( )
A.天山 B.昆仑山 C.太行山 D.秦岭
12.关于汉江和渭河的水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江水量变化比渭河大 B.汉江径流量小,渭河径流量大
C.汉江的含沙量比渭河大 D.汉江无结冰期,渭河有结冰期
读“某产业转移路径示意图”(下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图示产业转移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空间分布很均衡 B.主要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C.主要向发达国家转移 D.主要向东亚、东南亚地区转移
14.欧美地区率先进行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①产品运输不畅 ②国家政策调整 ③劳动力成本上涨 ④原料价格上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国国家林业局透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 km2转变为目前的年均净减少1717 km2。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我国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荒漠化类型是( )
A.喀斯特荒漠化 B.水蚀荒漠化 C.风蚀荒漠化 D.盐渍荒漠化
16.形成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原因是 (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胡杨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一种杨树,在地下水含盐量很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照样枝繁叶茂(如右图)。人们赞美它为“大漠英雄树”有“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美誉。近几年部分地区胡杨林整片枯死。据此完成17-18题
17.推测胡杨林大片枯死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气候变干 ②过度垦荒,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 ③为解决生活能源问题,滥伐胡杨林致死 ④夏季风势力弱,水汽难到达,降水稀少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8.下列关于改善胡杨林生长环境的措施,合理的是
A.停止对沼泽的开垦、发展旅游 B.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C.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禁止各项用水,封山育林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20.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低噪声、减轻污染 ③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④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⑤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21.下列地理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①稻田 ②耕地 ③水库 ④海岸带 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22.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阅读上述材料,回答第22题
23.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流域内降水减少 C.蒸发加剧 D.引水灌溉
读下图,回答24题。
24.西气东输工程可以推进沿线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在
①改变东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②天然气可作为化工原料,促进东部化学工业的发展
③能够推动机械、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优势是
A.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输水 B.有京杭大运河及一些湖泊可利用
C.东线工程流经的是人口稀少区 D.东线工程水质较好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6~27题。
26.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生态环境脆弱 D.自然资源不足
27.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
①高科技产业 ②高耗能产业 ③高原料消耗产业 ④高污染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每年农历新年过后,都会形成农民离乡外出打工大潮。与往年不同的是,2020年疫情后,浙江、江苏、广东等传统用工大省出现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台了更多措施“截留”农民工。据此回答28~29题。
28.导致“用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限制民工的流动 ②沿海省份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量大幅上升 ③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提供相对更好的工资待遇 ④劳务输出省份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民工需求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9.关于“用工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成为沿海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一大推力 ②导致沿海经济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 ③促进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④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0.以下工业中,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生物制药工业 D.化学工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40分)
31.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位于河北省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塞罕坝,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曾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连年战争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
材料二 1962年始,塞罕坝历经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营造起万顷林海,成为京津冀地区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材料三 下图是“ 20 世纪 80 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 10 —15“洞庭湖 1825 一 2006 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示意图”。
(1)简述塞罕坝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4分)
(2)在塞罕坝地区植树造林成活率低,试从自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3)材料三中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经济价值和 , 生态价值。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应采取的措施是 。
31.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读下图“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填出四大工程的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 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
工程和 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 工程。
(2)“南水北调”中的“南”、“北”分别是指我国 (东,西)部地区的南方、北方地区。我国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大致是 —淮河一线。
(3)四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共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 。
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必修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5 ACCDA 6-10 DDBCD 11-15 DDDCC 16-20 ABCCA
21-25DDAAB 26-30ABCC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31.(20分)(1)(共6分)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过度开垦(2分)和过度放牧(2分);连年战争造成植被破坏严重(2分)。
(2)(共8分)冬季漫长寒冷;多风沙;干旱(或者降水少/水源短缺);土壤贫瘠(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每点2分,任意4点满分)。
(3)变小 , 发展水产业 航运业 , 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或调节气候) 供水等 ( 3 退田还湖;搞好上游水土保持;防治水污染等(答一点即可)
32.(12分)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8分
(2)东、秦岭。4分
(3)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 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供不应求; 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