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_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_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29 06: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从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角度,阐释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所具有的功能。
2.分析细胞膜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关系,说明细胞膜结构的物质基础,概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3.分析对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的探索历程,认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精神、 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结合下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细胞的基本结构
新课导入
组成细胞的分子必须有序地组织成细胞的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细胞膜的功能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 进行细胞之间的交流
分泌细胞   激素   靶细胞
通过血液间接交流
细胞膜的功能
直接接触
细胞通道
细胞膜的功能是由它的成分和结构决定的
细胞膜的功能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细胞膜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与化学的联系
相似相溶原理:“相似”是指溶质与溶剂在结构上相似,“相溶”是指溶质与溶剂彼此互溶。
(1)1895年,欧文顿通过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
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然后进行化学分析。
化学分析表明: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
积是细胞膜的2倍
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空气
提出假说: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可能是怎样排布的呢?


A


B


C
亲水的“头部”与水接触,疏水的“尾巴”远离水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一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分子将会如何分布
磷脂分子在水中能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由此,你能否就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原因作出分析
由于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在水溶液中,朝向水的是头部,尾部受水的排斥。当磷脂分子的内外两侧均是水环境时,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头部则分别朝向两侧水的环境,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细胞的内外环境都是水溶液,所以细胞膜磷脂分子的头部向着膜的内外两侧而尾部相对排在内侧,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的头部将与水接触,尾部与苯接触,磷脂分子分布成单层。
在水中形成的磷脂分子层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1. 如果把磷脂分子铺在“空气-水的界面”会是什么状态?
2. 如果把磷脂分子铺在“水-苯的界面”会是什么状态?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1935年,英国,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张力。
研究发现:细胞表面张力 < “油-水界面”的张力
人们已知:油脂表面+蛋白质 <“油-水界面”的张力
推测:细胞膜除了含有脂质,还可能附有蛋白质
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
细胞膜成分
脂质(50%)
蛋白质(40%)
少量的糖类(2%~10%)
磷脂最丰富,此外还有少量的胆固醇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归纳:细胞膜的成分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有“暗-亮-暗”结构。
问题1:该模型可以解释细胞的哪些功能?不能解释哪些功能?
实验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冰冻蚀刻技术
结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时间:1970年
人物:David Frye和Michael Edidin
实验技术:荧光标记
人细胞
小鼠细胞
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膜蛋白
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膜蛋白
细胞融合
37℃
40min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示意图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
沿着膜平面侧向扩散运动
围绕轴心
自旋运动
脂分子
尾部摆动
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做
翻转运动
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脂双层为基本骨架
细胞的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生命活动
磷脂
蛋白质
镶嵌、嵌入、贯穿
细胞膜
糖类(少)
组分
内部疏水,屏障
物质运输等
细胞表面
信息传递等
运动
运动
结构特点:流动性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结构
功能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实验 实验结果 膜结构性质的概括 模型的提出与完善
罗伯特森实验 电镜下细胞膜呈“暗-亮-暗”结构 所有细胞膜都是静态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 三明治模型
冰冻蚀刻实验 蛋白质颗粒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情况 蛋白质镶嵌、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于脂双层 流动镶嵌模型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不同颜色的荧光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一)问题探讨
1.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染料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因此活细胞不被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死细胞能被染成蓝色。
2.细胞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二)思考·讨论
1.最初对细胞膜成分的认识、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所以在水一空气的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的一面。科学家因测得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3.由于磷脂分子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在水溶液中,朝向水的是"头部","尾部"受水的排斥。当磷脂分子的内外两侧均是水环境时、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内侧,"头部"则分别朝向两侧水的环境,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细胞的内外环境都是水溶液,所以细胞膜磷脂分子的"头部"向着膜的内外两侧,而"尾部"相对排在内侧、形成磷脂双分子层。
课后习题
4.如果将磷脂分子置于水——苯的混合溶剂中,磷脂的"头部"将与水接触,"尾部"与苯接触,磷脂分子分布成单层。
(三)旁栏问题
一是因为水分子极小,可以通过由于磷脂分子运动而产生的间隙;二是因为膜上存在水通道蛋自, 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通过膜
(三) 穷栏问题
一是因为水分子极小,可以通过由于磷脂分子运动而产生的间隙;二是因为膜上存在水通道蛋1, 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通过膜
(四)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
1.(1)×;(2)×;(3)×。2.B。拓展应用
1.提示∶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合理之处是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可以允许一些物质出人,阻挡其他物质出入。这样的类比也有不妥之处。例如,窗纱是一种简单的刚性的结构,功能较单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得多;细胞膜是活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面窗纱是没有生命的,它只能是被动地在起作用。
课后习题
2.(1)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脂质体,两层磷脂分子之间的部分是疏水的、脂溶性药物能被稳定地包裹在其中;脂质体的内部是水溶液的环境、能在水中结晶的药物可稳定地包裹其中。
(2)由于脂质体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到达细胞后可能会与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也可能会被细胞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从而使药物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