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结晶现象(课件共34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4结晶现象(课件共34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29 11: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粤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结晶现象
1
知识回顾
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
1.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步骤:
计算
称量
溶解
装入试剂瓶
3.误差分析:
(1)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凡是能导致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的均可以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如:烧杯不干燥或烧杯有水;量筒中的液体溶质未全部倒出;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使用了游码);向烧杯转移固体溶质时,有一部分溶质撒落烧杯外;或药品不纯等。
(2)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凡是能导致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的均可以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如①称量时,所用砝码已生锈或沾有油污;②量取溶剂时,俯视读量筒刻度。
二、用较浓的溶液的稀释配制:
仪器:
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步骤:
计算
量取
稀释
装入试剂瓶
2
课堂导入
你喜欢清纯浪漫的雪景吗?大家对雪花了解多少?
雪花大都呈六角形,是一种晶体,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副精美的图案。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晶体?
氯化钠晶体
硫酸铜晶体
碳酸钠晶体
石英晶体
什么是晶体呢?它是如何形成的?
3
新课讲授
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明矾晶体
硝酸钾晶体
晶体是如何形成的呢?请观察以下实验。
观察活动
目的:知道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实验操作:在1支试管中注入1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加入研碎的明矾晶体,直到固体不再溶解,然后将上层饱和溶液倒进另一支试管中,把试管放到盛冷水的烧杯中冷却,观察。
实验现象:试管中析出 色的 。

晶体
01
晶体与结晶
什么是结晶?
结晶:饱和溶液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为什么明矾能用上述方法结晶呢?
这是由于明矾的溶解度大小随温度升降变化很明显。当在较高温度时形成的饱和溶液因降温超过其溶解量的限度,就会析出一定形状的固体,这就是冷却结晶法。
硝酸钾、硫酸铜等都适宜用此类方法结晶。
思考:我们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那么氯化钠能用该方法结晶吗?
要使氯化钠溶液结晶,就不宜采用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法,而适宜用蒸发水分的办法,这种方法称为蒸发溶剂结晶法。
在我国西部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碱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类资源,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碳酸钠)。当地的农民流传着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就是在夏天,当地的农民将湖水引入湖滩上晒出了食盐,到了冬天,湖面上又漂浮着大量的纯碱晶体,农民则可以直接从湖中捞碱。大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
冬天湖面上漂浮的纯碱晶体
夏天湖滩上晒出的食盐
纯碱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所以冬天捞碱。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体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a中混有少量的b,提纯a的方法是____________,b中混有少量的a,提纯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拓展提升
思考:如何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混合物中提纯KNO3 ?
高温下制成热饱和溶液(KNO3、NaCl)
冷却
大部分KNO3结晶析出
大部分NaCl仍留在溶液中
过滤
滤纸上有KNO3晶体
滤液中含大量的NaCl
转移固体
蒸发结晶
02
结晶法的应用
思考:我们平时吃的精研都是由粗盐精制而成,粗盐又是从水中提取的。你知道如何由海水得到食盐的吗?
目前,我们主要用海水晒盐(盐田法)的方法来得到粗盐,这是一种古老而至今仍广泛沿用的方法。
海水晒盐
粗盐中有很多难溶性泥沙,如何除去氯化钠中的泥沙?
学生实验活动
实验目的: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实验内容和步骤:
1.粗盐的溶解
(1)称量: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混有少量不溶性杂质的粗盐5g。
(2)溶解:
实验现象:粗盐中混有少量 的杂质,所得的盐水是否澄清? 。
难溶性
不澄清
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加速溶解
2.过滤
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
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不留有气泡,提高过滤速度)。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否则液体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体混入滤液)。
三靠:
·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
·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
·漏斗下端紧靠接液烧杯的内壁。
玻璃棒的作用:
引流
实验现象:滤纸上有 ,滤液是 ,是否澄清? 。
固体杂质
氯化钠溶液

3.蒸发
注意:当有较多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的水份。
实验现象:蒸发至一定程度,蒸发皿底部有 析出,停止加热继续搅拌,结果 。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继续析出
实验结论:析出的晶体是 ,停止加热的原因是 。
氯化钠晶体
利用余热蒸干剩余的水份
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分别起什么作用
溶解:
玻璃棒起搅拌作用,目的是加速溶解。
过滤:
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蒸发:
玻璃棒起搅拌作用,防止液体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思考:
4
课堂小结
结晶现象
晶体与结晶
粗盐的提纯
5
典型例题
考点一:结晶的方法
【典型例题1】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38.0
现有60℃时该盐的饱和溶液105g,要得到32.1g晶体,应将该盐溶液冷却到(  )
A.20℃ B.30℃ C.40℃ D.10℃
B
【迁移训练1】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降温和蒸发是结晶的常用方法
C
【典型例题2】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  )
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D
考点二:粗盐的提纯
【迁移训练2】如图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操作A中两个托盘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B中还需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4)操作C中,倒入液体时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主要是为了防止________(填序号)。
A.过滤速度慢     B.滤纸破损
C.杂质未经过滤就进入滤液
铁架台
防止粗盐腐蚀托盘,同时能使称量更准确
胶头滴管
C
(5)图中部分操作有错误,其中有的错误会导致精盐的产率明显偏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会导致液滴外
溅,造成氯化钠的流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