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复习学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复习学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8 14: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 观看视频、图片,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资料,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
3、 绘制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
4、 联系示意图分析,理解构造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5、 举例说明板块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6、 结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7、 结合资料,绘制示意图,分析河谷的形成与演变。
8、 通过观察、实地走访,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9、 举例分析地貌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例题:法国圣米歇尔山位于圆锥形小岛上,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朝圣(下图)。圣米歇尔湾涨落潮海平面高差可达15m,圣米歇尔山周期性与大陆通过连岛坝相通。为开发旅游业,1877年人工建设长堤与大陆永久相连,此后又在部分陡崖上修筑护坡。20世纪山上出现了多个旅游接待场所。目前,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预计海湾将于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为拯救圣地,当地在库埃农河上修筑水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圣米歇尔山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水平挤压—岩浆喷出—海浪侵蚀
B.海水沉积—褶皱隆起—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地壳沉降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2)圣米歇尔湾加速菱缩,主要是因为旅游开发时( )
A.过度用水 B.建设长堤 C.排放垃圾 D.修筑护坡
(3)库埃农河水坝的主要作用是( )
A.蓄淡冲咸 B.削弱径流 C.拦沙促淤 D.蓄潮冲沙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圣米歇尔山位于圆锥形小岛上,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层冷凝而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再由于地壳抬升出露海面,形成小岛,后经海浪的侵蚀而形成的独特的景观,D正确,自然排除ABC。故选D。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为开发旅游业,1877年人工建设长堤与大陆永久相连,阻挡了海水的运动,海水流速降低,使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导致圣米歇尔湾加速菱缩,B正确,和过度用水无关,沉积物不可能是垃圾,在部分陡崖上修筑护坡,也不会导致海湾的萎缩,故ACD错误。故选B。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海湾将于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为拯救圣地,当地在库埃农河上修筑水坝,说明水坝的作用是蓄潮冲沙,减少沙体的沉积,D正确,而不是为了降低盐度和削弱径流、拦沙促淤,ABC错误。故选D。
下图是某学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均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实验过程中(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2)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3)下列有关该模型模拟的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河流的上游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为河流中下游,以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1)答案:C
解析:实验过程中颗粒小的沙子先被搬运,颗粒大的沙子先堆积;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被搬运得越远,C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乙、丙为凹岸,水流快,以侵蚀作用为主;甲、丁为凸岸,流速慢,沉积为主,D项正确。
(1)答案:C
解析:图示实验模拟的是河曲,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适宜建河港;甲、丁为凸岸,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适宜建聚落。C项正确。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判读关键是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抓住四种物质: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四种作用力: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
我们来总结其主要发生过程:岩浆是来自上地幔软流层及地壳局部地段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温熔融状物质。他通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变成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最后通过重熔再生又成为岩浆。
例题:华山古称“西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山脉是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顶部是粗粒斑状花岗岩。下图为游客拍摄的华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岩石成因与华山山脉岩体一致的是( )
A.石灰岩 B.玄武岩 C.页岩 D.石英岩
(2)照片中显示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垒 D.地堑
(3)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依次为( )
A.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冷却凝固—风化侵蚀—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冷却凝固—风化侵蚀 D.风化侵蚀—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1)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华山山脉是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顶部是粗粒斑状花岗岩,由此可知,华山山脉岩体为花岗岩,从岩石成因类型来看,属于岩浆岩。石灰岩和页岩为沉积岩,与华山山脉岩体成因类型不一致,排除A、C;玄武岩为岩浆喷出形成的火成岩,属于岩浆岩,与华山山脉岩体成因类型一致,B符合题意;石英岩为砂岩变质而形成,属于变质岩,与华山山脉岩体成因类型不一致,排除D。故选B。
(2)答案:C
解析:华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悬崖峭壁,坡度极大,是断层中上升一侧的岩块形成的断块山,属于断层构造中的地垒构造,C正确;地堑常形成地势较为低洼的平原或谷地,排除D;背斜和向斜是岩层受力弯曲变形而形成,图中岩层没有明显的弯曲变形,因此照片中显示的地质构造不太可能是背斜和向斜,排除A、B。故选C。
(3)答案:A
解析: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首先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地下的花岗岩,之后地壳抬升(断裂上升),使上覆岩层和沉积物、花岗岩高出地表,形成高大的山体,海拔较高处的上覆岩层及沉积物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破碎,由搬运作用带到低洼地点沉积,原地花岗岩完全出露,并受到风化和外力侵蚀等影响,形成现在的地貌,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寨下大峡谷天穹岩景观(见下图),是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凹形崖壁,崖壁顶端有一直径约20米的凹岩,内有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高悬头顶,构成奇异的穹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天穹岩地貌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为( )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作用、冰川侵蚀
B.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一一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C.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流水侵蚀
D.岩浆喷出——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海浪侵蚀
2.形成崖壁上洞穴的有利条件是( )
①基岩颗粒大小均匀 ②岩石抗风化能力弱
③降水丰富 ④气候干旱且多大风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位于马耳他戈佐岛(岛上多石灰岩低丘)西北角,但已于2017年3月8日坍塌。下左图为马耳他简图,下右图为其著名景点“蓝窗”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蓝窗”形成过程中所受的地质作用,排序正确的是(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B.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海水侵蚀
C.海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沉积作用
4.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a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外力作用 B.重熔再生 C.变质作用 D.岩浆冷却
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环境
D.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向斜成谷 B.乙处背斜成山
C.从1~4,岩层年龄渐新 D.甲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8.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岩层不连续地沉积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沉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下图为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马里亚纳海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B.该地区是海底岩石年龄最新的地区
C.该地区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D.该地区是目前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地区
10.下列有关马里亚纳海沟形成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过去,在崇山峻岭中,交通线顺山势盘旋,这种迂回展长的路线叫展线。现代高铁则是逢山开道,遇沟架桥。2017年12月6日,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该线路桥隧比(桥梁隧道占全线的比重)高达94%,西安到成都仅需4小时。从此,蜀道之难不再“难于上青天”。左图为穿行在某低山中的“灯泡”型展线,右图为西成高铁某段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的“灯泡”型展线( )
A.降低了线路坡度 B.减轻了地质灾害
C.提高了列车速度 D.增加了施工难度
12.西成高铁桥隧比高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有( )
①缩短线路距离 ②保护生态环境 ③节约建设成本 ④保证运营安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冲积扇(如左图)与三角洲(如右图)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形平坦,岔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沉积岩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风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多荒漠景观,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多砂岩、页岩等岩层,雅丹地貌分布面积大。其中冷湖地区的背斜褶皱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风蚀雅丹地貌。左图为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图,右图为冷湖垄岗状雅丹地貌景观图。
(1)简述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分布面积大的自然条件。
(2)简析冷湖雅丹地貌广泛发育于背斜褶皱构造的原因。
(3)说明冷湖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理由。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该地景区,距今2.7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积有厚厚的石灰岩,海陆变迁,海洋形成陆地。200万年来,形成千百万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阿诗玛峰了。阿诗玛峰位于石林边缘,从某个特定角度看它,宛若一个身背花篮、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她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彝族撒尼人传说中的姑娘阿诗玛的化身。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的一处景观图。
(1)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为____。
(2)说明阿诗玛峰形成过程。
(3)该地区年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地区,但地表水缺乏,解释其自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天穹地貌是红色砂岩组成,属于沉积岩,故先要固结成岩,然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地,最后经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形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择C。
2.答案:B
解析:①.基岩颗粒大小均匀与洞穴形成关系不大,故①错误;②.岩石抗风化作用弱,易受侵蚀,易形成洞穴,故②正确;③.由题意可知,该地貌分布在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强,利于洞穴形成,故③正确;④.由题意可知,该地貌分布在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故④错误;故B②③正确,ACD错误。
3.答案:A
解析: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蓝窗”所在的戈佐岛上多石灰岩低丘,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景点“蓝窗”基岩——石灰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低丘”说明地壳抬升,石灰岩出露。“蓝窗”位于戈佐岛的西北角,由图2可知,其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故“蓝窗”形成过程中最先受到的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再经地壳抬升出露海平面,后受到海水侵蚀。选择A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和上题分析,“蓝窗”坍塌最可能受到的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蓝窗”是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景点,该地区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海浪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雨量多,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因此冬季破坏最强。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指向沉积岩,是外力作用;b指向岩浆岩,是冷却凝固作用;c指向变质岩,是变质作用;d指向岩浆,是重熔再生作用;综上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可以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干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以及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形成岩浆、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在地下深处,但无法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形成沉积岩不会大量的输送热能;综上述,ABC正确,D错误。依题意,选择错误的,故选D。
7.答案:D
解析:图中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形成谷地,A项错误;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堆积形成山,B项错误。从1-4,岩层埋藏越来越深,岩层越来越老,C项错误。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D项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甲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B项正确。甲处岩层向上弯曲,A项错误。甲处为背斜,C项错误。甲处岩层主要是被侵蚀作用,D项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读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区域图,该地区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A错误。
马里亚纳海沟是海底岩石年龄最老的地区,最年轻的是海岭,B错误。
马里亚纳海沟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C正确。该地区太深,人类难以开发,目前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地区是浅海大陆架,D错误。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的地貌,图中A符合题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图中的“灯泡”型展线顺山势盘旋,降低了线路坡度,增加了长度,A对;修的线路越长,增加了对植被的破坏性,增加了地质灾害,B错;“灯泡”型展线,线路弯曲,降低了列车速度,C错;开凿隧道少,架桥少,降低了施工难度,D错。故选A。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西成高铁桥隧比高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逢山开道,遇沟架桥”,缩短线路距离,①对;但同时线路沿线的地表、植被会遭到破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②错;开凿隧道多,建桥梁多,增加建设成本,③错;线路直,有利干保证运营安全,④对。故选B。
13.答案:B
解析: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者入湖口附近形成的堆积地貌。它们既可以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可以分布在湿润地区。
14.答案:C
解析:冲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
15.(1)答案:沉积岩分布广泛;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外力(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荒漠广布(或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地貌形成一般从物质基础、动力机制分析。材料“多砂岩、页岩等岩层”,说明沉积岩分布广泛;材料“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说明气候干旱,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材料“间歇性流水冲刷、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说明外力(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材料“多荒漠景观”,说明荒漠广布(或植被覆盖率低)。
(2)答案:背斜构造分布广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解析:材料“其中冷湖地区的背斜褶皱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风蚀雅丹地貌”,说明此处背斜构造分布广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和侵蚀,因此雅丹地貌广泛发育。
(3)答案: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该地盛行西北风(风速大(风频高);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向一致。
解析:材料“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说明冷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材料“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说明该地盛行西北风,风速大(风频高);读图分析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向一致。
16.(1)答案:流水
解析:外力的类型有流水、海浪、风力、冰川等。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也称岩溶地貌,主要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
(2)答案:早期为浅海环境,沉积形成石灰岩层;随着地壳抬升,石灰岩层出露地表;长期受流水溶蚀作用,由于岩石岩性和结构不同,侵蚀程度不同,形成石林。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早期该景区是一片汪洋,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了厚厚的石灰岩层;后来由于地壳抬升,海陆变迁,石灰岩层出露地表,由于气候高温多雨,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强烈;因为岩层性质和结构不完全一致,所以出现了差异侵蚀,溶蚀较少的部位形成了石峰。
(3)答案: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广布,岩层多裂隙,地下多溶洞,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地势崎岖,峰岭众多,地表径流速度快,且土层浅薄,加上人为破坏,地表植被少,形成石林,涵养水源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喀斯特地貌地表岩层多裂隙,地下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易通过裂隙流入地下暗河,在地表难以存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