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 收听天气预报,感受天气变化,据此分析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 结合材料,分析锋面系统,高压、低压系统的形成与影响。
3、 结合示意图及天气特征,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4、 通过绘制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5、 结合资料,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
6、 分析图文材料,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7、 结合图文材料,掌握由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8、 联系生活感受,理解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9、 结合自然景观,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1.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冷锋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它可以活动于全国各地。由于冷锋和高空槽的配置,移动快慢等不同,冷锋附近云和降水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有的主要出现在锋后;有的则主要出现在锋前。
暖锋是指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空气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就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结在一起。暖锋过境时,温暖湿润,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云雨天气。与冷锋相对。暖锋比冷锋移动速度慢,可能会连续性降水或出现雾。
气旋在北半球,空气是反时针方向运动,在南半球旋转方向则相反。中心气压最低,逐渐向外递增,空气不断流入中心,形成上升气流,也称低气压。它的直径小的有几十公里,大的有几千公里。有气旋影响时,常常容易出现阴雨、大风天气等。气旋的中心地带以上升气流为主,所以多云雨天气,而四周通常是容易干燥晴朗的下沉气流,我们所熟悉的台风就是如此。
例题:下图中甲、乙、丙、丁、戊示意我国某市5天的天气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甲日为多云天气 B.乙、丙两日最高气温相同
C.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 D.丁日的最高气温为2℃
(2)图示天气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哈尔滨的12月 B.北京的11月 C.昆明的9月 D.乌鲁木齐的1月
(3)图示5天的天气状况呈现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过程,则其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戊 B.戊→丁→丙→乙→甲
C.乙→甲→丙→戊→丁 D.戊→丁→乙→甲→丙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日为中雨天气,A项错误;乙、丙两日最低气温相同,均为-1℃,最高气温丙日高于乙日,B项错误;戊日的最高气温约为14℃,最低气温是3℃,气温日较差约为11℃,通过计算可知,这5天中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C项正确;丁日的最低气温为2℃,最高气温为10℃,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哈尔滨的12月、乌鲁木齐的1月因纬度较高,日最低气温一般在-5℃以下,A、D项错误;昆明纬度较低,9月最低气温在0℃以上,C项错误;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其11月的天气状况与图示状况最相符,B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据图可知,戊→丁→乙(丙)→甲气温不断降低,甲日气温最低且有降雨,说明甲日为冷锋过境时;乙日为多云天气,丙日为晴朗天气,因此判断丙日为冷锋过境后。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当空气被挤压集聚,会出现气温升高的现象。下图为2021年11月19日手机软件查询的龙岩市天气预报信息截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即将影响龙岩的天气系统为( )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2)当日(19日)为多云天气,11月20—23日天气的变化最可能是( )
A.晴→小雨→阴 B.晴→多云→小雨 C.阴→小雨→晴 D.小雨→多云→晴
(3)空气被挤压增温的现象可能发生在( )
A.11月21日该天气系统控制之前 B.11月21日该天气系统控制之后
C.11月23日该天气系统控制之前 D.11月23日该天气系统控制之后
(1)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气温21日过后是总体下降的趋势,说明是冷气团挤压暖气团,而后冷气团占据了暖气团的位置,因此该天气系统为冷锋,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总体气温降低,并且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日较差缩小,故有降水天气,所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20日后,暖气团受到挤压抬升,出现阴天、降水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所以11月20-23日天气的变化最可能是阴→小雨→晴。故选:C。
(3)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总体气温降低,并且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日较差缩小,故有降水天气,所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冷锋过境时,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靠近,暖气团被迫抬升,所以空气被挤压出现在11月21日该天气系统控制之前。故选:A。
2018年7月11日,台风玛丽亚登陆我国福建省沿海。完成下面小题。
(1)台风玛丽亚属于上图中哪种天气系统( )
A.① B.② C.③ D.④
(2)台风玛丽亚登陆季节,北半球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台风风向旋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 D.以上都不对
(4)台风玛丽亚登陆季节,我国福建( )
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盛行东北风 D.盛行东南风
(1)答案:A
解析:台风属热带气旋,由于海海面温度较高,中心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辐合,A项正确,②是顺时针辐合,为南半球气旋。③是顺时针辐散,为北半球反气旋。④是逆时针辐散,为南半球反气旋。BCD项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台风玛利亚登陆的季节为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此时北半球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的气压带应该是原本偏北的副热带高气压带,B项正确。副极地低气压带距离偏远,A项错误。赤道低气压带是低压,此时北移,形成热低压,C项错误。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不会被热低压切断,D项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台风的形成主要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合地转偏向力有关。而风向的旋转则是主要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摩擦力影响较小,A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4)答案:D
解析:台风登陆的季节为夏季,我国福建地区位于东南沿海,盛行东南风,C项错误,D项正确。夏季大部分时间高温多雨,AB项错误。故选D。
2.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1)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一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3)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忽略海陆因素等对风带影响),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例题: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 40°N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答案:(1)D(2)B
解析:(1)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甲图M气压带南移,说明北半球是冬季,30°~40°处于盛行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D项正确。
(2)甲图气压带南移,北半球是冬季,乙图中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北移,说明是北半球夏季,故B项正确。
3.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影响降水。2、影响气温。具体如下:
①气压带影响气候:
当受低压带控制时,出现多雨现象;当受高压带控制时,出现少雨现象。
②风带影响气候:
当受到风带影响时,要看风的方向。如果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则形成多雨现象;如果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则形成少雨现象。
例如:
全年受赤道低压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的大陆西岸,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面,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高温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而温和湿润。
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控制形成高温多雨的湿季,信风带控制形成高温少雨的干湿(此区的信风带的风向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
例题: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示是北半球的_______(季节)。
(2)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④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类型④所示地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由气候①→②→③→④→⑤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带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4)图中⑥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⑤所示地区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2)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4)雨热同期;乳畜业
解析:(1)读图可知,甲气压带位于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应为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导致的,应当为北半球夏季。
(2)读图可知,气候类型⑤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常年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气候类型④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3)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气候类型④为地中海气候区,所示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图中①→②→③→④→⑤为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带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4)读图可知,图中⑥所示地区位于北纬35°-55°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气候类型⑤位于北纬40°-60°大陆西岸,常年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不足,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多汁牧草生长茂盛,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可以发展乳畜业。
下面四幅图为某地近地面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个风带位于北半球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④
(2)四个风带中信风带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当③风带的位置偏北时,下列说法确的是( )
A.我国处于冬半年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 D.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温和多雨
(4)①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半球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吹东北风,中纬地区吹西南风。图中①为东北风,②为西北风,③为东南风,④为东北风。因此四个风带位于北半球的①④,故选A。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半球的信风为东北信风,南半球的信风为东南信风。图中②④位于60°附近,不属于低纬地区,排除②④。①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③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因此四个风带中信风带有①③,故选C。
(3)答案:C
解析:③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风带的位置偏北,表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AB错误。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南极点附近会出现极夜,C正确。夏季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炎热干燥,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①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③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①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A正确。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下表是某气象观测点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月1日 1月2日 1月3日
平均气温(℃) 12 0 -2
气压(百帕) 1002.5 1005.0 1007.5
天气现象 晴,1-2级偏北风 中雪,6-8级偏北风 阴转晴,2-3级偏北风
1.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气象观测点在1月1日时的天气形势的是( )
A. B.
C. D.
2.这次天气系统可能带来的灾害是(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寒潮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按照其强度由小到大可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在浙江登陆,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下图示意2021年7月18—28日台风“烟花”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受台风“烟花”影响,7月25日15:00—7月26日9:00杭州风向的变化为( )
A.由东北风转为东南风 B.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
C.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 D.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4.7月25—26日台风“烟花”转变为热带风暴的原因有( )
①水汽补给越来越少
②由低压逐渐演变成高压
③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
④移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某年12月,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在救援俄罗斯客船途中因遭遇暴风雪而被困南极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图中能正确显示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导致“雪龙号”遭遇暴风雪的直接原因是( )
A.西风带内的气旋活动 B.极地东南风带强劲
C.极地高压下沉气流强烈 D.东南信风势力强劲
下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图中( )
A.1月份①常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 B.6月份气压带、风带向低纬移动
C.②、③控制的地区多形成对流雨 D.④是带来较少降水的东北信风带
8.冬至日前后( )
A.地中海沿岸主要受①控制 B.内蒙古高原主要受②控制
C.西欧平原主要受③的控制 D.华北平原主要受④的控制
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南美洲南端火地岛的南面。岛上最高,点海拔1195米,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毫米,南部年降水量800毫米。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下图为纳瓦里诺岛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纳瓦里诺岛的气候类型属于(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0.有关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南风的迎风坡,南部降水多于北部
B.夏季平均气温低主要是由于海拔高
C.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为主
D.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
下图为某区域1月和7月盛行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甲、乙盛行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给澳大利亚北部带来寒冷气流
B.乙与北印度洋夏季洋流的形成有关
C.甲、乙的形成都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
D.乙对北半球东南季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12.乙盛行的季节( )
A.孟加拉国可能发生干旱 B.巴西高原一片葱绿
C.北京昼短夜长 D.开普敦地区处于多雨季节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即将经历阴雨并升温的区域是( )
A.南澳大利亚州中西部 B.塔斯马尼亚岛
C.塔斯曼海东部 D.西澳大利亚州北部
14.图示时刻,珊瑚海的气流运动特点是( )
A.大致向北流动 B.风力强劲
C.以垂直下沉为主 D.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锋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地形的影响,其性质和锋面附近的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改变。下图示意庐山对锋的阻滞。下表示意1961~1970年间庐山附近两地各月平均降水量(单位:mm)。
站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星子县 37.7 64.1 131.4 176.9 224.7 271.5
九江市 47.6 75.3 133.3 166.3 202.9 218.6
站名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星子县 163.6 85.5 49.4 34 66.8 38.6
九江市 140.1 84.2 62.6 47.7 73.6 47.8
(1)分析庐山西北部准静止锋的形成过程。
(2)分析庐山附近两地6~8月降水量变化的形成原因。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马拉维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图1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该国A地多年平均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3)根据A、B两地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与A地相比,B地的年降水量大小及雨季长短,并分析原因。
(4)近年来我国对该国援助力度大,有许多中国工人来到该国务工,针对该国的自然环境特征,指出为保障身体健康,我国工人应重点防范的问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1月1日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说明此时受单一暖空气控制,之后气温变低,气压升高,出现大风降水天气,说明有冷锋过境。所以1月1日为冷锋过境之前。
A.图中显示,气象站位于冷锋锋前,还没有受到冷锋影响,此时天气现象是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故A为正确答案。
B.图中显示,气象站位于暖锋锋后,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
C.图中显示,气象站位于低压气旋过境前,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
D.根据冷空气的箭头,我们可以判断,该图显示的是冷锋过境,但是气象站位于锋后位置,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结论,可知这次天气系统为冷锋,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A.沙尘暴一般出现在春季比较干燥的时候,无降水出现,故A错误。
B.表中显示出现中雪,故B错误。
C.泥石流是由暴雨激发形成,主要出现在夏季,故C错误。
D.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随之带来大风降温天气,可能会出现寒潮。故D正确。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3.答案:D
解析:7月25日15:00台风中心位于杭州的正东方,此时杭州的风向为西北风,7月26日9:00台风中心位于杭州的北方偏东位置,所以此时杭州的风向为西南风,因此7月25日15:00—7月26日9:00杭州风向的变化为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答案:B
解析:7月25—26日台风“烟花”转变为热带风暴主要是由台风登陆导致的。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在海洋上不断有水汽补充进来增强其势力,登陆后水汽补充迅速减少,①正确。且陆地上地形起伏大,还有树木和建筑物等,对台风有很大摩擦,损耗了其能量,导致转变为热带风暴,③正确。登陆后台风没有由低压逐渐演变成高压,②错误。登陆后台风移动方向没有发生改变,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①气压带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图示气压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②气压带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图示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③气压带为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图示气压带居中,为春、秋分时;④气压带为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图示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雪龙号”被困位置处于南极圈以北的西风带内,其遭受的暴风雪是西风带控制下的气旋活动所造成,A正确。南半球极地东风带对该地区影响较小,排除B;极地高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无法影响到该地区,CD错误。综上所述选A。
7.答案:D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风向的偏转方向判断,图示区域为北半球,1月份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形成高压,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错误。6月份气压带、风带向高纬移动,B错误。②为副极地低压带,③为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多形成锋面雨,C错误。④为东北信风带,由高纬度向低纬度运动,降水少,D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地中海沿岸地区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A错误。②为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北纬60°附近,内蒙古高原纬度较低,不会受副极地低压控制,B错误。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西风带(③)控制,C正确。④为东北信风带,华北平原受季风环流影响,D错误。故选C。
9.答案:A
解析:结合图可知,甲代表的气候分布在欧洲西部,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因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A。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B
解析:甲主要是由于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形成的西北风,给澳大利亚北部带来暖湿气流,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A错误。乙是东南信风,乙与北印度洋夏季季风洋流形成有直接影响,东南信风穿越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B正确。乙是东南信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C错误。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D错误,故选B。
12.答案:D
解析:乙盛行的季节应为北半球夏季,孟加拉国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A错误。巴西高原此时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草木枯黄,B错误。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昼长夜短,C错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为冬季,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的开普敦地区处于多雨季节,D正确。故选D。
13.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塔斯马尼亚岛即将经历暖锋过境,暖气团替代冷气团,气温升高,带来阴雨天气;南澳大利亚州中西部经历了冷锋过境,已是降温天气;塔斯曼海东部高压来临;西澳大利亚州北部受平稳单一气团控制,不会出现阴雨天气。
14.答案:A
解析:图示时刻,珊瑚海等压线稀疏平直,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风力较小,风向大致是偏南风。
15.(1)答案:庐山西北部冷锋在往东南移动过程中,受山地阻挡,前进受阻,并被迫停留在山前地带,转变为准静止锋。
解析:由图可知,冷锋由北南下,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庐山阻挡,前进受阻,并被迫停留在山前地带,转变为准静止锋。
(2)答案: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天气,降水丰富;8月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解析:从表格的数据可知,两地的降水量逐月减少。原因:6月份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天气,降水丰富。8月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出现伏旱天气而降水少。
16.(1)答案: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解析:由经纬度位置可知,A地位于热带,全年高温;由降水资料图可知,A地干湿季分明,故A地为热带草原气候。
(2)答案: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解析:图中A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地区,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3)答案:B地年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到达B地时受山地抬升作用,产生大量降水。
解析:本问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等方面分析。
(4)答案:中暑;晒伤;蚊虫叮咬;野生动物(猛兽)侵袭;疫病等。
解析:该国纬度低,全年高温,应注意防中暑;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应注意防晒;雨季湿热,要防蚊虫叮咬;防野生动物(猛善)侵袭;预防疫病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