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盈二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12月学情调查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课文默写:(10分)
① ,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②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关雎》)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⑤《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是 ;一句写人生来平等的,原句是 。
⑥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诗句是
, 。”
⑦ ,行者常至。
⑧差之毫厘, 。
2.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tián淡保守的气质,也孕郁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子,给加点字注音。
tián( )淡保守 发酵( ) 熠( )熠生辉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桑拿天”的意思是__________
“得心应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有一项是(3分)
A.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B.眼下,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强化班,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孩子个性的一种摧残。
C.几个来到香港的大陆游客,在一家珠宝店里精挑细选,最终探骊得珠,满意而归。
D. 小偷被人发现后,急不暇择,慌忙间跑进了一条死胡同。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的事总是这样。一个人,如果后来成了人物,则他小时候的优点固然是优点,即便是缺点也无妨看作优点。
B、生物学专家给大家讲了许多有关人类起源、人类进化、地球生物环境的演变以及如何保护和科学利用地球资源的知识。
C、以基地组织为首的恐怖分子在世界各地制造的一桩桩流血事件,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D、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5.名著阅读。(3分)
《格列佛游记》中,三位教授计划取消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他们认为这种改革除了对身体健康有益外,还有哪两个好处?这里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什么写法。
【答】 ▲
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拟一则对仗(对偶)式的广告语。(2分)
作为强抗氧化剂的维生素E,能降低心脑血管病即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并对其有治疗作用,也能减少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再次发作和降低死亡率。有专家感叹说:“不服用维生素E造成的危害等同于吸烟的危害。” (选自《浓维生素E胶丸说明书》)
【答】 ▲
7.综合性学习(7分)
近年来,全市掀起“四城同创”(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热潮,目的是想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抓住新的经济发展机遇。阅读下列题目并作答。
(1)某中学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建设,争做文明小市民,想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请你为学校出谋划策。(2分)
活动一:“文明小市民从我做起”主题演讲赛。
活动二: ▲
活动三: ▲
(2)文明行为深入于细节中,但有些同学很不注意一些细节场地的文明行为,请你为下列场地各写一句宣传标语,倡导同学们的文明行为。(3分)
餐厅里 ▲ 楼道里 ▲
垃圾箱旁 ▲
(3)作为中学生的你能想象出达标后的盐城是怎样的吗?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必须用修辞并不少于40字)(2分)
【答】 ▲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6分)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5、同为写雪,但两诗呈现出来的雪景却有不同的特点。试作说明。
【答】 ▲
6、“诗言志”,“志”指的是思想感情。摘出甲乙两诗中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说说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17分)
【甲】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②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①铲削消磨:被削平消灭。②涵煦:滋润化育。③幸:庆幸。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山肴野蔌( )
(3)修既治滁之明年( ) (4)问诸滁人(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
(2)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 ▲
给第4段第一句话加上标点断句。(3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答】 ▲
【甲】【乙】两文表达了同样的政治理想,请将该理想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答】 ▲
醉翁亭是安徽省一大名胜古迹,假如你是此地的一名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3分)
【答】 ▲
(三)阅读《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完成15——18题。(14分)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 为例,论证了 ▲ 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答】 ▲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①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惊喜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这一切合并成一种浑厚的气息,这是民间的气息,也是古老中国的气息。
②就这样,一些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③站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人想起千年的礼仪,透出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④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⑤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务做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⑥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⑦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这些中国的古老图腾,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⑧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⑨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仅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⑩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一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11) 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19.作者在文中透过“木格花窗”共写了几种眺望 (4分)
【答】 ▲
20.仔细阅读第一段,说说木格花窗具有哪些特征。(3分)
【答】 ▲
21.辨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22.文章写到了很多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
23.本文最后一段富有深意,请联系文章主旨淡谈你的理解。(4分)
【答】 ▲
作文(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