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26 好的故事(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体会到一个怎样的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用鞭爆繁响与身边围绕的烟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一个人的黑夜不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文中以现实的喧嚣混乱,衬托作者的惆怅、孤寂。(象征,对比)
写作背景
文章的写作时间,文末是二月二十四,其实是一月二十八,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而写作是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的放爆竹,就是他是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麻木的。
联系现实,对比梦境,体会追求:
我们读懂了现实中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那么对照现实的夜的这些特点,我们再来看看想象的梦的世界,也许对梦中出现的这些景物的特点会有新的发现,注意把两者对比着看。
1:梦中景物的生动、自然、闲适,与现实的沉寂、单调形成对比。
2:梦中有明媚的阳光,而现实是昏沉的夜,是黑暗。
3:梦中的景象融合、协调,而现实是矛盾和冲突的。
4:“两岸边的乌桕,新禾……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在先生描绘的景物中,乌桕与新禾、村女与和尚、茅屋与伽蓝等都是对立的矛盾体,映射了先生矛盾纠结的内心,在失望与希望中来回纠结,反抗绝望。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者》,眼前还剩着几点红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它,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
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
我真这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它,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结合阅读链接,谈谈感受和体会。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正如冯雪峰所说的,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
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的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作者先写昏沉的夜,这是当时所处的黑暗环境的象征。再具体抒写梦境中“好的故事”,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明艳的画面。但在想要凝视这些美好时,梦境便消散了,再次回到“昏沉的夜”。文章通过写梦中所见的美好景象及梦醒后的幻灭,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
同学们,今后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
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资料、别人对作品的评价等。
作业:
(1)你有没有“好的故事”呢?试着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2)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它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