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2 16: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课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孙友田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篇简洁明快的现代诗,通俗易懂,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基本上能够通过诗歌语言体会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因此,本课教学中,应寓情于诗中,引导学生想象出最美的画面,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出最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打开大自然这一“绿色的课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在对诗歌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
教学难点:感悟诗情,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准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评议。
(2)交流感受:读着读着,你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想象绿色大自然正向我们徐徐展开,两个“去吧”充满了对少年儿童热切的召唤。]
(3)感情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等。
  2、学习第二小节。
(1)调动经验,引导交流: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曾经用“明亮的眼睛”发现了些什么呢?
(2)指名读诗歌,感悟形象:诗人撷取了哪些景物展现给我们?
(3)再读诗歌,领悟特点: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 4 ) 诵读想象,进入情境:边读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 。
[通过调动经验,抓取景物,寻找特点,想象画面,引领学生在读中仿佛身临其境。仿诗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虽有一定难度,但让学生丰富的想象付诸表达,使学生的倾吐愿望得以满足。]
3、学习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挂图,指导观察:美丽的大自然正敞开怀抱欢迎我们呢!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感情朗读第三小节,引导体会“鸣禽”、“野花”的活泼艳丽和对少年儿童的热情友好。
(3)师范读第四、五小节:让我们来倾听热情的祖国的山水要对我们说些什么。
听后交流: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练习:指名读、评读、赛读、齐读等。
[抛开烦琐的提问和分析讲解,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训
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4、学习第六小节。
(1)指名学生反复朗读后,交流:与第一小节相同的内容,此时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第一、六小节,体会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两小节的情感差别。
师总结:如果说篇首是对诗歌主题的暗示,那么篇末则是全诗感情的升华。
[意境是诗的核心。阅读诗歌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可以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因此,教学这一环节,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声音和情感逼真地再现,使学生欣赏着最美的画面,循序渐进地进入诗歌的境界。]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歌的明快、舒缓和豪情万丈,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配乐齐读。
[音乐的辅助效果有时可以超过语言的描述。在轻快活泼的音乐渲染中,学生朗读出最真的情感,想象出最美的画面。]
5、合作探究: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是一本什么样的课本?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当引导、点评。
6、师总结:
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美术课本、科学课本,甚至是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真实朴素的课堂,却让多少思绪飞扬,让多少心灵共舞。这样的课堂就如每天的生活一样自然。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身处小小的教室,但老师和同学们已经从生动的诗句中,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宽广”“辽阔”“生命”。这样的课堂,老师能以“学生”为中心真实自然地教学,轻轻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既而打开了孩子们心中的大自然的课本。]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课外建议:通过阅读、绘画、观赏、描写等方式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感受自然的绚丽,获取丰富的知识。
[“生成在于活动”,学生的成长是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建构的。只有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自然,描绘自然,享受自然,赞美自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生活天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