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6:59: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解题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预习设计】
程颐( ) 譬如( ) 虚妄( ) 盲从( ) 停滞( )
大儒( ) 折扣( ) 视察( ) 凶险( ) 流俗( )
墨守( ) 腐草为萤( )
解释词语:
虚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大儒:
停滞:
譬如:
视察:
三皇五帝:
腐草为萤:
不攻自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辨伪去妄:
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或“学者先要学会疑”“学则须疑”)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一层:(3-4)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例证:三皇五帝、腐草为萤]
   第二层:(5)对于书、学问也要有怀疑精神[道理论证]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新课学习】
1)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并分段。
2)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3)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何作用
4)第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5)第5段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
1)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2)说说第4段的论证思路。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盲从(mánɡ)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视察 (chá)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折扣(zhé)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墨守(mò) 凶险(xiǎn) 流俗传说(sú)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翻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功自破了。
C.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B.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C. 从三皇五帝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神州大地上勤劳地创造着新生活。
D. 事到如今,我们得坦然接受事实,不能继续自欺欺人地欺骗自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课内语段阅读: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2)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扩展延伸】
“谢绝”的智慧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辞,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锺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 ”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自认为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
⑦那么,就请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作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不妨学学钱锺书先生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辞和不妥协态度。
(陈鲁民 《人民文摘》2017年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④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4)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 谈谈你的理解。
【作业布置】
读读写写词语积累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学习难点】
1、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解题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事实和道理。
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预习设计】
程颐( ) 譬如( ) 虚妄( ) 盲从( ) 停滞( )
大儒( ) 折扣( ) 视察( ) 凶险( ) 流俗( )
墨守( ) 腐草为萤( )
【答案】
程颐(yí) 譬如(pì)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大儒(rú) 折扣(zhé) 视察(chá) 凶险(xiǎn) 流俗(sú)
墨守(mò) 腐草为萤(yíng)
解释词语:
虚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大儒:
停滞:
譬如:
视察:
三皇五帝:
腐草为萤:
不攻自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辨伪去妄:
【答案】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譬如:比如,例如。
视察:察看,审察。
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或“学者先要学会疑”“学则须疑”)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一层:(3-4)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例证:三皇五帝、腐草为萤]
   第二层:(5)对于书、学问也要有怀疑精神[道理论证]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新课学习】
1)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并分段。
【答案】
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3段: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的实例和做学问类比,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论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3)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4)第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第5段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
对比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对比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引用孟子的话权威、可信的直接证明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1)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说说第4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本段首先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然后解释什么是“怀疑精神”。接着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课堂检测】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盲从(mánɡ)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视察 (chá)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折扣(zhé)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墨守(mò) 凶险(xiǎn) 流俗传说(sú)
【答案】A
【解析】颐应读作:yí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翻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功自破了。
C.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
【答案】
【解析】A:翻——番;B:功——攻;C:正确;D:辩——辨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B.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C. 从三皇五帝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神州大地上勤劳地创造着新生活。
D. 事到如今,我们得坦然接受事实,不能继续自欺欺人地欺骗自己。
【答案】D
【解析】自欺欺人的意思就是指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词句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答案】B
【解析】A“超”和“左右”矛盾;B 正确;C句式杂糅;D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课内语段阅读: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答案】
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2)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具体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答案】
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扩展延伸】
“谢绝”的智慧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辞,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锺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 ”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自认为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
⑦那么,就请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作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不妨学学钱锺书先生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辞和不妥协态度。
(陈鲁民 《人民文摘》2017年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谢绝既要委婉合情,又要坚决而不妥协
2)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开头通过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谢绝书,引出本文的论点;同时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顺利展开论述。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结合段落位置和主要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第①自然段,引用了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谢绝书作为事例,一方面引出中心论点,一方面作为事实论据,起到了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从结构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顺利引出下文。
3)第④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删去。第④自然段举出茅盾的例子,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以致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和第③、⑤两段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谢绝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着眼于第④自然段,联系前后段落,来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很明显,第③段和第⑤段列举钱钟书和伊姆雷·凯尔泰斯的拒绝的事例,是从正面来进行论述的,而第④段则是从反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着重从论述的全面性、严密性上来分析论述的力度。即举出正面的事例,再举出本段反面的事例,使论述更全面,也就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要有谢绝的智慧。
4)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不能去掉。因为这是正面论证,它和开头的例子相互补充(开头是诺奖后 谢绝,这是获诺奖前的谢绝),阐述了“谢绝”态度的坚决所带来的重要作用,是文章论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去掉了,文章的论证就弱了许多,所以不能去掉。
【作业布置】
读读写写词语积累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顾 颉 刚
顾颉刚
学习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新知讲解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作者简介
词语学习
程颐( ) 譬如( ) 虚妄( ) 盲从( )
停滞( ) 大儒( ) 折扣( ) 视察( )
凶险( ) 流俗( ) 墨守( )
腐草为萤( )
yí pì wàng máng
zhì rú zhé chá
xiǎn sú mò
yíng
解释词语: 虚妄: 流俗: 盲从:
墨守: 大儒: 停滞:
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目地附和随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譬如:
视察:
三皇五帝:
腐草为萤:
不攻自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辨伪去妄:

比如,例如。
察看,审察。
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读课文,理清段落内容和结构
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3段: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的实例和做学问类比,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段:论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
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
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第5段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对比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对比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
引用孟子的话权威、可信的直接证明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合作探究】
1)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说说第4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
然后解释什么是“怀疑精神”。接着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要有怀疑精神。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课堂总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盲从(mánɡ)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视察 (chá)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折扣(zhé) 辨伪去妄(wàng)
D.懒惰(duò) 墨守(mò) 凶险(xiǎn) 流俗传说(sú)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翻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功自破了。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
B.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C. 从三皇五帝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神州大地上勤劳地创造着新生活。
D. 事到如今,我们得坦然接受事实,不能继续自欺欺人地欺骗自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曾祺。
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

课内阅读。回答:
1)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2)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拓展提高
“谢绝”的智慧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辞,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锺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 ”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自认为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
⑦那么,就请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作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不妨学学钱锺书先生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辞和不妥协态度。
(陈鲁民 《人民文摘》2017年第8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④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4)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 谈谈你的理解。
作业布置
读读写写词语积累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1
分论点2
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重点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词语学习:程颐(yí) 譬如(pì)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大儒(rú) 折扣(zhé) 视察(chá) 凶险(xiǎn) 流俗(sú) 墨守(mò)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譬如:比如,例如。视察:察看,审察。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新课学习:读课文,理清段落内容和结构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第3段: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的实例和做学问类比,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第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段: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第6段:论述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程颐、张载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怀疑精神很有必要。第5段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对比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对比突出地论证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引用孟子的话权威、可信的直接证明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合作探究】
1)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说第4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观点,然后解释什么是“怀疑精神”。接着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传说进行举例论证,证明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读读笔记读读写写注音释义读课文勾画概括笔记笔记读读思考读,说注意用词首先然后最后 明确目标目标4目标1目标2目标1目标2目标2目标2
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程颐(yíng)  步骤(zhòu)  盲从(mánɡ) 停滞不前(zhì)B.大儒(rú) 思索(suǒ) 视察 (chá) 腐草为萤(yíng)C.塾师(shú) 譬如(pì) 折扣(zhé) 辨伪去妄(wàng)D.懒惰(duò) 墨守(mò) 凶险(xiǎn) 流俗传说(sú)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翻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功自破了。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对于这些谣言,我保持缄默,过不了多久就会不攻自破的。B. 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C. 从三皇五帝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神州大地上勤劳地创造着新生活。D. 事到如今,我们得坦然接受事实,不能继续自欺欺人地欺骗自己。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B.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C.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了汪曾祺。D.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青少年足球事业。课内语段阅读:1)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2)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扩展延伸】 “谢绝”的智慧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我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却了许多无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则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所以,如何措辞,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③钱锺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 ”他这样谢绝那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年3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自认为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⑦那么,就请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作秀,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不妨学学钱锺书先生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辞和不妥协态度。(陈鲁民 《人民文摘》2017年第8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第④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4)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 谈谈你的理解。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例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