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yǒng) 畏葸 (xǐ) 搠倒(sù) 云销雨霁(jì)
B.付梓(zǐ ) 桂棹(zhào) 孝悌(tì) 叨陪鲤对(dāo)
C.莞尔(wǎn) 累积 (lěi) 卜筮(bǔ) 命运多舛(chuǎn)
D.岑寂 (cén) 媲(bì)美 氽泳(tǔn) 模棱两可(léng)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迤逦 祈祷 哎声叹气 推陈出新
B.讥诮 蓬蒿 日薄夕山 真知灼见
C.嗤笑 伶俐 弃甲曳兵 没精打彩
D.泠然 坍缩 揠苗助长 因地制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闯黄灯总是___,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2)我们党中央现在___要求工农干部学习文化,因为学了文化以后,政治、军事、经济哪一门都可以学。
(3)你如果___ 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A.不以为然 着重 随便 B. 不以为然 注重 随意
C.不以为意 注重 随意 D. 不以为意 着重 随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已经让中日关系降到了40年来的历史最低点。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政府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已经严重伤害了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B.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2012伦敦奥运会上,林丹再次战胜强劲对手马来西亚名将李宗伟成功卫冕,其雄厚的实力和出色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C.天目山山脉险峻多姿,龙飞凤舞,峰恋叠翠,古木葱茏,有奇岩怪石之险,有流泉飞瀑之胜,是爱好山水人士的绝好去处。
D.我坚信一点: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各种类型的课都可以上得别开生面,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捕获,得鱼忘筌,身心获益,留连往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莫言在2012年10月10日晚7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上海书城副总经理江利10月11称莫言的《蛙》、《生死疲劳》等作品已销售一空;而当当网、亚马逊等网店也在当天标明莫言作品暂时缺货,只接受读者预订。
B.今年十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共发生6.8万起交通事故,事故造成 794人身亡 ,2473人受伤。据悉,驾驶员超速和疲劳驾驶,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C.随着11月份“许昌五校联考”的日益临近,校园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学子们争分夺秒、忙碌备考的画面,积极备考已成为学子们展示自己实力的舞台。
D.国庆期间,市政广场被装饰一新,尤其令市民赞叹的是广场中央的一个巨大的由数百盆鲜花组成的花柱,花柱上又用不同颜色的花朵拼出了“祖国万岁”的字样。
6.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孙策临死时留给孙权的忠告。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后来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袁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三国演义》)
B. 堂吉诃德的第一次冒险是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得一一照办。堂吉诃德离开之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这回打得更狠,把小孩打得死去活来。 (《堂吉诃德》)
C.贾瑞在园中调戏凤姐后,竟又跑到凤姐住处挑逗。凤姐假意殷勤,让座倒茶,并举止暧昧,约贾瑞晚上在夹道屋子中见面。贾瑞果信其言,如约前往,在仓皇逃离之时,又被贾蓉、贾蔷浇了一身屎尿,同时还被二人勒索,各赔银五十两。 (《红楼梦》)
D.高老太爷临终前原谅了觉民的逃婚行为,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并亲口告诉觉民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 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 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7.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9.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0-12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①,与文育还都,见于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xuán hù,古城名),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赗(fàng) ②遗而遣之。葬讫,会庐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③,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参军,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④,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日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选自《陈书》,有删节)
注: ①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②赗,给送葬者助葬的物品。
③俚獠:古代少数民族的名称。 ④逆旅:迎客止宿之处,客舍。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 哀:同情
B.及夕,各引去 引:退却
C.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 善:赞许
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 故:缘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B.厚加赗遗而遣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 仁,人之安宅也
D.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 之二虫又何知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周文育“作战勇猛”和“为人有节义”的一组是( )
A.①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 ② 创愈,辞请还葬
B.①累征俚獠,所在有功 ② 厚加赗(f ng)遗而遣之
C.①文育身被九创 ② 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D.①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② 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文育,文育不之省也。(4分)
(2)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4分)
(3)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暮过山村 (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本诗是如何表现“暮过山村”的?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燎沉香,消溽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5).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_。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奴 才
江离
县城东南三十里,过去有一块极好的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地脉充盈。
此地曾为一郭姓人独占,盖了许多宅院,方圆几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晓得底细的人以为这一定是官宦之家,而且不会小于四品。
实则不然。
此宅的主人,论身份是很不显眼、很不够份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卑微的——给一位当朝大人当阍人。
阍人便是看门的,此人还干些拉马坠镫的活儿。
一个阍人何以发迹
别小觑了这角色,相府的丫环大过七品的官。莫说黎民百姓,就是带些衔儿的,要见大人也很不容易。“大人不在家。”阍人一句话掷过来,就是闭门羹。谁敢闯进去,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 于是先得打点阍人。阍人将打点的银两不动声色地往袖中一掖,公事公办地道:“待我禀报老爷。”结果,便也蔚成风气。尔后,又有打点多少之分,多的自然捷足先登。
奴才本来是穷人,过惯了紧日子,极为俭省。平素吃穿皆是府上供应,又无甚嗜好,花什么钱 便将收来的钱攒下,碎银一多就兑成整的。然后,找个机会送到乡下家中放债,又不断地生出一些。
日子不可长计,慢慢地,奴才积了很大的数目。这时,他也年过半百,便告老还乡。大人念其几十年如一日忠心不二,又格外地多赏。
奴才早有心置买田产,早托心腹之人选中一块风水宝地,又早请先生查勘过了。奴才便买下了,红红火火地大兴土木,费时八年告竣。
从此,奴才摇身一变,威风凛凛,有了老爷的气派。
又是几年过去。
奴才原先的大人也到了告退的年纪。经皇上恩准,回家颐养天年。大人祖居江左,一路聊作散淡之人,游山玩水,十分地惬意。
一日,恰巧到了奴才庄园。
大人不知,以为地方官绅,或朝中同僚。便打发下人打听,以便小憩,或者叙旧。
下人回来后向大人禀道,这片庄园极不寻常,是大人昔日的奴才所居。大人即道: “传我的话,说我来了。”
一时,大门张灯,二门结彩,笙乐齐鸣。奴才亲率家人奴仆,匍匐道边迎候。
进了庄园。大人边看边叹:好个奴才!
宅院共起九处,连成一气,又各自成局。梁楹节税,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堂上陈设,几屏耀眼,光可鉴人。各房皆朱帘翠幕,兰麝流香。奴才房内,雕檩为床,床有锦被。几上置珠玑古玩,琳琅满目。壁上皆古今名士字画。有花园三座,良田千顷。昔日奴才,丫环仆从成群,纳三房小妾,皆二八姝丽。食则盘行素鳞、络绎八珍,豪奢如京都望族。奴辈皆呼昔日奴才“老爷”。
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不想你如此造化!”
“回大人,”奴才拜倒,诚惶诚恐,“奴才全仰仗大人恩典,托大人齐天的洪福,奴才方能有今天。”
奴才又跪前一步:“大人若不嫌奴才寒舍简陋,请大人小住几日,奴才再孝敬大人一回。”
“我知道你过得不错,很高兴,很高兴的,”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不打算住了。”
大人吩咐即刻启程。
奴才马上唤大轿侍候。
列队为大人送行者百人之众。
“不,我要骑马。”
大人摆摆手,又捻着胡须,笑吟吟道。
奴才连忙叫人备马。马备好了,奴才颐指下人充当上马之阶。下人即趋前几步,伏于马肚之侧,恭候大人上马。
大人并不动身,只以眼瞥奴才。
奴才顿悟,踉跄往前,替换了下人,毕恭毕敬跪了:“请老大人上马!”
奴才的头深深垂下,一把花白胡子抖颤颤扫住了尘埃。
大人踩稳了奴才的脊梁,跨上马鞍,轻放缰绳,徐行而去、、、、、、
良久,奴才没有爬起,爬起来便病倒。
三天后,奴才死去,享年八十二岁。
16.小说反复写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中的奴才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讽刺奴才的奴性思想,有人认为是批判主子的权力意识,你认为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奴才的身份虽然卑微,但因为给当朝大人看门,便有了不可小觑的地位。从黎民百姓到有点官衔的人,还得看他的脸色,孝敬他钱财。
B.奴才敛财有方、生财有道,他生活极为节俭,平日又几乎没什么花费,因此在他告老还乡之时,已经集聚了令大人都慨叹的巨额钱财。
C.大人途经奴才庄园,才得知昔日奴才已摇身一变成了老爷。奴才的宅院气派恢宏、金碧辉煌,家中的陈设精美讲究,奢华堪比京都望族。
D.从奴才率仆从迎送大人的表现可看出,他对昔日的主人仍是毕恭毕敬、忠心不二的,虽已老迈不济,但他还能为主人拉马坠镫,充当上马之阶。
E.作品结尾耐人寻味,大人“踩稳了奴才的脊梁”“轻放缰绳,徐行而去”,何等心满意足;奴才“爬起来便病倒”,很快便死去,再也做不成“老爷”。
六、(15分)
20. 在“春江”“雪”“月”“酒”“船”等意象中任选三个,叙写一段故事。
要求:(1)有场景,有人物。 (2)至少要采用衬托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
(3)运用心理描写; (4)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 ”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