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一:理解文中事理》名师单元教学课件(2课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一:理解文中事理》名师单元教学课件(2课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7: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理解文中事理
学习任务设计说明
这一任务要求大家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知识性读物的阅读取向和研习方式。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词(如核心概念、学术名词等)把握和理解作者观点,在正确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能用概念图或表格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通读四篇课文,通过对核心概念、学术名词等关键词语的提炼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获得科学知识,理解作者主要观点。
学会在阅读知识性读物时抓住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导入
01
学习活动一:通读四篇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1
02
目 录
学习活动二:为关键词分类或分层,概括文章的
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填写表格2
03
学习活动三: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词
04
作业
05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读了《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很多同学都发现,读了这部书之后,在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自己的阅读速度加快了;在阅读其他科学性的文字材料时,能更准确地抓住关键词了;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能快速把握作者观点了……这些可喜的变化都要归功于我们掌握了一些阅读学术著作的有效方法,大大提高了阅读非文学类文本的能力。
导入
01
在实际生活中,比起学术类著作,我们可能更多地要阅读科普类文章以及各学科专业的知识性书籍,这些作品对拓展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探究和创新大有裨益。希望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大家能够掌握阅读知识性读物的基本方法,能够自主、恰当地表达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事理的认识。
导入
01
学习活动一:通读四篇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1
02
提示:什么是知识性读物中的关键词?
主要概念;学术名词;特征;性质……
学习活动一:通读四篇课文,摘录关键词语,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1
02
课文 关键词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表格1
疟疾 青蒿 青蒿素 植物化学 药理学 收集 挑选 提取 测试 查阅文献 青蒿提取物 中性提取物 临床治疗 分离提纯 青蒿素胶囊 双氢青蒿素 ……
力 高维世界 多维空间 平行宇宙 统一场论 反物质
电子感应加速器 反电子 ……
台基 屋顶 抱厦 厢 耳 过厅庭院 天井 联系性的建筑物 木材结构 梁架 柱间 斗拱 瓦面 四面坡 穹隆 构件 文法词汇 可译性 ……
木 树 树叶 叶 木叶 落木 文字洗练 艺术特征 暗示性 性格 艺术形象 ……
学习活动二:为关键词分类或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小组讨论,填写表格2
03
课文 关键词 关键词分类 主要内容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疟疾 青蒿 青蒿素 植物化学 药理学 收集 挑选 提取 测试 查阅文献 青蒿提取物 中性提取物 临床治疗 分离提纯 青蒿素胶囊 双氢青蒿素……
学科领域:植物化学药理学……
研究过程与方法:收集 挑选 提取 测试查阅文献 临床治疗分离提纯……
发现与创造:青蒿 青蒿素 青蒿提取物青蒿素胶囊 双氢青蒿素……
通过一系列的收集、提取、挑选、分离提纯和反复测 试,完成了从青蒿、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发展和超越。
力 高维世界 多维空间平行宇宙 统一场论 反物质 电子感应加速器 反电子……
物理概念:力 高维世界 多维空间 平行宇宙 统一场论……
实验过程:电子感应加速器 反电子……
通过记叙童年两件趣事和高中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来展现自己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
表格2
课文 关键词 关键词分类 主要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台基 屋顶 抱厦 厢 耳过厅庭院 天井 联系性的建筑物 木材结构 梁架 柱间 斗拱 瓦面 四面坡 穹隆构件 文法 词汇 可译性……
总体特征:台基 屋顶抱厦 厢 耳 过厅庭院 天井 联系性的建筑物……
结构特点:木材结构梁架 柱间……
装饰性特点:斗拱 瓦面 四面坡 穹隆 构件……
中国建筑遵循自己的规则和惯例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特征。
木 树 树叶 叶 木叶 落木 文字洗练 艺术特征 暗示性 性格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木 树 树叶 叶 木叶 落木……
文艺理论:文字洗练 艺术特征 暗示性 性格 艺术形象……
“木叶”之所以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是因为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 性的特点。
(续表)
学习活动三: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词
04
A
中国建筑的“文法”
C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B
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学习活动三: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词
04
(1)“文法”是文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作者认为建筑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建造风格和方法,参照写作的手法,可以称之为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独特的——主要采用了梁架结构法。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斗拱等,也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结构、轮廓等“文法”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
解释示例:
学习活动三: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词
04
可译性
(2)就好像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一样。在同样需要、解决同样问题以至表达同样感情的条件下,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各自不同的建筑方法,建筑出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例如:天坛之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属不同民族,大小也不同,却基本是同一功用。
学习活动三: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词
04
暗示性
(3)在生物学范畴里,“叶”“树叶”“木叶”基本没有区别,但在文学范畴里却因“暗示性”而不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躲在概念背后的影子,是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具有感染性和启发性。
用导图或表格呈现四篇课文的思路结构。
作业
0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梳理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思路结构,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
2.进一步积累和实践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用导图或表格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
导入
01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目 录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学术概念、研究步骤等关键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对知识性读物的整体思路进行梳理,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导入
01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1.小组内交流作业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善呈现四篇文章行文思路的导图或表格。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注意关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童年时代:
目睹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学习时代:
__________
_______时代:
提取青蒿素抗疟人
发展时代:__________
好奇
2000个
方药
380余种
提取物
青蒿
提取物
__________
青蒿素衍生物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提示:思考童年趣事、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与“教育历程”的关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成年
趣事1:
__________
趣事2:
__________
趣事3:
__________
童年
理论物理学家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③《中国建筑的特征》
提示:注意中国建筑的九个特点并非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中国建筑的体系分布及演变
(一)至( ):中国建筑的( )特征
( )至( ):中国建筑的( )特点
( )至( ):中国建筑的外观、( )、( )等特点
用“( )”“( )”介绍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结语: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④《说“木叶”》
提示:本篇作品通过考据,一步步剖析“木叶”的艺术特征。
( 段)
诗人钟爱的形象
——“______”
( 段) “木叶”的__________
( 段) “木叶“与“树叶”的艺术形象差之千里。
问题1:「木叶」是什么呢?
问题2: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问题3:古代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问题4:「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呢?
特征1:
“______”因素
特征2:
“______”
诗歌语言的“______”
学习活动:借助图表,梳理四篇文章的
行文逻辑,体会理性之美
02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完善后的导图或表格,组织大家讨论、再完善。
导图或表格示例如下:
童年时代:
目睹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学习时代:学习中国传统医学
探索时代:
提取青蒿素抗疟人
发展时代: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传统医学的研究
好奇
2000个
方药
380余种
提取物
青蒿
提取物
青蒿素
青蒿素衍生物
热衷
奉献
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②《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成年
趣事1:鲤鱼世界的幻想
趣事2:爱因斯坦未完成的事业
事件3: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
高中
想象
好奇
穷尽文献
童年
理论物理学家
③《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中国建筑的体系分布及演变
(一)至(二):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由三部分构成;联系性建筑物
(三)至(五):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木材结构
(六)至(九):中国建筑的外观、颜色、装饰等特点
用语言的“文法”“可译性”进一步介绍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结语: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④《说“木叶”》
(1-3段)诗人钟爱的形象——“木叶”
(4-6 段) “木叶”的艺术特征
(7 段) “木叶“与“树叶”的艺术形象差之千里。
问题1:「木叶」是什么呢?
问题2: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问题3:古代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问题4:「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呢?
特征1:
“落叶”因素
特征2:疏朗的清秋气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阅读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文章参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32页),画出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实践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作业
03
作业示例:
作业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