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件【阅读专题1】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件【阅读专题1】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7:4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因体而教:走进文体的堂奥
阅读专题1
学习目标
了解课文所属的文类及文体特征,理解作者的探索与发现。
分析作者阐述内容、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熟读四篇实用类学术性文章,能紧扣文章标题,结合核心概念,圈画关键句,初步理解作者的探索与发现。
预习任务
细读学术随笔《说“木叶”》,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引经据典的例证和富有文采的表达来阐述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
目录
任务一 厘定文体,把握特征
任务二 依体而学,理解分析
任务一 厘定文体,把握特征
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了文学文类的小说《百合花》、诗歌《红烛》、戏剧《雷雨》,也学习了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样的演讲稿、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实用类文体。一般来讲,实用文类特征往往与文学文类特征对举。今天我们学习的四篇实用类学术性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丰富、深奥的探索与创新。我们要在整体把握选文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依体而学,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效阅读。
1.梳理“实用文类”与“文学文类”的特点侧重
比较项目 实用(论述)文类 文学文类
表现对象
写作思维
文章内涵
语言特点
表达功能
客观、真实
抽象,重逻辑
内容明晰有度
准确简明、线性
认知
主观、虚构
形象,重想象
内蕴丰富无限
形象生动、变形性
审美
2.通读四篇课文,梳理文章的“体裁特征”与“语言特征”
(1)了解选文出处,结合文章内容,把握文体特征。
课文篇目 课文注释 体裁特征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
根据演讲稿和论文改编而成,科学研究过程的“混搭文体”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选自《超越时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科普作品与传记特色兼具的科学家的“传记文体”
课文篇目 课文注释 体裁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选自《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渗透传统文化的科技论文
《说“木叶”》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林庚,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
文艺性和学术性兼备的文艺随笔
(续表)
(2)结合以下语句,品味选文语言特征。
例1: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例2: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2)结合以下语句,品味选文语言特征。
例3: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例4: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轩、一楼。
任务二 依体而学,理解分析
1.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完成下表。
课文篇目 课文基本观点 理解切入点
《说“木叶”》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示例:作者通过对“木叶”“树叶”等意象不同艺术特征及意蕴的分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在于外露的意义,更在于潜在的“暗示性”。
专业术语
注释、标点
标题(小标题)
关键句
篇章结构
……
2.梳理、分析作者阐述与论证观点的方法
(1)《说“木叶”》一文是如何论证说理的
引用诗句 说明观点(原文第2段) 说理方法与逻辑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后人从屈原诗句中得到启发。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确认研究问题(诗人为何钟爱木叶”形象)
(续表)
引用诗句 说明观点(原文第2段) 说理方法与逻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歌中“树”“叶常见,而“树叶”不常见。
“木叶”广流传因其藏“奥妙”。
把握逻辑思路
(举例引用
对比归纳
注重逻辑
层层深入)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千山天远大。
“木叶”发展到“落木”。
(续表)
引用诗句 说明观点(原文第2段) 说理方法与逻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绵密饱满,“高木”空阔疏朗,引出“木”的“暗示性”艺术特征。
理解关键概念(“暗示性”)
理解关键概念
(“暗示性”)
把握逻辑思路
(举例引用
对比归纳
注重逻辑
层层深入)
确认研究问题
(诗人为何钟爱木叶”形象)
(2)参照《说“木叶”》一文的行文逻辑,分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阐述、说理方法和逻辑。
课文篇目 确认研究问题 把握阐述、论证的方法和思路 理解关键概念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小步》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作者以小标题历时性地阐述从“青蒿”到“青蒿素”再到“青蒿素药物”研发的全过程,逻辑清晰严谨,而第一人称和演讲稿互动性、展望性的表达又使阐述、说理不失生动和个人情味。
疟疾、疟原虫抗药性→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分子)→双氢青蒿素→青蒿素胶囊
(续表)
课文篇目 确认研究问题 把握阐述、论证的方法和思路 理解关键概念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我们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
为了把深奥的物理概念、原理通俗易懂地呈现,作者运用了比喻、想象、悬念、类比等方式。通过第一人称主次得当地阐述自己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历程,活泼生动的阐述背后蕴藏着科学探究的严谨。
高维世界→平行宇宙、多维空间→反物质→电子感应加速器、云室→......
(3)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例,赏析带有演说风格文章的阐述、论证方法
3.熟读课文,例举作者的研究经历,谈谈启迪,完成下表
人物 研究领域 研究或经历 启迪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庚
医学研究
50年代开始,60多年持续研究,成千上万次试验,挽救无数生命。
勇于探索
敢于冒险
甘于奉献
想象力
好奇心
实验精神
……
课后作业
1.阅读《对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林庚《说“木叶”》一文的观点进行批判的。
2.比较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与《中国建筑的特征》(民国版第一节),说说其内容和语体的不同。
答案提示
实用类学术性文章以理解性、分析性阅读为基础,当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可以运用文章所学原理学以致用,或者对文中作者的观点提出疑义,进行反忠或就判。学者陈友琴认为林庚先生通过引用大量诗句,抓住一点或几点便尽量扩大论证效采,是有失片面的。
相较于民国版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在语体上的半文言表达,课文选自《建筑学报》1954年第1期,语言表达上更浅显生动;内容上,相较民国版,课文在介绍中国建筑九点“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用文学中的“文法”“词汇”概念进行类比阑述,道俗易懂,兼有科普性。
感谢聆听,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