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件【阅读专题3】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文章的奥秘(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件【阅读专题3】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文章的奥秘(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7: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概念与图示:破译学术文章的奥秘
阅读专题3
学习目标
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四篇课文,通过了解、辨析重要概念,理清文章思路,借助图示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学术文章的阅读方法。
研读第三单元四篇课文,罗列四篇课文中的重要概念。
预习任务
查阅资料,搜集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完成练习:
(1)你能在其他学科教材中找到概念图的应用实例吗?请举一例。
(2)你通常会在什么情境下使用思维导图?请说一说。
(3)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图示?请列一列。
学习提示
本单元中的四篇文章都是以传递知识信息或说明事理为主的学术文章。这类文章通常篇幅较长,有很强的专业性,有较多的概念和术语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破译学术文章奥秘之法,在于概念与图示。
第一课时
理清概念,走近学术
目录
任务一 列关键词,梳理概念
01
任务二 研读文本,辨析概念
02
任务一 列关键词,梳理概念
中国知网是一个检索学术期刊、高校论文等参考文献的网站。学术之海浩瀚无垠,为了使文章能够更为快捷地被检索者搜索到,同时也为了让读者能够尽快把握文章要点,作者或网站编辑会列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通常来源于文章中重点提出、阐述或辨析的重要概念。假如你是中国知网的编辑,你将如何为这四篇文章设置关键词?请为每篇文章确定三到四个关键词,并说说选择这些关键词的理由。
篇目 关键词 选择理由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说“木叶”》
青蒿素、疟疾、中医药
平行宇宙、多维空间、高维世界
中国建筑、基本特征、文法、词汇、可译性
诗歌语言、暗示性、艺术特征、木叶
关键词特征
高频词
出现于(小)标题中
名词
核心概念
关键词特征
作者、作品体裁、研究领域(如:建筑学)、普通名词(如:鲤鱼)不应列入因为这些词非重点阐释对象。
文章作者重点提出、阐述的核心概念是关键词的重要来源,但关键词不止于此。
任务二 研读文本,辨析概念
1.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参考
“文法”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即建筑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与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之间,所具有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例如中国建筑结束瓦顶的方式,求得台基、台阶、栏杆比例的方式等。
“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如梁、柱、门、窗等。
“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虽然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但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具有相通性。这恰似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词汇文法)不同,但能够互译。
2.细读《说“木叶”》
(1)举例说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说说“木叶”“树叶”“落木”“树”“木”这些概念有什么不同。
参考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诗人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和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而形成的,即“意在言外”。
参考
“木叶”“树叶”“落木”三个词由“木”“树”“叶”“落”四个字组合而成,它们不同的词义和暗示性造成了概念不同的意蕴。“树”给人的印象是褐绿的,湿润的,枝叶繁密的;“木”给人的印象是枯黄的,干燥的,树叶落尽的;“叶”字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落”字强调树叶落下的动态。“木叶”按字面解释就是“树叶”,“木叶”暗含“落叶”之意,“树叶”则给人枝叶茂密的联想。“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是“木叶”的发展,显得更为空阔。
小结
在对概念下定义时,应注意从出现该概念的语段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删除重复或多余信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对相近概念作辨析时,宜聚焦于同中之异,进行分解式阐释,逐个辨析概念的具体字词,在分解中透彻理解。
1
2
第二课时
思维可视,化繁为简
任务三 了解图示
简单介绍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随堂交流预习任务2中的几道思考练习题。
1.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它通常将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用线连接相关的概念,在连线上标明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为网状图。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记录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有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数个节点,每一个节点又可再向外发散,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通常为树状图。
3.思维地图
思维地图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八种不同的思维关系,包括定义、比较、分类、整体和部分等,如下表所示:
名称 作用 表示方法 绘制方式
圆圈图
双气泡图
树形图
括号图
定义
比较对比
分类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两个中心圆圈内写需要比较的事物,单独连接的圆圈内写不同点,共同连接的圆圈内写相同点。
在圆圈中心写下被理解或定义的事物,圆圈外面写下与事物相关的信息。
最顶端是分类事物的名称,依次向下写类别。
括号左边写事物的名字,括号右边写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4.其他图示:鱼骨图、时间轴图、韦恩图等。
小结
现阶段对概念图、思维导图、思维地图不作区分,统称为图示。图示可以用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可以用来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每种图示都有不同的适用场景,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选取。
任务四 应用图示
1.演示。
任务: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图示梳理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步骤
1
筛选文本信息,梳理重要概念及关系
3
绘制图示
2
根据想呈现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图示
参考
2.应用
大家分组用图示的形式完成任务,可以用多幅图示、不同图示完成任务,不必求全,重在学习应用图示的过程。
完成图示后,小组展示并讲解图示,同学间互相比较、点评。
任务:
研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图示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揭示“文法”和“词汇”的内涵与联系。
研读《说“木叶”》,以图示呈现“木叶”“树叶”“落木”“落叶”等概念,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参考
小结
运用图示来梳理、辨析概念,除了要按照“筛选信息一梳理概念一选择图示一绘制图示”的步骤,还需要考虑图示成果的知识性、结构性、简洁性和美观性。
课后作业
尝试用图示梳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或树形图
感谢聆听,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