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三:探究表达特点》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任务三:探究表达特点》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7: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三:探究表达特点》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探究本单元文章的表达特点,关注表现形式的个性与共性。本单元四篇文章虽然都属于知识类读物,但语体风格各不相同,说明事理的方式各有千秋,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描述事物的视角与方法、阐释语言的严谨与生动、思想情感与写作目的的渗透和达成等问题,明确实用类文本的表达特点与写作要求。
课时安排:3课时。
设计意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重在“实用”。 本任务设计强调了表达目的、对象特征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为学生完成单元大任务打下基础。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独特的叙事思路,体会科学叙事的特点。
感受本文表现出的想象力、科研乐趣,学习追求实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隐喻”在科学叙事中的表现作用。
通过对比阅读,理解作者观察世界、表现思想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时空穿越”一直是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的热点素材,无论是近年大热的“穿越剧”,还是亚洲第一位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作品《三体》,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幻想。那么,时空穿越有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呢?让我们来看看加来道雄阐释“时空传送”问题的一段视频。(视频链接:“加来道雄说弦理论”)
看完视频,我们大致了解了超维理论对世界的认识,不禁会感叹科学家超拔的想象力。作为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加来道雄在《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这本书中谈到了他成长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一些经历,也就是教材中节选的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一起来听物理学家讲故事。
设计意图
《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这部书阐释了超空间理论,可视为课标界定的知识性读物:但教材中节选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不能简单定位为知识性读物,其行文方式与主题表现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名物理学家如何讲述童年经历对专业选择的影响?作者的特殊身份让他的叙事呈现出哪些特殊的言语风格?这是课文的重要教学价值。
2.学习活动一:抓住“讲故事”的要素,概括故事内容,探究表现特点。
(1)阅读作者记述童年的第一件趣事的文字,概括这件趣事的主要内容。 提示:“我”在旧金山的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从讲故事的要素入手,提炼鲤鱼故事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并展示。
童年趣事一 在旧金山的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故事要素 环境 主人公 情节
池塘 鲤鱼、鲤鱼“科学 家” 解释暴雨下睡莲 的运动 一个鲤鱼“科学家”被 抓出水面又放回
(3)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模拟了鲤鱼的感受和心理,比如“它们只模糊地 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 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等 等。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鲤鱼故事,说一说对这些有趣的想象的阅读感受,小组 讨论作者这样讲“鲤鱼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加来道雄的这件趣事之所以有趣,不仅是因为童话般的想象,更因为这个 故事充满了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相关的暗示和隐喻。
(4)继续填写表格:
童年趣事一 在旧金山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故事要素 环境 主人公 情节
池塘 鲤鱼、鲤鱼“科学 家” 解释暴雨下睡莲 的运动 一个鲤鱼“科学家” 被抓出水面又放回
暗示(隐喻) “我们”生活 的宇宙 (四维空间) “我们” (人类及人类中 的科学研究者) “我们”无法合理 解释多维空间的运动而故弄玄虚 极个别的人认为存 在另外的“宇宙”,但 不被大多数人承认
(5)加来道雄长大后成为弦理论研究专家,结合我们观看的视频以及你对 这位科学家的了解,你能从鲤鱼故事中发现他的科学思考吗?
可以和同桌讨论,在刚才的表格中添加“科学思考”一栏,完成这个“童年趣 事”的提纲笔记。
童年趣事一 在旧金山日本茶园观察鲤鱼,产生遐想
故事要素 环境 主人公 情节 -H-
池塘 鲤鱼、鲤鱼“科学 家” 解释暴雨下睡莲 的运动 一个鲤鱼“科学家” 被抓出水面又放回
暗示(隐喻) “我们”生活 的宇宙 (四维空间) “我们” (人类及人类中 的科学研究者) “我们”无法合理 解释多维空间的 运动而故弄玄虚 极个别的人认为存 在另外的“宇宙”,但 不被大多数人承认
科学思考 客观上存 在另外一 个“宇宙”? 人类认识的局限 性?(只承认“看 得见摸得着”的 世界,不承认“看 不见”的世界) 已有的一些科学 概念和解释或许 是荒谬的? 这个“宇宙”的规律 不适合另一个“宇 宙”? 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的世界就不存在?
设计意图
加来道雄在回 顾童年经历和描述 童年记忆的时候,无 法避免地留下了 一 位物理学家的思考 烙印,即:将日后的 经历和经验渗透进 童年的生活感悟。
(6)从文章第11自然段我们知道,对鲤鱼世界的想象吸引着加来道雄对高维空间和相关科幻小说产生浓厚兴趣,促使他一步步走向理论物理的研究。 作家苏童也写过一篇文章谈童年时期的一个故事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苏童的文章《水缸里的文学》,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谈苏童 讲故事给你带来的感受与加来道雄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这两位作者的讲述特点:
加来道雄 苏童
思维:抽象 形象
语言:专业化 生活化
感情:较理性 较感性
设计意图
科学家和文学家讲故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读一个故事,要关注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也要关注这是一个“谁讲的故事”。
3.学习活动二:阅读本文的其他故事,探究支持加来道雄在高中时期成功 完成实验的因素。
提示:
强烈的好奇心。
长期、大量的文献研究。
③ 勇于实践,无惧困难。
4.学习活动三:小组讨论物理学家结构文章的方式——两件童年趣事与 高中阶段的科学实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作者将多次出现的童年生活场景按照探求物理学原理的方式重新组合,逐 步增加了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两个世界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削弱了环境对认知 的束缚,体现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5.作业。
以“加来道雄的高中实验带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则阅读札记。完成后粘
贴到教室展示栏中。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考据为主要形式来说明事理的方法,体会材料梳理与运用的效果。
2.拓展阅读,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说“木叶”》一文自成一格的说明阐释方式,开展批判性阅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物理学家讲故事的特别之处,这节课,我们将徜徉于中 国古代诗歌,跟随一位诗人去发现中国诗歌语言的奥秘。
2.学习活动一:阅读《说“木叶”》,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一文运用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文学理论,说明了古 代诗歌中“木叶”形象的运用规律。文章在具体的诗歌语言材料中提出问题,又通过大量、丰富的诗歌语言材料来佐证推理、分析问题,从而说明了“木叶”何以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请你以“木叶”为核心,建立文本引证材料与核心词的关系导图。
设计意图
通过精读本篇文艺随笔,学习以考据为主要形式来说明事理的方法。通过了解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3.学生活动二: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参见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0页),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对于林庚的分析,有学者并不认同。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友琴认为林庚文章存在的问题。
提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说明阐释失于片面。
(2)你同意陈友琴的说法吗?如果同意,你能再举出几个例子佐证、补充他的观点吗?
小组交流,将结果标注在刚才完成的关系导图上。
提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诗句(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储光羲《游茅山五首》)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子兰《华严寺望樊川》)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李白《秋下荆门》)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学习活动三:小组合作,思考质疑。
除了陈友琴一文中提到的几处不足之外,《说“木叶”》在行文和考据上是否还有可商榷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在《全 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在《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在《元曲选》中 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 朱国《也说“木叶”》)
提示:
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中的相关事实不准确,作者说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 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但从资料中看,不尽如此。二是行文中内部逻辑自洽的问题。文章第二节 有这样三句话: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③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文章第三节有这样一句:
④“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文章第五节有一句:
⑤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关注到这样的语句,便会发现这些句子不够严谨。
5.学习活动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怎样的收获。
6.作业。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漫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两文参见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师 教学用书》第132页、139页),选择一个词语,结合具体诗句阐述古诗词中的“多义性”。(不少于400字)
作业示例:
情韵义——谈“白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激发了人们的热情,世世代代的读者从中都能得到启发。
开头的“白日”二字和诗中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相吻合。这首诗所写的景色正值日落黄昏时分,但丝毫也没有黄昏时分的萧瑟、暗淡和朦胧,而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诗里激荡着对于光明的留恋和追求,所以要“更上一层楼”,追上那将要隐去的白日,追回那光辉壮丽的时光。此中的意味是何等深长!“白日”原意指太阳,除此之外还带着一种特殊的情韵,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用“白”形容太阳的光 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寓意一种蒸蒸日上、向前拼搏的精神。诗人将“白日”赋予充沛的思想感情,使诗的含义更加丰富饱满。
古代诗歌中的“白日”有白昼、太阳、光阴等含义,还用来比喻君主,不同的意思带来不同的情韵。 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诗中“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的一轮“白日”,映照了诗人的凄苦心情;阮籍《咏怀》“娱乐未终极,白曰忽蹉跎”中的“白曰”则象征美好的青春时光,寄寓了诗人青春易逝的感慨。
(作者:马谷一)
“红豆”的象征义
自古以来,“红豆”的形象一直同“相思”挂钩。红豆,本义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并不具有相思的属性,也不是“相思”的谐音词。那红豆的象征义是从何而起的呢?
红豆的相思义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战国时代,一位年轻女子因丈夫戍边迟迟不归,整天以泪洗面,以致双目溢出血,洒在树枝上化成一粒粒红豆,于是红豆又被称为“相思豆”,历来被人们用以象征爱情 或相思。
从王维的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中可以看出,“红豆”这个意象是多么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所钟爱。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好像所有的情、泪、愁都能用红豆寄托。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刻骨铭心,“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的无可奈何,“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的悲痛欲绝……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红豆,从遥远的民间传说走来,它如心血的颜色、相思之子的别名,因文人之笔的点染,赋予了它永恒的 象征意味。红豆,作为一个具体的、客观的事物,却鲜明地表达着抽象的情思,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说,红豆 对诗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作者:张泽源)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四篇文章的文体特点,自主赏析,学习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赏析、交流分享,进一步体会知识性读物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知识性读物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均以“实用”为目的。正因如此,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突破了科学论著的严肃性,用叙事来讲理,让人在感受科学理性的同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想象与趣味;而对古代诗歌信手拈来的林庚先生只是娓娓道来了自己读诗的发现和乐趣,似乎并不想写成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这节课,我们自主阅读四篇课文,自主赏析,体会知识性读物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学习作者阐明事理的方法,为完成自主写作打好基础。
2.学习活动一:回顾课内四篇文章的思路导图和内容表格,进一步提炼四篇文章的行文逻辑。
填写表格:
课文 文体 行文逻辑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 小步》 演讲稿+论文 事物从发现到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科学叙事 历时+共时:“想象力——兴趣——实 践”在二名物理学家成长中的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 社科类论文 引论——是什么——为什么——结论
《说“木叶”》 文艺随笔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证据,依 托理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 到不同的表达目的 决定了文章的体式 及内容的呈现逻辑。
3.学习活动二:任选角度赏析四篇文章,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在说明事理 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共性?
提示1:
可以从说明或阐释方法等方面寻找共性,赏析手法。
示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与《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列数 字的手法;《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的隐喻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以“语 言文字”为喻的手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与《说“木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提示2:
也可以从准确使用副词、形容词、关联词、成语等角度进行赏析,体会其在 突出事物特征、传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示例:
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 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享有利的条件。(《中国建筑的特征》)
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惜。(《一名物理学家 的教育历程》)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说“木叶”》)
4.作业。
修改之前写的《古诗词中的多义性》文段,力求表达清晰准确,尽量生动。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