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于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中所寄予的理想。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渌水荡漾清猿啼( ) 熊咆龙吟殷岩泉( ) 水澹澹兮生烟( )
忽魂悸以魄动(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恍惊起而长嗟( )
天台( ) 海客谈瀛洲( ) 送我至剡溪( ) 谢公屐( )
1.lù yǐn dàn jì hōng jiē tāi yíng shàn jī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本课重点字词积累
烟涛微茫信难求( ) 云霞明灭或可睹(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訇然中开(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虎鼓瑟兮鸾回车(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云青青兮欲雨( )
对此欲倒东南倾( ) 訇然中开( )
古来万事东流水( ) 栗森林兮惊层巅( )
2.信,的确、实在 灭,暗 或,有时
拔,超出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鼓,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事,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东南,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中,“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栗,使……颤栗;惊,使……惊
东,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从诗题目看,本诗的主要内容是 ,写诗的目的是 。
3.记梦游天姥 留别
4.作家作品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被誉为“ ”,又自称“ ”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4.(1)青莲居士, “诗仙”, “谪仙”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李白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对日趋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在李白的诗中,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李白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诗风清新飘逸。李白“斗酒诗百篇”,创作颇丰,可惜“十丧其九”,仅存九百余首。
(2)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参阅课文注释①)
[文本研读]
1.反复诵读全诗,写出诗歌大体思路
1.(1)入梦缘由→→梦境路线→→梦中仙境→→梦醒长嗟→→留别寄语。
(2)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2.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还提到了很多山 有何作用
3.“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4.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1)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2)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任答以上一种分析即可,下题相同。)
5.第三段中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试说出每层各写了什么。
5.(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2)“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可以看出“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问题探究]
1.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1.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2.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2. 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学习小结]
本文很典型地反映了李白诗的风格特色。学习时要有意识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能够全文背诵。
[课时测评]
1.选出下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组( )
A.天姥(mǔ) 剡(shàn)溪 瀛(yíng )州 渌(lù)水
B.屐(jī) 殷(yǐn) 傈(lì) 訇(nōng)然
C.语(yǔ) 天姥 暝(míng) 澹(dàn) 扉(fēi)
D.霓(ní) 悸(jì) 崖(yá) 恍(huǎng)
2.请指出下列词语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里解释有误的一组( )
A.信(实在) 语(谈起) 横(遮断) 拔(超出)
B.因(依据) 渌(绿色) 屐(木鞋) 暝(天黑)
C.列(同“裂”) 扉(门扉) 回(运转) 恍(恍然)
D.向(刚才) 惟(只剩下) 清(凄冷) 壁(山腰)
3.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解释
(1)拔 A.拔出来 B.提拔 C.突出、高出 D.攻取、占领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
(2)回 A.掸转;运转 B.迂回、曲折 C.回旋 D.返回 E.重新拿回来
①虎鼓瑟兮鸾回车( ) ④回清倒影( )
②回车叱牛牵向北( ) ⑤廊腰缦回( )
③添酒回灯重开宴( )
(3)还 A.返回 B.交还 C.转身,回转 D.仍然
①别君去兮何时还( )
②(扁鹊)望而还走( )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
4.《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1.B 2.D 3.(1)①C ②B ③A ④D (2)①A ②A ③E ④C ⑤B (3)①A ②C ③B? 4.答: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扬州慢》《菩萨蛮》
[教学目标]
1.体味《扬州慢》中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3.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扬州慢》突出的手法特点: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2.了解《菩萨蛮》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教学难点]
1.学习领会两首词的表达技巧。
[天天预习]
1.作家作品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2)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2.相关知识
(1)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赞誉。远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难怪唐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扬州人杰地灵。鉴真、秦少游、郑板桥、朱自清均出于此。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扬州几度变迁,几度轮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2)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另外,婉约词又是按词的风格对词的一种分类,一般与豪放词相对。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文本解读]
一.《扬州慢》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昔盛今衰\感时伤世
胡马窥江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
4.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二.《菩萨蛮》
1.对照注释翻译。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澈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垆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2.本词是赞美江南好,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
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春水碧于天”是写“风景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写“生活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人物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2.江南确实是美啊,韦庄他多方面铺写江南之美,一气呵成,全力促成“游人只合江南老”理由,而且理由也非常让人信服。那么“人人尽说江南好”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了江南的好处。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好,游人留恋江南,合乎常情;但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乎有悖常理,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体现了江南的好处。
3.你是如何来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句话的?
对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①一幅春水图画。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清]陈廷焯《云韶集》
解读:结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含义深婉。按常情,作客异乡的人总以不得还乡的而愁绪满怀,诗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突出了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也突出了江南的美。其实,词句中还包含这样的含义:年华幸尚未老,今日暂莫还乡,然而终老之日必得还乡,“还乡须断肠”正是今日“莫还乡”的缘故。“莫”“须”等虚词斩钉截铁的口吻,正是极端无奈痛苦之语。结句可以说写得情真意苦之极。
②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解读: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同时也有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
[问题探究]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吗
①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②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2.本词写了那么美的一幅江南春景图,有人说韦庄在表达赞美江南的情感,你同意吗?
教师补充背景介绍:韦庄是五代时期词人,45岁左右时,在长安应举,适逢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逃,第二年想尽办法终于逃到洛阳,后辗转浪游到江南,这首词是他浪游江南时的作品。
(1)“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隐藏的意思是自己有没有认为江南好呢,自己并不一定认为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合”者,“应当”也,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
韦庄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土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直率的话中了。
(2)“未老莫还乡”有三层转折:①“还乡”,在江南美景中,诗人心灵深深牵念的是故乡。②“莫还乡”,有叮咛嘱咐之意,不要返回故乡啊,表达出一种极为深婉而沉痛的情意。③“未老”,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
韦庄词似达而郁,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为什么不还乡?似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学习小结]
1.《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
这首词,上阕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作者以反衬作起笔,概写劫后扬州荒凉,抒发《黍离》之悲。下阕运用联想对比,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出今昔变化。景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使主题更为集中,情调更为深沉。
2.《菩萨蛮》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置身诗境”,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缘景明情”,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意境,体味诗中蕴含的“迥绝的宇宙意识”。
[天天预习]
1.课内词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 ) 甸( ) 似( )霰( )
汀( ) 纤尘( ) 纤夫( )
皎( ) 浦( ) 扁舟( )
扁担( ) 徘( )徊( ) 砧( )
碣( ) 潇( )湘( )
2.作家作品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朝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 ”。
1.课内词汇
滟(yàn) 甸(diàn) 似(sì)霰(xiàn )
汀(tīng ) 纤尘(xiān)
纤夫(qiàn) 皎(jiǎo) 浦(pǔ)
扁舟(piān) 扁担(biǎn)
徘(pái)徊(huái) 砧(zhēn)
碣(jié) 潇(xiāo)湘(xiāng)
2.作家作品
吴中四士。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2.根据诗意,写出诗歌思路结构。
本诗可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
第二部分为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为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的离愁别绪。
(二)精段赏析
1.自由诵读第一部分,思考这段诗歌写景的顺序是什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2.自由诵读第二部分,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由天上的明月想到了什么?
思索了宇宙人生哲理,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有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
3.第二部分在整篇诗歌中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融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思索上,并从白云孤飘的眼前景中引发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思考诗歌第三部分中最后八句和这之前的八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又有何共同点?
前八句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后八句重点写游子的悲愁和迷茫。共同之处他们都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思妇托月华来遥寄相思,游子将满怀愁绪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5.春江花月夜中中心景物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月亮,结构上起线索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问题探究]
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诗句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上下结合、远近结合,如开篇四句。
虚实结合,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借事抒情,如“捣衣砧上拂还来”。
拟人,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设问,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互文,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比兴,如“白云一片去悠悠”,“白云”飘忽,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即游子)。
用典,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映衬,思妇与游子的相思彼此映衬
[学习小结]
诗歌览赏的基本思路: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课时测评]
1.诗中哪句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怜楼上月徘徊;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2.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花、月、夜
3.月亮是诗歌的主要意象,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结合本文及所学课文思考一下月亮意象的深刻内涵?
第一、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再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第二、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如“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江潭落月复西斜”等句;有代表性的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第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第五、唐人的边塞诗,创造了一种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浩渺闲雅,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都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明月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表现空间之美。
4.名句默写:
(1)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滟滟随波千万里, 。
(3)江天一色无纤尘, 。
(4) ?江月何年初照人?
(5)人生代代无穷已, 。
(6)谁家今夜扁舟子? ?
(7)鸿雁长飞光不度, 。
(8) ,江潭落月复西斜。
(9)斜月沉沉藏海雾, 。
(10) ,落月摇情满江树。
4.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9)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10)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登岳阳楼》《旅夜抒怀》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2.体会杜甫两首诗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
1.解读杜甫《登岳阳楼》的景与情 2.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教学难点]
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天天预习]
1.默写《登岳阳楼》与《旅夜抒怀》。
2.作家作品
(1)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岳阳楼》。
(2)“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文本研读]
(一)研习《登岳阳楼》
1.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用何种手法)的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二)研习《旅夜抒怀》
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所以读诗常要从“头”开始。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此是反语。让作者悲哀的恰是“名声”偏因”文章”而”著”的,不做”官”并非”老病”而休的。 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问题探究]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学习小结]
本课集中研习杜甫诗歌。学习本课要本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原则,好好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课时测评]
阅读下面一首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见“问题探究”),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第10小题 )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自圆其说即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夜归鹿门歌》
《积雨辋川庄作》
[教学目标]
1.背诵这两首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赏析,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天天预习]
1.课文精句积累
(1)鹿门月照开烟树, 。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3)漠漠水田飞白鹭, 。
(4)野老与人争席罢, 。
(1)忽到庞公栖隐处
(2)岩扉松径长寂寥
(3)阴阴夏木啭黄鹂
(4)海鸥何事更相疑
2.作家作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诗佛
[文本研读]
1.请认真诵读《夜归鹿门歌》,结合课内注释,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恰当理解诗句意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2.赏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在理解诗句意义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诗歌的对仗美与意境美。
(1)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
“中”与“下”,“观”与“折”,“朝槿”与“露葵”。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漠漠”、“阴阴”写出“水田”与“夏木”的情状。“漠漠”形容水田薄雾蒙蒙,在这样的氛围里“飞白鹭”景色才美;“阴阴”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黄鹂的色彩才显得悦目,声音才显得动听。
[问题探究]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参考答案: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学习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认识两位大诗人,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特色,这对于我们诗歌鉴赏能力、人生价值观念、生活品位等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课时测评]
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赔偿 酩酊 默契 人杰地灵
B.俨然 任凭 注消 三翻两次
C.纠葛 疆局 赞叹 临渊羡鱼
D.糟粕 画像 保幛 退而结网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年终岁末,各地电视台晚会渐多,明星们的身份直线_____。
②迄今为止,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教育服务方面的_____将对今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走向21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不是梦回汉唐,而是“更生自新”,不是从废墟上_____起古老伦理信条,而是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④苏州河像大病初愈的老人,需要精心__,千万不能把各种额外的负担加到他的身上。
A.攀升 承诺 开掘 保护
B.飙升 承诺 拣拾 看护
C.飙升 诺言 开掘 看护
D.攀升 诺言 拣拾 保护
3.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回答:
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请描绘并评述。
4.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请回答:
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深情的?
1.A
2.B(飙升:迅速上升。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拣拾:同“捡拾”,拾取。看护:看望保护)
3.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或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4.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长相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分析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析意象和意境,了解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结合词人写作的背景理解词作复杂的思想感情。2.学习对比手法。
[天天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榆( )关 湖畔( ) 聒( )噪 楞( )伽( )
2.给下列词语中的多音字注音:
容若( ) 兰若( ) 般( )若( ) 般( )乐
伽( )倻( )琴 伽( )马射线 伽( )马刀 伽( )蓝
伽( )南香 五更( ) 更( )加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身向榆关那畔行 榆关:
②夜深千帐灯 千帐:
③聒碎乡心梦不成 乡心:
1.榆(yú)关 湖畔(pàn) 聒(guō)噪 楞(léng)伽(jiā)
2.容若(ruò) 兰若(rě) 般(bō)若(rě) 般(pán)乐 伽(jiā)倻(yē)琴 伽(gā)马射线 伽(gā)马刀 伽(qié)蓝 伽(qié)南香 五更(gēng) 更(gèng)加
3.①榆关: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那边,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②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很多。帐,军营的帐篷。 ③乡心:怀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4.作家作品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
纳兰性德性澹泊。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
[文本研读]
1.把诗歌译成现代文。
一段山路,一段水路,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帐幕里还亮着灯。一阵风,一阵雪,风雪声吵得我思想的心儿都做不成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关的景物。
3.词中用了四个“一”字,请赏析。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4.“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字有何好处?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5.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缠绵而不颓废,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问题探究]
1.王国维曾经非常看好“夜深千帐灯”这一词句,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你如何理解?
千山万水,千军万马,一路东进。风雪夜,那无数的帐篷都亮着灯火,那哪里是地上的灯火呢,简直就是天上璀璨的繁星呀。作者身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但这并不妨碍作者流露出些许的思乡之情呀。随征有苦,能不苦吗?而不直言,只一句“夜深千帐灯”轻轻带过,清寒而不失壮观。
2.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学习小结]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上片(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片(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课时测评]
阅读纳兰容若《浣溪沙(十八年来坠世间)》,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八年来坠世间①,吹花嚼蕊弄冰弦②,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注释】①词中起句“十八年来堕世间”,化用李商隐《曼倩辞》中“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梦归碧桃闲”的现成句子,其典出于《仙吏传 东方朔传》。故事说的是,东方朔临死时对人说,天底下只有太王公是知道我的。他死了以后,汉武帝便招太王公来问:“尔知东方朔乎?”那太王公否认,说他只善于观星历,并不知道东方朔何许人。武帝又问他,天上的星星都在吧?太王公回答道:“诸星俱在,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矣。”武帝才知道,原来在他身边出谋划策十八年的东方朔是岁星临凡。容若用此典不止是点出伊人年少,更隐言两人青梅竹马。 ②“冰弦”则是冰蚕丝做的琴弦。《太真外传》里曾经记载过开元中,中官(太监)白季贞从四川带回来一把琵琶献给杨贵妃,其弦乃“拘弥国所贡绿冰蚕丝”。容若后来的悼亡词中也有“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清平乐》)的词句。
词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女主人公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试加以分析。
容若并没有从相貌、外表、衣着方面去写,而是通过对她的几个动作的捕捉,描绘出一个娇憨可爱、温柔率真的女子。“吹花”,其实就是“吹叶”,即用树叶吹出音调来;“嚼蕊”是嚼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一时之间言语尽了,情意仍是相看两不厌地深长绵延,他看见她卧在红绵枕上,发间的紫玉钗在灯影下摇曳轻颤。在灯下端看她的容颜,她的举止,都是如玉生香。这样恰到好处,自己却拿不出什么话来赞她,心知她是好的,口中说不出来,勉强去说也是词不达意,亦不可轻言挑逗。明明是亲近相对的眼前人,心里竟陡然生出佳人谁属的惘怅。容若是真爱她的,因此在那个时刻才得以逼近所爱惘然微妙的本相:一只通灵的小狐狸,拒绝被任何人驯养。或者你不敢看我,因恐一念间永堕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