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学案(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学案(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0 20:06:24

文档简介

虞美人 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学习柳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的写法。
3.把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赏析方法。
[学习重点]
鉴赏诗词深远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
掌握诗词的艺术技巧,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天天预习]
1.课内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李煜( ) 虞美人( ) 雕栏玉砌( ) 惊风乱飐(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 ) ②不堪回首( )
③雕栏玉砌( ) ④城上高楼接大荒( )
⑤惊风乱飐( )( )
(3)课文名句填空。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
②城上高楼接大荒, 。
③ ,江流曲似九回肠。
3.文学常识
李煜(937~978),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被俘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及其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愤懑、感伤,成就很高。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为他做过柳州刺史,所以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和韩愈都是“古为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主张文以明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
[文本研读]
1.“怎样理解《虞美人》中“春花秋月”的含义?
2.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虞美人》,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3.简要概括《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思想内容。
[问题探究]
1.谈谈《虞美人》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特点。
2.谈谈《虞美人》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3.简要分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艺术特点。
[课时测评]
1.阅读《虞美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一个“又”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二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谈谈你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理解。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① 江 雪②
李白 柳宗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①敬亭山在宣州,《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距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②《江雪》大约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1)古人评《独坐敬亭山》有云:“两不厌”妙矣,传独坐之神。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请你作出合理的鉴赏。
(2)《江雪》借“渔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政治上的抑郁苦闷。请分析本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对塑造“渔翁”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国 殇
[学习目标]
1.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学习本诗刚健质朴的语言。
2.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天天预习]
1.课内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殇( ) 毂( ) 躐( ) 殪( ) 絷( )霾( )
左骖( )殪( ) 援玉枹( ) 天时怼(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操吴戈兮被犀甲( ) ②车错毂兮短兵接( )
③埋两轮兮絷四马( ) ④天时怼兮威灵怒( )
⑤严杀尽兮弃原野( ) ⑥平原忽兮路超远( )( )
⑦首身离兮心不惩( ) ⑧终刚强兮不可凌( )
(3)课文名句填空。
(1)霾两轮兮絷四马, 。 ,严杀尽兮弃原野。
(2)带长剑兮扶秦弓, 。诚既勇兮又以武, 。
2.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曾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以图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后楚国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屈原十分痛心,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统一中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文本研读]
1.怎样理解题目“国殇”的含义?
2.结合注释,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国殇》作者在战斗开始后的情况,为什么要从敌我双方两个方面描写?
[问题探究]
1.本诗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和赞相结合、运用夸张、比喻手法等方面很具特色,试结合课文作以赏析。
2.《国殇》叙赞结合的写法对突出全诗中心的作用是什么?
[课时测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一句表现楚军将士英武的外貌。
(2) 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则表现了楚军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
(3) 两句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对烈士的钦佩与悼念。
(4) 两句突出地赞颂楚国将士虽死犹生,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击 鼓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③。
爰居爰处?爰丧④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⑤,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⑥兮,不我信兮。
(选自《诗经 邺风》)
【注释】①镗(tánɡ):鼓声。②踊跃:双声连绵词,是说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③有忡:忡忡。④丧:丧失,此处言跑失。⑤契阔:聚散。契,合;阔,离。⑥洵:远,久留。
(1)简述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分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刻含义。苏幕遮 菩萨蛮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2.理解词的描写技巧,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学习重点]
鉴赏词的特色和技巧。
[学习难点]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天天预习]
1.课内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燎沈香( ) 消溽暑( ) 窥檐语( ) 干宿雨( )
小楫轻舟( ) 芙蓉浦(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消溽暑( ) ②侵晓窥檐语( ) ③干宿雨( )
⑤弄妆( ) ④罗襦( )
(3)课文名句填空。
①叶上初阳干宿雨 , 。
②懒起画蛾眉, 。照花前后镜, 。新贴绣罗襦, 。
2.文学常识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温庭筠 (约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文本研读]
1.《苏幕遮》下阙前四句是怎样表现词人的思归之情的?
2.“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四句词描写景物有何特色?
3.《菩萨蛮》词写了哪些物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
4.《菩萨蛮》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
[问题探究]
1.说说《苏幕遮》运用设问手法的作用。
2.品味《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妙用。
3.《菩萨蛮》通篇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课时测评]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燎沈香,消溽暑(湿润、潮湿)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快天亮时)
C.叶上初阳干宿雨(昨夜下的雨)
D.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码头)
2.阅读下面《苏幕遮》,回答问题。
(1)这首词用词极为准确。请分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运用“呼”、“窥”、“举”三个动词的传神之处。
(2)“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请分三点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赏析此诗末联的手法。阁 夜
[学习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学习重点]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天天预习]
1.课内名句
(1) ,天涯霜雪霁寒宵。
(2)五更鼓角声悲壮, 。
(3) ,夷歌数处起渔樵。
(4)卧龙跃马终黄土, 。
2.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工部、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而好友郑虔、李白、严武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诗题叫做《阁夜》。
[文本研读]
1.诵读全诗,结合注释,将诗歌译为现代汉语。
2.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引用了那些典故? 作用是什么?
[问题探究]
1.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找出诗句细加品读。
2.谈谈诗歌是怎样运用烘托的表现手法的?
[课时测评]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暮阴阳催短景(景物、景象)
B.天涯霜雪霁寒宵(雪止)
C.夷歌数处起渔樵(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D.人事音书漫寂寥(徒然、白白地)
2.扩展下面语句,扩展成不少于100字的一段文字。要求用上“李白、杜少陵、白居易、辛弃疾、陆放翁、苏东坡、文天祥”这些人。
翻开古诗文,你可以一一品味历史文人们深刻的思想感情。
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
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4.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李凭箜篌引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加深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赏析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体味诗歌描绘音乐的技巧。
[天天预习]
1.课内诗句填空。
昆山玉碎凤凰叫, 。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
,露脚斜飞湿寒兔。
2.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文本研读]
1.熟读诗歌,结合注释,将课文直译为现代汉语。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弹奏箜篌的乐声特点?
3.最后三联,诗人是怎样描写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的?
[问题探究]
1.《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课时测评]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开)
B.空白凝云颓不流(凝滞)
C.石破天惊逗秋雨(引)
D.梦入神山教神妪(梦中进入
2.阅读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1)第二句中两个“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妙处?
(2)清人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请就本诗“睹影知竿”的特点作简要赏析。
3.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锦囊藏诗
每旦日出(李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书所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罪及丧日,率如此。将进酒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重点]
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
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天天预习]
1.课内诗句积累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3) ,莫使金樽空对月。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5) ,但愿长醉不愿醒。
(6)古来圣贤皆寂寞,。 。
(7)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出换美酒, !
3.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身上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诗以抒情为主,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杜甫称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作品有《李太白集》。
【写作背景】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
[文本研读]
1. 请从诗中找出表达情感的字词。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象是什么?真相又是什么?
2.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3.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4.李白在丹丘家做客,为何反客为主,举杯劝酒?(品味诗人洒脱狂放不羁性格在文中的体现。)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6.“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7.诗人为何举陈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问题探究]
1.本文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请从夸张的运用上赏析这个特色。
2.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
[课时测评]
1.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D.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须( 应当 )一饮三百杯
B.岑夫子,丹丘生,将(将要 )进酒,君莫停
C.钟鼓( 命中击鼓作乐 )馔玉不足贵
D.呼儿将(拿)出换美酒
3.对诗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4.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想起李白”开头,围绕李白的生平或诗歌,写一段文字。
李白离我们太远太远,因为他的诗是写在天上的;杜甫却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他的诗始终都是写在人间。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那瘦骨嶙峋的样子,想起那艘在洞庭湖上在风雨中漂流的小船,想起那茅屋,想起他那夭折的小儿,想起……,当然也想起那些不朽的动人心魄的诗句。
想起李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