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学案(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学案(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0 20:06:58

文档简介

西门豹治邺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培养唯物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
1.识记字音
滑( )稽列传 廷掾( ) 间( )居 斋( )戒 新缯( )
绮縠( ) 张缇( ) 簪( )笔磬( )折
2.文学常识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曾为邺令。据《史记 魏世家》载,魏文侯“西门豹治邺,而河内称治”。
《西门豹治邺》节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中褚少孙增补的部分。褚少孙,西汉末期人,生卒年不祥。汉宣帝或元帝、成帝时做过博士。司马迁死后,《史记》有些篇散失了,据班固说是“十篇缺,有录无书”。褚少孙做了补充、修葺的工作。
[文本研读]
(一)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识记字词。
(二)理解分析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朗读第一段,研读理解:“邺”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会这样?西门豹初到邺县采取了哪些行动?
3.朗读第二段:西门豹时如何惩治三老、巫祝的?
4.朗读第四段: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问题探究]
1.西门豹初到邺县,为什么作者对长老的话大书特书?
2.西门豹为什么不明令惩处官绅、巫婆,禁止祭河伯?
[课时测评]
1.理解词义
①会长老,闻之民所疾苦
②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③是女子也,不能白事。
④且留待之须臾
⑤问之民所疾苦
⑥状河伯留客之久
⑦十二渠经绝驰道
⑧豹往到邺,会长老
⑨相比近
2.通假字
①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
②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③从弟子女十人所
④皆衣缯单衣
⑤弟子趣之
⑥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⑦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①皆衣缯单衣
②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
③西门豹簪笔磬折
(2)形容词活用
④苦为河伯娶妇
⑤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⑥民可以乐成
4.特殊句式
①为治新缯绮縠衣
②为治斋宫河上
③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
④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⑤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⑥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
⑦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⑧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⑨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⑩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
⑾是女子不好
⑿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⒀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⒁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⒂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⒃民人以给足富。
⒄名闻天下,泽流后世阿房宫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体会赋体铺叙、夸张、渲染的特点。
[重点难点]
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天天预习]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提示】(1)贾谊的《过秦论》中与“黔首不愚尔益愚”内容有关的句子是“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与“千里函关囚独夫”内容有关的句子是“ !”
(2)简述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文本研读]
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2.概括两段议论的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回答。
5.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问题探究]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课时测评]
1.一词多义
(1)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进入关,财物无所取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2)固
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指宫室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 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韩魏之经营。古义:
今义:筹划并管理;计划并组织等。
(4)可怜焦土。古义:
今义:值得同情、怜悯。
(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
今义: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
(6)齐楚之精英。古义:
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才。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楚人一炬( ) 可怜焦土( )
②鼎铛( )玉石( )
金块( )珠砾( )
(2)名词作状语
①骊山北( )构而西( )折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 )来于秦
③朝( )歌夜( )弦
④明星( )荧荧,开妆镜也
⑤廊腰( )缦回,檐牙高啄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4)动词活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①蜀山兀( ),阿房出
②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
③舞殿冷( )袖,风雨凄凄
(6)数词的活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
4.指出下列的句式特征
(1) :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 :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3) :
戍卒叫,函谷举。
(4)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省略 ”)
剽掠其人(省略 )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前句省略 ,后句省略 )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省略 )
则足以拒秦(省略 )庖丁解牛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2.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莫不中音:
批大卻: 导大窾: 族庖月更刀:
新发于硎: 怵然为戒: 肯綮:
2.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3.出自本课的成语典故:
(1)游刃有余:
(2)目无全牛:
(3)踌躇满志:
(4)深中肯綮(shēn zhòng kěn qìng):
[文本研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何意思?
2.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二)再读课文,粗通大意
1.划出文中1、2段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
2.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三)三读课文,精通义旨
1.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2.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问题探究]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时测评]
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依乎天理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因其固然
④虽然,每至于族
⑤视为止,行为迟
⑥所见无非牛者
2.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
②技盖至此乎
③善刀而藏之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
3.重点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乎
①技盖至此乎?
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
④而况大軱乎!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然
①奏刀騞然
②因其固然
③虽然,每至于族……
④怵然为戒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6.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如土委地
(3)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4)技经肯綮之未尝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6)合于《桑林》之舞
6.翻译语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 养生主》过小孤山大孤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天天预习]
1.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陆游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文本研读]
1.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2.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1)写孤石。
(2)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3)写“俊鹘抟水禽”。
(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问题探究]
作者在记述山水景色、胜景事迹的经过中,随时融合抒怀协议同意论,并将相关的外传轶事、古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短文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状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时测评]
1.指出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2.下列句子中均含有活用作状语的名词,其中还有比喻用法的一项是( )
A.晚泊沙夹 B.岸土赤而壁立
C.掠江东南去 D.上干云霄
3.一词多义
(1)胜:(一)shèng
①亦占一山之胜
②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二)shēng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勺(《鸿门宴》)
(2)过:
①过小孤山大孤山
②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李贺小传》)
③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
④过蒙拔擢(《陈情表》)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⑦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3)类:
①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
②大孤状类西梁。
4.古今异义
(1)上干云霄。古义: 今义:做,担任。
(2)不与江水乱。古义: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3)凡江中独山。古义: 今义:平凡,凡是。
(4)与江山相发挥。古义: 今义:指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或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
(5)军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古义: 今义: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下辖若干师。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2)名词作状语
①如宝装屏风 ②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③掠江东南而去(向东南) ④岸土赤而壁立
⑤晚泊沙夹 ⑥上干云霄
6.特殊句式
(1)此山当是其一也。
(2)及抛江过其下
(3)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4)皆名天下
(5)信造化之尤物也。
(6)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7)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8)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9)盖以此得名也。
(10)小姑前年嫁彭郎。
(11)实不然也。
(12)晚泊沙夹。
(13)方立庙门。
(14)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15)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16)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
(17)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18)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19)泊湓浦。
(20)其间一日阻风不行阿房宫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了解文学常识。
[天天预习]
1.识记字音
缦( ) 囷( )囷焉( ) 霁( )虹( ) 辇( ) 鬟( )
妃( )嫔( )媵( )嫱( ) 涨( )腻( ) 焚( )椒( )
辘( ) 杳( ) 妍( ) 剽( )掠( ) 鼎( )铛( )
逦( )迤( ) 锱( )铢( ) 椽( ) 庾( ) 粟( ) 戍( )
横( )槛( ) 呕( )哑( ) 参( )差( ) 兀( ) 缦( )
冥( ) 荧( ) 椒( ) 辘( ) 砾( ) 妍( ) 呕哑( )( )
2.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故名)。
3.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4.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本研读]
(一)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梳理全文,列出全文层次提纲。
(二)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以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极力摹写阿房宫?作者是如何描画宫室之奇的?作者是如何叙述美女之多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珍宝之多的?作者写宫室之奇、美女之多、珍宝之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3.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如何理解作者极力描写阿房宫之胜?作者的本意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三段主要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是围绕着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文章的后两段是怎样描写秦的覆灭和总结历史教训的?三、四两段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样写?
[问题探究]
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课时测评]
1.解释下重点虚词意义或用法
(1)之
①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②燕赵之收藏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
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其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重点实词
(1)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
③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岁更刀,折也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怜
①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可怜体无比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过小孤山大孤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3.分析的景物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天天预习]
1.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词作:《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启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就选自《入蜀记》,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澎浪矶相对,俗讹作小姑山。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烽燧( ) 矶( ) 抛江( ) 嵌岩( ) 窦穴( ) 潦缩( ) 估客( )
抟持( ) 沙洲葭苇( ) 渺弥( ) 俊鹘( ) 浩淼( ) 湓浦( )
[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重要文句。
1.本段写那里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防守状况有何作用?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理解文章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3.本段写景依照怎样的顺序?
4.这种远近比较的写法有何作用?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重要文句。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看守,阐明什么?
2.勾画本段风景描述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哪一水段之景?描述的重点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3.文章是怎样体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三)研读第三自然段重要文句。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阐明什么?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水段的景物?重点落在那处?
3.大孤山的风景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体现大孤山这一特点的?
[问题探究]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课时测评]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
A.有俊鹘抟(tuán )水禽 B.沙洲葭(jiā )苇
C.潦(liáo )缩 D.岸如赪(chēng )
2.下列各项注解有误的一项()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特异之物,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漫狂:慢些狂妄。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大无边。
3.翻译下列句子: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3)方立山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4)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5)南江则极清澄,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4.重点虚词
(1)以:①皆以杏仁澄之( )
②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
③复以小艇游庙中( )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
⑧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之:①自数十里外望之( )
②信造化之尤物( )
③徙倚久之而归( )
④何功之有哉?( )
⑤之二虫又何知之( )
(3)而:①突兀而已( )
②徙倚久之而归( )
③岸土赤而壁立( )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⑤而母立于兹( )
(4)虽 ①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
②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亦一奇也。( )
(5)然:①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
②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③实不然也。( )
④碧峰巉然孤起。(
PAGE
4大铁椎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故事情节,概括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作用意。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
1.文学常识
魏禧(1624—1681),字叔子,又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清代散文家。
清初散文三大家指魏禧、汪琬、侯方域。
2.本文有删节。原文后面还有一段评论:“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原来他意图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
[文本研读]
1.本文主要描写大铁椎哪些事迹?为什么作者要称颂大铁椎的事迹?
2.文中第二、三段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口音、举止等等。第二段是通过高信之的话间描写大铁椎。第三段则是直接描写。这两种手法各有什么好处?
3.文中提到陈子灿,有什么作用?
4.概括文章主旨
[问题探究]
文章哪一部分最为精彩,试作简要赏析?
[课时测评]
1.解释词义
①工技击 ②时座上有健啖客
③引之长丈许 ④语类楚声
⑤扣其乡及姓字 ⑥言讫不见
⑦将军强留之 ⑧方期我决斗某所
⑨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⑩但观之,慎弗声
⑾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⑿众贼环而进
⒀人马仆地 ⒁股栗欲堕
⒂少同学
2.通假字
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3.一词多义
(1)寝:①貌甚寝 ②既同寝
(2)力:①多力善射 ②力请客
(3)许:①不知何许人 ②杀三十许人
(4)骑:①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②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5)数:①吾数击杀响马贼 ②吹觱篥数声
(6)省: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 ②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7)长:①长子灿七岁 ②引之长丈许 ③教学相长
(8)足:①足缠白布 ②然皆不足用 ③足下到此……
(9)故:①故仇我 ②宋将军故自负 ③故曰:教学相长也
(10)健:①人以其雄健 ②时座上有健啖客
4.古今异义
(1)故尝与过宋将军
(2)股栗欲堕
5.词类活用
①客初至,不冠不袜
②夺其物,故仇我
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6.特殊句式
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②宋,怀庆青华镇人
③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
④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⑤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⑥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⑦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⑧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⑨客则鼾睡炕上矣
⑩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⑾方期我决斗某所
⑿与偕行
6.翻译下列句子
1.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2.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3.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4.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5.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项羽之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比较阅读有关诗文,鉴赏评价项羽的形象。
[重点难点]
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天天预习]
熟读下面的文字,了解项羽生平。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文本研读]
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提问:一个手无寸铁的农夫面对手持利刃,穷途末路的骠骑,宁愿陪上自己的性命去欺骗项羽,导致项羽军队陷入沼泽不能动弹,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3.提问:反过来我们再想一想,征战无数、历经沙场的项羽为什么会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农夫呢?
[问题探究]
1.阅读课后“相关链接”——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2.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课时测评]
1.一词多义
(1)为:①自为诗曰( ) ②为诸君溃围( ) ③吾为公取彼一将( ) ④赤泉侯为骑将( ) ⑤吾为若德( )
(2)骑:①骏马名骓,常骑之( ) 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③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④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
(3)面:①我和面目见之( ) ②马童面之( )
(4)泣:①项王泣数行下( ) ②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2.古今异义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地方千里: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项王军壁垓下( )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 ③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④吾为若德( )
(2)名词活用作状语:①项王则夜起( ) ②直夜溃围南出( )
③岸土赤而壁立( )
(3)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4.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汉骑追者数千人。
③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左,乃陷大泽中。
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⑥此项王也。
⑦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2)司马迁为何将项羽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2.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⑥时间:10分钟。项羽之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2.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
1.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2.项羽(前232-前202)名 ,字 ,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南郊1公里徐淮公路废黄河堤下)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3.本纪:把历代 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 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 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文本研读]
(一)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1.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为这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分析此段写了哪些情节?
(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从中可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提问:垓下之围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朗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分析此段写到了哪些情节?
(2)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特别是他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3)提问:“请为诸君快战”这里项羽为什么说快战,而不说决战?
3.朗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此段写东城溃围之战,写到几次小的战斗场面?
(2)“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3)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4.朗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1)为此段拟一个小标题?
(2)这一段写到哪些细节?表现了项羽的什么品质?
[问题探究]
1.提问:此文写项羽最后的战斗,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
2.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课时测评]
1.重点实词
①期山东为三处 ②辟易数里
③与其骑会为三处 ④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⑤平明,汉军乃觉之: ⑥力拔山兮气盖世:
2.重点虚词
(1)若: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 ) ②吾为若德( )
(2)于:①籍独不愧于心乎( ) ②然今卒困于此( )
(3)之:①常骑之( ) ②汉军乃觉之( ) ③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④天之亡我 ( ) ⑤非战之罪也( )
(4)乃: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5)为:①吾为公取彼一将( )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3.通假字
①其皆伏曰:“如大王言。” ②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4.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