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学案(8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学案(8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0 20:07:31

文档简介

六国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生动、气势充沛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天天预习]
名句填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 ,不能独完。故曰,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研读]
1.齐读课文一二段思考: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
(2)又设立了哪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3)作者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
2.自由诵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3.自由诵读第三段思考:
(1)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4.自由诵读第四、五段思考:
(1)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2)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背景思考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证有何特点?
2.本文语言表达有何特色?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④则与斗卮酒
(3)犹: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②良将犹在
(4)终:
①终继五国迁灭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并力西向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6)相:
①当与秦相较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④伯乐相马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可谓智力孤危: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6)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8)然后得一夕安寝
3.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义不赂秦: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李牧连却之:
4.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难点]
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天天预习]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晁补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文本研读]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趣。
(二)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列出文章的提纲。
(三)三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三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重点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问题探究]
1.既然文章的中心是表达对亡友的悼念之情,作者为什么把重点放在了写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二人的交往上,体现了散文怎样的特点?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否与所表达的情感矛盾?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②以为口实 ③振笔直遂
④余因而实之 ⑤而读书者与之 ⑥近语士大夫
⑦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⑧并得其法 ⑨苏子辩矣
⑩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2.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与可没于陈州
3.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2)月落庭空影许长
(3)废卷而哭失声
(4)吾将以为袜
(5)发函得诗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2)动词活用作名词: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5.重点虚词
①投诸地而骂 ②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③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④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6.一词多义
(1)为: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 ②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 ③余为徐州( ) 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⑦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虑( )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⑨何辞为( )
(2)乃: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 ②乃见其所欲画者( )
(3)其:①乃见其所欲画者( ) ②岂独得其意( ) ③以追其所见( ) ④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 ⑤而予亦悔其随之( )
(4)然:①自视了然( ) ②予不能然也( ) ③然二百五十匹绢( )
(5)以:①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 ②与可以书遗予曰( ) ③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
(6)之:①竹之始生( ) ②一寸之萌耳( ) ③生而有之也( ) ④临事忽丧之( ) ⑤士大夫传之( ) ⑥而读书者与之( )
7.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②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③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④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⑤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⑥袜材当萃于子矣。
⑦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陶庵梦忆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文章内容,体味作者深沉的叹惋。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愕窒( )( ) 罄竹难书( ) 罹难( ) 瓮牖( )( )
大梦将窹( ) 钟繇( ) 梵语( ) 啮噬( )( )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8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年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家世殷富,少为富贵公子,有捷才,然而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张岱却极爱繁荣,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山水,好花鸟,晓音乐、戏曲。
青年张岱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
他家经三代积累,藏集大量明朝史料,他读书颇丰,渊博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物不涉猎。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
张岱前期生活明末,当时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贤能忠直,或贬逐或刑戮。于是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晚年,明亡后,清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张岱披发避居山中,拒绝为清顺民,沦为无籍之民。张岱虽穷困潦倒,仍坚持笔耕不辍,安贫著书。在93岁那年病逝。
张岱是公认明代成就最高文学家,最擅长散文,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其文笔既雅且俗,亦庄亦谐,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洋溢着十七世纪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文本研读]
(一)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二)再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三)三读课文,探究文意之美:
1.概括第一段写作者的现实状况,并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段用了几组对比?目的为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用一成语概括第三段所用典故,用典的寓意是什么?
4.既然人生如梦,作者为何还要著书立说?
5.自序内容多为交代写书的原因目的或经过,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探究]
1.综观全文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
2.有人认为作者面队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不可能没有故国之思,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因:①因《石匮书》未成( ) ②因思昔人生长王谢( )
(2)仇:①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 ②梁,吾仇也( )
(3)荐:①以荐报床( ) ②毛遂自荐( )
(4)从:①仇舆从也( ) ②民弗从也( )
(5)犹:①恍然犹意未真( ) ②过犹不及( )
(6)当:①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 ) ②当作如何消受( )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④安步以当车( )
2.说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特征。
①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 ( )
②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 )
③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 )
④鸡鸣枕上 ( )
⑤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 )
⑥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状点语也。 ( )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 :
①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②五十年来,总成一梦。③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④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2) :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
(3) :
①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
②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③鸡鸣枕上,夜气方回
④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
⑤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⑥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⑦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
⑧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
⑨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
⑩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狱中杂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4.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2.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窦( )穴 遐迩( ) 老胥( ) 户牖( ) 违( )背 矜( )诩
骈( )文 俾( )使 大辟( ) 罹( )难 绞缢( ) 日晷( )
桎梏( ) 痼疾( ) 锁钥( ) 主谳( ) 口呿( )舌挢( )
2.文学常识
(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本文以“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3)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4)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牵连而被捕入狱,他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清王朝刑部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揭露了狱吏的贪赃枉法、滥用酷刑和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
[文本研读]
1.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作: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②此役作也( )③屈平之作《离骚》。( )④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⑤体有不快,作一禽之戏( )
(2)矜:①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②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③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3)叩:①余叩所以( )②娘以指叩门扉曰( )③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
(4)易:①是疾易传染( )②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③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侯( )
(5)质:①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 )②然犹质其首( )③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⑥燕太子丹质于秦( )⑦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
(6)其:①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②其伤于缚者( )
(7)差:①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②吴公差强人意( )
(8)要:①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②惟大辟无可要( )③便要还家( )
(9)即:①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②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④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势必危矣(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⑥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⑦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⑧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
2.古今异义
(1)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
(2)是无难,别具本章( )
(3)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禁卒居中央,牗其前以通明( ) ②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
③主梏扑者亦然( ) ④春气动,鲜不疫矣。( )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 )
(2)名词意动用法:
①皆利系者之多( )②贫者席地而卧( )③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
(3)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贫则面语之( )②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③其上闻及移关诸部( )
(4)动词使动用法:①予我千金,吾生若。( )②出居于外( )
(5)数词活用作谓语:①而狱中为老监者四( )②或曰:狱旧有室五( )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②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③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六国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学常识和表现手法。
2.理清内容文章结构。结合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掌握文学常识和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1.探究问题,深入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率( )赂( )秦邪 暴( )霜露 思厥( )先祖父
洎( )牧以谄( )诛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2.文学常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解题: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一篇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文本研读]
(一)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1、根据议论文的特点,理清本文思路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二)细读课文,结合注释口译全文。
[问题探究]
1.北宋的苏询为什么关心六国的灭亡,除了对历史的偏爱外,还有没有深层的原因?
2.本文是怎样借古讽今的?而又如何切中时弊?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在各句中的意义。
(1)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之积为之所劫
②其势弱于秦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兵: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而秦兵又至矣
③斯用兵之效也
(4)亡: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④亡羊补牢
(5)暴:
①暴霜露,斩荆棘
②暴秦之欲无厌
③暴虎冯河
④一暴十寒
2.解释下列重点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1)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以: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不赂者以赂者丧
⑤以地事秦
⑥洎牧以谗诛
⑦至丹以荆卿为计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⑨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始: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者”的用法: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亚父者,范增也。
(5)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PAGE
2祭十二郎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赏析精彩段落,深入理解感情。
3.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手法。
4.探究疑难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学习重点]
1.赏析精彩段落,深入理解感情。
2.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探究疑难问题,培养质疑精神。
[天天预习]
1.祭文,是古代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古代祭祀天地山川时,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祭文、祈文或祝文,后来丧葬亲友,也用祭文致追念哀悼之意。
2.韩愈名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文本研读]
1.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二、三段),讨论。
①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②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2.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段),体会行文中感情的曲折变化。
①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②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3.背诵文章第5自然,揣摩“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问题探究]
1.本文除了表达对十二的沉痛悼念之情外,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2.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
[课时测评]
1.一词多义
(1)幸:①皆不幸早逝( )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④大王亦幸赦臣( ) ⑤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2)从:①遇汝从嫂丧来葬( ) ②旦日沛公从百余骑( )③子路从而后( )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3)信:①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 ④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⑤烟涛微茫信难求( ) 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⑦言必信,行必果( ) ⑧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⑨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
(4)穷:①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③固将愁苦而终穷( ) ④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 ⑤欲穷其林( ) 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⑦振困穷,补不足( )
2.古今异义
(1)吾与汝俱少年
(2)将成家而致汝
(3)志气日益微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5)未可以为信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明年,丞相薨
(8)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9)其无知,悲不几时
(10)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东亦客也 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2)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②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③恐旦暮死
(3)动词活用作名词
①传之非真也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4)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将成家而致汝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③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4.说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特征。
(1)
①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③不得与汝相养以生
(2)
①惟兄嫂是依 ②何为而在吾侧也 ③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
①兄殁(于)南方 ②从嫂归葬(于)河阳 ③吾佐戎(于)徐州 ④故舍汝而旅食(于)京师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③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伶官传序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句子。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重点难点]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天天预习]
1.给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存勖( ) 请其矢( ) 皆自于人欤( ) 伶官( ) 盛以锦囊( ) 誓天断发( )
抑本其成败之迹( ) 乱者四应( ) 吾遗恨也( ) 智勇多困于所溺( )泣下沾襟( )
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 ,晚年又号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3.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
[文本研读]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口译全文。
2.“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这样的人,地位、身份都不高,并且又是败政乱国的人,为什么要替他们做传呢?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3.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4.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5.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问题探究]
1.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课时测评]
1.重点实词
(1)归: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④若水之归下也(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2)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天下是有难易乎?( )
(3)告: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4)盛:①盛衰之理( )②盛以锦囊( )③其意气之盛( )④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重点虚词
(1)虽: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②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2)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其后用兵(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⑤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⑥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3.一词多义
(1)与:①与尔三矢(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yǔ,介词,为,给,替)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⑥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⑦蹇叔之子与师( )⑧则与斗卮酒( )
(2)微: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④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⑥恨晨光之熹微( )⑦童微伺其睡( )⑧动刀甚微( )
(3)为: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霓为衣兮风为马( )④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⑤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⑧何以伐为?( )
(4)举:①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锋( )②戍卒叫,函谷举(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⑤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4.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负而前驱(

5.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
②负而前驱( )
(2)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函梁君臣之首( )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 )
(3)动词活用作使动词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祭十二郎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
[重点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丧之七日(  )  不省所怙(  )  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去吾而殁(  )  终丧而取(  )  窆不临穴(  )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2)如吾之衰者 (3)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6)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7)汝殁以六月二日 (8)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9)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10)其信然邪?其梦邪? (11)其能久存乎? (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3.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个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文本研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写了哪些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试从作者情感和思绪发展方面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2.各段与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问题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 ②将成家而致汝( ) 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
(2)衔:①乃能衔哀致诚( ) ②衔远山,吞长江( )③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
(3)病:①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④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 ⑤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 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
(4)图: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 ②唯利是图( ) ③蔓难图也( )
(5)省:①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 )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6)视:①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 ) ③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7)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③指物作诗立就( ) ④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 ⑤金就砺则利( ) ⑥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
(8)舍: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③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 ④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⑥屋舍俨然( )
(9)孤:①吾少孤( ) ②零丁孤苦( )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10)长:①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 ②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 ③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 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 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⑥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
(11)意:①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 ②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③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 ④然不自意能入关破秦( )
2.重点虚词
(1)之: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 ②如吾之衰者( ) ③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
(2)而:①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 ②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③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
(3)以: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 ②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 ③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
(4)其:①其能久存乎?( ) ②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④其无知,悲不几时( ) ⑤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 ⑥请归取其孥( ) ⑦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⑧呜呼!其信然矣!( ) ⑨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
(5)虽:①以为虽暂离别( )②虽万乘之公相( )
(6)始:①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②汝之子始十岁( )
3.通假字
①时羞之奠( ) ②不幸早世( ) ③敛不凭棺( ) ④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⑤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同课章节目录